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共興!河源與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實現提質增效
交通便利、產業外溢加速了科創平臺、科技資源到河源的聚集。依托從大灣區落戶到河源的各大科創平臺,來自大灣區的創新資源涌向河源,讓“河源制造”逐漸升級為“河源創造”“河源智造”。
△位于河源國家高新區的金地創谷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基地
河源,成為了大灣區各大院校和院所科技成果落地的試驗田、首選地。
創新平臺從起初僅有河源廣工大創新研究院一家,到一大批來自大灣區的創新平臺落地建設:啟動建設燈塔實驗室,實現我市省級實驗室零的突破;鵬城實驗室河源節點項目落戶河源高新區;合作共建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河源市省科院研究院、河源市深大灣區研究院、河源市廣師大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現代農業綜合試驗站等綜合性科技創新平臺。公共創新平臺從無到有、從少到多,見證著河源科技發展實現跨越的歷史巨變。
△深大灣區研究院從科研平臺建設、院企技術合作、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為河源高新區企業提供技術支持。
目前,我市有省級新型研發機構6家,居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前列,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1家,實現大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
“太空稻推廣種植”“航天花生培育”“水稻制種”……東源縣柳城鎮萬綠智慧無人農場依托科技力量,讓更多農業科技創新“火花”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農業產業快速發展。據悉,該基地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合作打造的廣東最大水稻無人農場,已實現耕、種、管、收一體化發展。
△萬綠智慧無人農場的無人駕駛收割機正在收割水稻
這是河源持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最新成果之一。
為了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河源聯合大灣區高端科創機構舉辦首屆創新創業大賽,20個獲獎項目中有8個實現落地孵化。此外,還推動大灣區100多項科技成果供給和我市企業技術需求精準對接,一批前沿技術落地產業化,“5G射頻前端芯片及模組”、“SABAR 5G體聲波濾波芯片”兩項技術成果在河源國家高新區正式投產,大灣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承載地加快建設。
近年來,河源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在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和培育上多管齊下,通過搭建創新平臺、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孵化育成體系建設等舉措,培育和引進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2018年的141家增加到2021年的291家。
與此同時,河源加快建設孵化育成體系,全市建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國家級星創天地8家,國家級孵化載體數量位居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前列。2021年全市專利授權量4719件、發明專利授權量152件,分別同比增長15.15%、50.50%。
在河源國家高新區的省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里,駱建正在忙著手上的工作。作為省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高級工程師,駱建深耕無線電技術、信號檢測、無線通信技術、通信終端技術等領域,入選河源市首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曾多次獲得“河源市科技進步獎”。
像駱建這樣的人才,在各行各業比比皆是。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河源依托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機遇,積極搭建“1+1+7”人才工作體系,“七大人才引育工程”、“百名博(碩)士黨政儲備人才引育工程”和“雁歸源”人才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效,通過全職或柔性引進院士10人、博(碩)士2094人、高級職稱人才441人、“歸雁”人才9073人,進一步暢通了與大灣區的人才流通渠道。
(本報記者 吳雪 通訊員 麥惠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