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紅映初心路 貫通鏈筑成才梯
——河源市職業技術學校成為省內首批“3+4”中本貫通試點院校
■今年3月,市職校開展“品國風雅韻,赴木棉詩約”游園活動,師生們在木棉樹下吟詩作畫,展示才藝。
■學生在各類體育活動中強健體魄、錘煉意志。圖為校運動會上,學生們奔跑的身影。
■學生正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測繪儀的實操
■木棉樹下,舞蹈社團的女孩們在翩翩起舞。
■2025年學生職業技能考核活動中,學生們將非遺與舞臺藝術完美融合。
■“青春晨會1000秒”成為學生每日的精神早餐,提升學子精氣神。
河源市職業技術學校(河源開放大學,下稱市職校)日前獲批成為“3+4”七年一體化中本貫通培養改革試點院校,系我市唯一入選學校。這意味著,學子們可在“家門口”實現“中職+本科”緊密銜接,用7年時光鋪就技能成才的星光大道。
承襲七十年師范底蘊,這所國家級重點職校以“木棉紅”黨建為引領,將紅色基因融入工匠精神,矢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156”發展藍圖指引下,依托12個特色專業,以“雙師型”教師團隊領航,架設起青年學子鑄魂強技的成才立交橋,助力每位學子兼持“社會認可的技能證書”與“家長滿意的成長答卷”,憑一技之長實現優質就業或升學深造,為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貢獻青春力量。
木棉紅鑄魂 黨建品牌引領思政教育新范式
“東江畔,青山巍,嘯仙精神永不摧……”五四青年節前夕,市職校師生代表在阮嘯仙少年讀書處齊誦《致阮嘯仙》,以一場“行走的思政課”緬懷先烈、激揚青春。這是該校“木棉紅”黨建品牌引領下的黨團共建紅色教育活動縮影。師生們走進河源市檔案館、阮嘯仙故居、全國法治教育基地(東源陳列館)等地,在紅色足跡中感悟信仰力量。
校園內,兩株參天木棉如炬,見證著這所擁有93年辦學底蘊的職教名校的紅色基因。從1946年點燃河源革命火種,到新時代“木棉紅”黨建實踐,紅色始終是其鮮明育人底色。紅色研學鑄魂、紅棉課堂潤心、紅色經典聚力、師生結對成長、清風正氣塑形……該校黨委構建起“五維紅棉”育人體系,繪就“校園和美,師生向上”的生動畫卷。
在“木棉紅”黨建品牌引領下,該校實施“1+2+N”德育模式,開展六大德育活動:“青春晨會1000秒”成為學子每日的精神早餐;“軍營式內務”鍛造學子自律品格;“日行一善”志愿行動綻放文明之花,新成立的和美志愿者服務隊將深入社區開展鄉村振興和關愛老人、特殊兒童等特色服務;“祖國在我心中”經典傳唱活動為學子們注入正氣;主題班會、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成人禮等主題式活動豐富育人載體。去年9月與市檔案館共建的“特色思政教育基地”,拓寬了“大思政課”實踐路徑。同時,該校創新“暖心育心”體系,建立“家長—班主任—心理教師—學生發展中心”四級聯動機制,守護學子心靈成長。
匠心育英才 專業集群賦能技能成長新動力
日前,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秀”在市職校上演: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通過3D建模復原客家圍屋;建筑工程專業還原圍屋建造場景;電子技術專業用藍牙模塊讓忠信花燈隨樂律動;幼兒保育專業女孩們以舞姿演繹墩頭藍之美……這場“非遺薪火·職教星光”技能競賽,是各專業學生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崗課賽證”育人模式的生動實踐。
多年來,市職校深耕教學,以學生成長為核心,匠心錘煉專業技能,全面提升綜合素養,培養“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在這里,我們不僅開拓了國際視野,深入了解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活躍的課堂氛圍也讓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2023級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鐘杰志深有感觸,他認為中職的課程更注重應用性與實操性,其所學涵蓋跨境電商、英語翻譯等領域的知識將為自己以后投身跨境電商打下堅實基礎。該校物流專業帶頭人黃慧芬老師表示,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課程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軟實力,如其所任教的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聚焦智慧物流方向,培養學生計算機操作、大數據分析等智能化專業技能。
據了解,在“雙高”建設的推動下,該校電子信息、電子商務、現代服務等3個特色優勢專業群持續升級,成為學校人才培養的強勁引擎;2024 年新增的“無人機操控與維護”“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專業,對接新興產業,為學生打開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最新獲批的“3+4”中本貫通班進一步拓寬了升學通道。
