黃仕強:傳承粵菜技藝 弘揚工匠精神
■黃仕強在烹制脆皮牛柳
■咖喱海鮮
■脆皮牛柳
為廚師夢勤奮刻苦學習
黃仕強是東源縣雙江人,1988年,由于家境貧寒,為了解決溫飽,年僅18歲的黃仕強到廣州打拼,在一家工廠做搬運工,那時候他看到,食堂廚師工作較輕松,加上自己對美食也頗感興趣,經常被美味菜肴及圖片展示所深深吸引,不由得流露出對廚師崇高的敬意,從那以后,成為廚師的夢想在黃仕強心中悄悄種下并生根發芽。
毫無烹飪基礎的黃仕強開始報名夜校學習廚藝,可身上積蓄不多的他,只好跟前來授課的師傅說:“身上只有200元當學費,其余的可以白天到酒店打下手。”師傅覺得黃仕強勤奮好學,就同意了。黃仕強說:“以前學習廚藝都只傳授基礎的刀工切片,要想學習技術性廚藝,只能在師傅做菜的時候偷偷瞄上幾眼,然后再潛心研究。”在那一年里,黃仕強多次向師傅請教、細心學習、刻苦鉆研,最終得到了師傅的認可。
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推陳出新
真正接觸到烹飪以后,黃仕強才知道其中的艱辛,但這并沒有讓他放棄,他反而覺得廚師這一行苦中有樂。黃仕強認為一般廚師在創造美味、追求美味的過程中,往往以“味”至上。現已有中級廚師證的黃仕強所追求的已不只是“味字訣”,對于烹飪美學的思考和營養搭配的選擇等諸多要素,已融入了他的烹飪理念中。黃仕強說,粵菜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注重質和味,其次講究營養搭配和擺盤工藝,不僅要好吃還要美觀,這樣才能成就更多更優質的粵菜。
在做脆皮牛柳這道菜肴時,黃仕強先用春卷皮碎片包裹腌制好的牛柳條,用力壓,使其粘上碎片猶如給牛柳條穿上衣服,當然這衣服要“穿”得稍微厚一點。待鍋油溫七成熱時,將壓制好的“穿衣”牛柳放入鍋中,炸到外焦里嫩,爆至金黃色起鍋,濾干油,將脆皮牛柳精美裝點好,趁熱蘸上芥末醬。香嫩可口的牛柳配以金黃酥脆的春卷皮,再加上蜂蜜芥末醬,酸甜中帶著一絲絲的芥末味,卻一點都不嗆口也不是很辣,可謂是色香味俱全。
從業32年,黃仕強不斷磨礪廚藝,提升烹飪水平,從學徒漸漸地成為酒樓后廚主力。今年8月份,黃仕強擔任東源縣源港海鮮酒樓廚師,在參加市第二屆“粵菜師傅”客味創新擂臺賽決賽中,黃仕強制作的“黃金三寶素和菜”受到眾多評委的點贊。
黃仕強說:“自己平時都是看別人比賽,很少參加廚藝大賽,通過這次賽事,收獲頗多,看到了自己年輕時候那股拼搏勁兒。如今,社會競爭力大,自己必須不斷學習進步,因時而變,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技藝傳承發揚匠心精神
近年,廣東省人社廳出臺《廣東省“粵菜師傅”工程實施方案》。黃仕強希望,政府能更好地培養粵菜烹飪技能人才,加強院校、培訓機構粵菜烹飪技能人才培養基礎建設,擴大招生和培養規模。開設粵菜烹飪相關精品課程,聘用知名餐飲企業“粵菜師傅”擔任專、兼職教師,加強餐飲服務規范的培訓、指導和服務,幫助各餐飲企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對技術上也要細致嚴格,出臺制度規范,致力于培養粵菜人才、創新發展客家菜,打造獨具特色的河源市“粵菜師傅”工程,助力鄉村振興。
“還要注重思想品德培養。”黃仕強說,平時我會告訴徒弟們,要學會換位思考,把每一位客人都當作自己,把每一道菜都當作為自己做,把保障食品安全刻在心里、化進骨子里,用責任和義務去服務大眾,真正變成習慣和本能,堅守誠信,做好本分。
明亮的灶臺上,廚師黃仕強嫻熟操作刀勺板灶,切片、攪拌、翻炒、油炸、調味、起鍋、擺盤……滿滿客家風味的“咖喱海鮮”便出鍋了,蝦與鮑魚做配料,蟹肉飽滿又彈牙,把剛炸好的饅頭片蘸上調配好的咖喱汁,顏值和美味并重,好看又好吃。從業32年來,黃仕強認為當一名廚師,就要尊重食客、感恩食客,嚴格要求自己,為食客烹制美味可口健康的菜肴。
■文/本報記者 曾俊霖 見習記者 周慧荷 圖/本報記者 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