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對口幫扶河源譜寫出一首春天的贊歌
悠悠東江水長 深河幫扶情深
■深圳中學河源實驗學校是深圳對口幫扶河源的重點民生項目之一
■深河人民醫院是深圳對口幫扶河源的重大民生項目,由深圳投資16億元援助建設。
■江東新區古竹鎮雅色村新貌。深圳報業集團于2016年5月開始結對幫扶雅色村。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后,該集團作為深圳派駐古竹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成員單位之一,繼續深耕雅色,協助當地打造示范村精品村。
■深河金地創谷位于河源國家高新區核心區域,是河源首個國家級孵化器,專注全產業鏈孵化和企業轉型升級加速。
■河源國家高新區新貌。在深圳對口幫扶下,一園崛起,多園爭輝;產城之變,風鵬正舉。
核心提示
六月河源,層山疊翠,繁花似錦。
行走在河源大地上,深圳對口幫扶河源結下的果實隨處可見:深圳幫扶河源214個原省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1482戶36666人全部脫貧出列,助力河源同全國一道打贏脫貧攻堅戰、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提升了一批示范工程,讓河源擁有了第一所本科院校,擁有第二家三甲醫院,深圳全額幫扶建設的深河人民醫院,全面提升基礎設施配套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截至目前,深河產業共建累計落地建設投資超億元工業項目107個……一項項幫扶舉措,見證了深圳對河源的深厚情懷,展示了深圳傾力支持河源,“真金白銀投入”“真心實意付出”“真抓實干攻堅”的擔當作為。
河源是深圳幫扶時間最長、支持力度最大、派出干部最多的地區。近年來,尤其是第三輪深圳對口幫扶河源工作開展以來,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下稱深河指揮部)立足“河源所需”、對接“深圳所能”,以經濟特區、先行示范區的擔當,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產業共建、民生幫扶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為國家、深圳與河源人民、為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共飲一江水,深河一家親。站在對口幫扶的新起點上,深圳幫扶干部將積極響應中央部署和省、市要求,不負深河兩市市委、市政府的殷殷重托,聚焦重點工作任務,集深圳之所能,聚河源之所長,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全力以赴做好新征程上的對口幫扶工作,為河源緊扣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加快實現綠色崛起,助力河源全面加快“融灣”“融深”,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貢獻智慧和力量。
共謀共建共享 協同推進產業梯度轉移新發展
今年2月,由龍川縣和深圳市寶安區攜手打造的“雙向飛地”園區——河源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在寶安區福海街道大洋工業區揭牌運作。
河源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的揭牌,是繼2014年寶安攜手龍川共建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發展“飛地經濟”后的又一雙向奔赴舉措,龍川縣在寶安轄區內揭牌成立“飛地園區”,兩地實現了從“單向飛地”向“雙向飛地”的轉變,產業協同發展進入新階段。
以“雙向飛地”模式,助推園區高質量發展是深河指揮部共謀共建共享,協同推進產業梯度轉移新發展的重要一環。
深河指揮部產業園區組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深圳幫扶干部不負組織重托,牢記職責與使命,把河源作為第二故鄉,當深河人,做深河事,謀深河利,進一步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突出“基礎”配套、“招商”優勢、“平臺”合力以及“服務”支撐,推進產業共建工作做好、做實、做精、做細,不斷推動深河產業共建邁上新臺階。
——突出“基礎”配套。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升級完善,2020年以來,河源8個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共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98.14億元,實現“七通一平”面積24.3平方公里;同時,著力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積極支持園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夯實產業根基。
——突出“招商”優勢。除了謀劃招商引資項目庫,助力打造區域產業鏈之外,還圍繞電子信息、食品飲料及水經濟、先進材料、機械與模具等主導產業開展招商,引進培育一批“鏈主”企業、生態主導型企業,做大做強產業集群。截至目前,新簽約項目389個,合同投資額為1406.91億元;開工項目301個,合同投資額為1118.58億元,當年完成投資150.46億元;投產項目255個,累計完成投資額362.05億元。
——突出“平臺”合力。支持編制《以深河共建為牽引推動河源高質量“融灣”“融深”戰略路徑研究》等規劃文件;充分發揮深河金地創谷、深河創智產業園等示范帶動作用,以國企深河公司產業共建平臺為主體,提供產業發展的空間及配套設施,推動產城融合;支持園區錯位發展、協同發力,大力推動各產業轉移工業園積極申報省級特色產業園;推動搭建深河科學技術轉移平臺,支持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突出“服務”支撐。從深圳對口幫扶專項資金中劃撥1000萬元作為貸款貼息資金,幫助8家園區企業開展設備更新和智能化技術改造;助力東瑞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交易所A股正式上市,實現了河源本土企業A股上市“零的突破”;積極推動河源工業企業上市“種子選手”——廣東雅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申報北京證券交易所,當前已成為河源工業企業上市“第一股”;同時,持續優化營商“軟環境”以及招商服務環境,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擘畫農業農村發展新藍圖