在今年河源市職業教育活動周成果展的舞臺上,由市職校學生演繹的舞蹈《墩頭藍》《茶飄香》將非遺文化與舞臺藝術完美融合,將活動推向高潮,贏得廣泛贊譽。據了解,該校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為學生打造展現技能的舞臺。在省、市各級各類技能競賽中,該校師生屢創佳績,充分彰顯了教學實力及學生專業水平。該校積極推進課程改革,落實“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融入教學全過程,2024 年101人次取得各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通過率達81%以上。
此外,該校同樣注重體藝教育,大力推進體育課程改革,實施體育選課走班制,開齊開足開好體育課,保障每日校園體育活動兩小時,創新“年度運動會”賽制,讓學生在運動中強健體魄、錘煉意志。去年,該校還獲得河源市第二屆中小學大課間體育活動展示評選一等獎。
和美潤校園 多元成長構建全面發展新生態
在市職校,“和美”不僅是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核,更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底色。該校通過師資提升、社團賦能、智能管理三維發力,構建起“向上向美”的育人生態。
師資是教育的根基。為持續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該校創新打造“師德講堂”“開大講學堂”“學術沙龍”等平臺,邀請教師分享教學經驗與前沿成果;完善教師培訓機制;實施“青藍成長計劃”,助力青年教師成長;成立名教師、名班主任工作室,帶動教師團隊科研創新……目前,該校擁有76名“雙師型”教師和57位高級講師,形成了一支既能扎根實訓車間傳授技藝,又能引領高考課堂培育英才的復合型教師隊伍。
校園社團是學生展示才藝的廣闊舞臺,30個學生社團點亮了校園的星空,詩社、舞蹈隊、非遺工坊等成為學子涵養品格、施展才華的舞臺。初春時節舉辦的“品國風雅韻,赴木棉詩約”游園活動中,各社團學生在木棉樹下吟詩作畫,創作詩歌、漆扇等作品600余件,將紅色文化、詩詞藝術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文藝晚會、趣味體育、演講比賽等體藝活動讓學生的才華盡情綻放。
多元化活動讓校園充滿活力,更將“和美向上”文化基因深植學子心間。2023級幼兒保育專業的學生盧思涵自幼熱愛舞蹈,她不僅在專業課堂上精進舞技,還加入學校舞蹈隊。她告訴記者,班里不少零基礎的同學經過專業訓練逐步掌握了舞蹈、音樂、手工等技能,這將為她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添翼。
“一‘臉’通行,智慧無憂”——市職校推行智能化管理:食堂刷臉支付、宿舍無感門禁、校門智能核驗……讓師生暢享便捷,實現了“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腿”。近兩年,該校還升級后勤服務:引入優質餐飲、改造人車分流系統、推進圖書館與宿舍樓建設……智慧與人文并重,營造安心成長的港灣。
貫通立交橋 “3+4”模式開啟職教新探索
近日,隨著我市2025年高中階段招生錄取方案發布,市職校獲批的“3+4”中本貫通班備受矚目。作為全省首批、我市唯一試點中職學校,該校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將招收40名初中畢業生,通過“中職3年+本科4年”的培養模式,學生將在3年中職學習后轉段銜接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的4年全日制本科深造,實現職教人才培養的歷史性突破。
“3+4”中本貫通班的落地,是市職校“修處世美德、習一技之長”辦學理念的生動實踐,進一步夯實了“升學有優勢、就業有保障”育人體系。在升學路徑上,該校已構建三二分段、高職自主招生、“3+證書”高考、“3+4”中本貫通的完整體系,形成“中職—高職—應用本科”的人才培養立交橋。對于選擇就業的學生,該校通過校企共育精準對接產業需求,與市檔案館、春沐源小鎮等12家單位深化產教融合,畢業生就業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
2021級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古博悅,從一名中職生到免試入讀專科,用奮斗書寫了職教逆襲的精彩篇章。在老師的悉心引導下,她積極進取,在各級各類技能競賽中屢獲佳績,更憑2023“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三等獎等榮譽,成功贏得廣州鐵路職業學校的免試錄取資格,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身。
這樣的成長故事在市職校并非個例。旅游專業學科帶頭人羅麗娜老師道出了育人真諦:“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閃光點,我們的使命就是點燃他們心中的火種。”從新生入學開始,該校的教師團隊便通過職業測評、個性輔導等方式,為學生量身定制成長方案。在實訓車間、企業課堂、技能賽場,學生們重拾自信,在真實項目實踐中錘煉本領。
站在職業教育改革的新起點,市職校正以“3+4”中本貫通培養為契機,深化產教融合、創新育人模式。這里不僅是技能人才的孵化地,更成為青春學子人生夢想的起航港。無論是志在本科深造,還是渴望就業立業,該校已為學子們筑起堅實的后盾與廣闊的平臺,助力更多學子點亮成才夢想,書寫精彩人生。
■組稿:本報記者 鄒茹玉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孫紅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