沿著東源縣順天鎮鄉村振興示范帶一路前行,藍莓產業示范園、檸檬現代產業園、西施柚種植基地、康匯·順天民宿等項目串珠成鏈,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
駐足在深圳鹽田(東源)共建藍莓產業示范園,一幅產業蓬勃發展新畫卷映入眼簾。該示范園由深圳市鹽田區政府與東源縣政府投資共建,設有觀光采摘區、藍莓機械化栽培示范區、藍莓高產栽培示范區、藍莓生態種植區等功能區。園區規劃占地2000多畝,項目首期于2021年12月竣工。“項目通過土地流轉、帶動就業和農旅觀光等方式增加農戶收入,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深圳市駐東源縣順天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丘秀祺說,豐產期(第五年)年產藍莓鮮果可達1750噸,年產值可達7000萬元以上。
鄉村振興,重點是產業要興旺。2021年7月,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的工作部署,深河指揮部穩妥落實深圳市在河源5縣44個鎮的228名干部的進駐工作后,督導河源5個駐縣工作組、44支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制定駐鎮幫鎮扶村五年規劃、年度幫扶工作規劃。各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因地制宜,把產業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進。
河源有茶葉、藍莓、檸檬、西施柚、黑蒜、油茶……近年來,深河指揮部聚焦產業發展,打造特色優勢產業,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截至目前,深圳對口幫扶河源44個鎮建有“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142個,8個鎮入選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68個村入選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累計認定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4個,累計認定“粵字號”農產品80個,建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9個,深圳對口幫扶河源30個鎮在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范圍內。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新增深圳幫扶河源特色項目67個,投入幫扶資金5307萬元。
產業發展起來了,銷路更要跟得上。深河指揮部積極搭建“深河e家”“福和直通車”等銷售平臺,拓寬消費幫扶渠道,助力河源的農副產品、旅游項目、客家美食向珠三角地區推廣和擴大知名度。同時,推動河源11種幫扶產品入選深圳對口地區好產品100強;推動河源市共計38家企業89個產品申報“圳品”,其中14家企業的26個產品已獲評“圳品”。2020年以來幫扶河源農產品銷售總額累計超過12.5億元。
深河指揮部鄉村振興協調組負責人表示,在推進對口幫扶工作中,還定期開展“回頭看”,實施防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同時,推動風貌帶提升工程以及河源紅色文化振興工程,聚焦重點工作,高站位落實推進各項工作目標。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聚力共繪民生工程新畫卷
民生為本,項目為王。河源市圖書館“館校共享圖書”項目是深河指揮部2021年和2022年的重點民生幫扶項目,分兩期實施。2021年12月27日,項目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在河源市區14所學校布設“館校共享圖書”網點,為學生及市民提供就近的、精準的借閱服務。在評估一期實施效果的基礎上,深河指揮部繼續支持實施河源市圖書館“館校共享圖書”項目二期,在燈塔盆地13個深圳對口幫扶鄉鎮及五縣一區其他地區共計42所鄉鎮中、小學校附近部署“館校共享圖書”服務點,助力河源成為全國首個全面實現共享圖書館的城市。
“在這里,孩子們不僅可以刷臉借書,更可以通過閱讀一體機與深圳少年兒童圖書館聯網,相當于身在河源,卻坐擁深圳、河源兩座城市的圖書館。”據深河指揮部社會民生組負責人介紹,教育幫扶是深圳對口幫扶河源的重要內容,是整合資源推動實施的一個典范幫扶項目,是深圳送給河源基礎教育的一份禮物。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自第三輪深圳對口幫扶河源工作開展以來,深河指揮部通過打好“重點項目+普惠項目”“硬件建設+軟件幫扶”等組合拳,投入真金白銀,幫助河源建設民生項目,在教育、醫療、勞動就業、民族地區發展等方面全面補齊短板,不斷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在強化教育保障方面,持續投入支持深圳中學河源實驗學校開展三期宿舍樓及飯堂建設、中考教育質量提升等項目,2021年,助力該校在省評估專家組全面評估辦學水平及質量中獲評“優秀”等級,首屆初三畢業生在2021年河源市中考中,前10名占6人,已助力該校打造成河源公立教育典范;深圳龍華紫金實驗學校由深圳市龍華區以跨區域集團化辦學形式,派駐精英管理團隊托管,2022年該校首屆中考創該縣歷史最好成績,學校三率一平(優良率、及格率、低分率,平均分)位列全市近300所學校第一名;深圳市龍華高級中學教育集團托管的紫金中學在2022年高考中,實現了全市百名內“零的突破”。
在優化醫療服務方面,深圳全額出資16億元建成的深河人民醫院投入運營后,繼續投入1200萬元支持完成深河人民醫院發熱門診建設項目;投入800萬元支持河源市婦幼保健院開展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建設,填補了河源市新生兒重癥監護領域的空白,助力該院成為河源首家三級甲等婦幼保健院;支持河源市博愛學校的擴建和設備更新,為殘障青少年的教育成長提供保障;支持河源市人民醫院開展區域心電診斷中心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
在深化就業幫扶方面,投入近700萬元支持建成特色產業平臺——“粵菜師傅一條街”;擴大技能提升培訓受益群體,加大相關產業人才培養力度,提升就業能力。本輪幫扶以來,河源已開展培訓21.8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13.53萬人。
■組稿:本報記者 陳鵬 通訊員 桑曉 張敏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