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領域協同發力 縣域發展繪就新篇
東源縣“百千萬工程”交出亮眼成績單
■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名單的順天鎮金史村。
■去年12月31日,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與東源縣人民醫院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正式掛牌成立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東源合作院區與廣東省骨科醫院東源合作院區。
■仙塘鎮糖巢創客社區吸引了一批有志青年入駐創業,成為網紅打卡地。
■嘯仙故里黨群教育服務中心外觀
■東源引進羅錫文院士團隊,在柳城鎮下壩村建立萬綠智慧無人農場。
■去年以來,東源縣創新打造具有東源特色的“大樹頭+”基層治理品牌。圖為義合鎮鎮村干部在下屯村大樹頭下現場為村民排憂解難。資料圖片
■去年3月21日,東源縣產業供需平臺正式發布上線,科技創新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
■深圳市鹽田區有關負責人到東源縣開展對口幫扶工作調研 資料圖片
■今年1月17日,東源縣舉行順天鎮典型鎮村“雙百行動”建設項目動工儀式。 資料圖片
■在東源縣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指導群眾在網上申辦事項。
■去年12月21日,東源舉行“百千萬工程”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暨首批環城郊野經濟帶項目開工儀式,助力郊野經濟發展。
■東源縣城建設加速擴容提質
■作為東源產業建設“大會戰”的主戰場與主陣地,河源東源產業園區目前已有一大批企業入駐,形成了規模集聚效應。
核心提示
從傳統農業縣到現代化縣域標桿,東源縣以“產業躍遷、城鄉煥新、服務提質、改革破冰、協同共進”五維突破,交出了“百千萬工程”的高分答卷。
3年來,作為全省首批典型縣,東源縣構建“1+5+N”推進體系,以“百千萬工程”為統領,深入實施縣域經濟提升、鎮域功能再造、和美鄉村建設、深改攻堅突破、社會力量協同“五大行動”,實現全縣GDP增速穩居河源首位,2023年在省考核中獲評進位類優秀等次,2024年躋身廣東縣域經濟綜合發展力十強、發展潛力五強,培育2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建成全省首個水稻無人農場,推動茶產業產值兩年翻番,萬綠湖風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米粉產業斬獲灣區認證等標志性成果,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差異化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具有東源特色的縣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成效1 產業經濟:低空產業率先起飛 智慧農業提效十倍
特色產業量質“雙升”。形成先進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三大主導產業,培育水飲料和食品加工兩大特色產業;低空經濟產業全市率先起步,萬綠湖低空觀光項目投入運營,成為“湖泊+低空經濟”新質生產力應用場景。
產業平臺擴容增效。銘鐳激光項目成功躋身全省激光與增材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重點支持企業行列,鑫達科技憑借行業領先優勢摘得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信大科技成功摘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桂冠,實現東源縣“零的突破”;晟源永磁項目獲得省級2000萬元研發資金支持,并成功撬動社會資本5000萬元,創東源科研項目投資規模歷史新高。
富民產業全鏈升級。一是現代農業品牌標桿作用凸顯。地理標志認證實現突破,“東源仙湖茶”“康禾茶”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帶動茶產業產值兩年倍增至12億元,上莞鎮仙湖村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智慧農業領跑全省,建成水稻無人農場,實現生產效率提升數十倍,自主培育馬鈴薯種苗破解“北薯南調”困局,“華航香銀針”成為華南地區唯一超級稻品種,“廣弘3號”小白雞搶占粵港澳大灣區高端肉雞市場。二是農文旅融合釋放新動能。萬綠湖風景區成功晉升國家5A級旅游景區,去年旅游人次突破425萬、收入達13.5億元,較2022年增長超160%;“郊野經濟+村道經濟”創新模式成效顯著,今年第一季度吸引游客128萬人次、創收2.27億元。三是特色加工業強勢崛起。“霸王花”米粉入選廣東老字號,“河源米粉”斬獲全市首張灣區認證,去年產值突破1.9億元;“高樓養豬”模式節約用地75%,去年生豬出欄量較2022年激增69%。
招商引資實現高位突破。創新構建“資本+資源”招商體系,通過設立15億元產業母基金、聘請26名招商大使,實現精準招引超億元制造業項目42個,總投資額達103.2億元。
成效2 城鄉建設:高鐵高速貫通縣域 醫療教育跨越發展
縣城空間優化重塑。深入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謀劃打造縣城沿江經濟帶,包括四大重點片區(城市客廳片區、南園古村片區、濱江科創城片區和蝴蝶嶺工業園片區)和一條風貌提升帶(河源大道沿線風貌提升帶),構建現代新城空間體系。
基礎設施擴面提質。交通路網進一步暢通,建成贛深高鐵東源段51.6公里,長深高速擴建工程東源段雙向八車道全線通車,建成“四好農村路”195.9公里。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公共空間品質進一步優化,新建富民路“口袋公園”和“星空營地”公園,縣城“口袋公園”達30個。
公共服務“三進階”。醫療服務能力加快提升,東源縣人民醫院主動擔起省級醫療“試驗田”責任,自省級專家團隊入駐以來,該院手術量同比增長38.6%,并填補了7項技術空白。教育發展水平實現躍升,累計新建市級以上“三名”工作室14個、數量全市第一,省級工作室實現“零的突破”。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仙塘鎮建成全市首家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及長者飯堂,面積達500平方米,開辦以來為1.6萬多人次提供助餐服務。
成效3 環境治理:美麗宜居村覆蓋率85%
典型培育結碩果。順天鎮入選省鄉村振興示范鎮創建名單,上莞鎮仙湖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5個村成為省鄉村振興示范村,柳城鎮下壩村打造成為全市首個“全電示范村”,義合鎮下屯村成為省“百千萬工程”典型村。目前,東源縣建成美麗宜居村224個、覆蓋率達85%,推動城鄉風貌加快向“全域美、長久凈”蝶變。
靶向攻堅創亮點。去年,東源縣完成超2300棟農房風貌整治;今年,贛深高鐵、長深高速、龍河高速沿線和鄉村振興示范帶范圍內農房風貌持續有力有效加快提升;重點區域顯特色,示范片區塑精品,開通東江旅游航線,成為全市唯一具有水陸聯運能力的鄉村振興示范帶。
全域治理有成效。力爭6月底前實現全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比省要求的完成時限提前兩年;超過90%行政村完成“三線”整治,有力實現“干干凈凈、整整齊齊、長長久久”;新豐江九里湖示范點獲評“2023年廣東省林長綠美園”和“2024年廣東十大最美公益林(天然林)”,康禾示范點首創并踐行“無痕森林公園”理念,成為“省散文詩學會創作基地”。
成效4 體制改革:全省首創林地審批權下放
農房建設審批“一站式”服務落地
行政賦權創標桿。全省首創林地審批權下放,在全市率先承接“建設項目使用林地的審核”事項;構建“263+1667”權責動態管理體系,將263項行政許可事項納入清單,并對1667項政務服務事項進行動態管理。
縣鎮改革樹樣板。創新“三級聯辦”服務模式,開展政務服務“就近好辦”改革試點工作,將31項服務事項委托、下放至7個試點鎮受理、辦理,并獲評中國地方政府營商環境優秀案例、2024年度河源市改革優秀案例。
土地整治立示范。加快建設全省首個“萬畝方”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區,打響全省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區建設“第一槍”;首創農房建設審批“一站式”服務窗口,進一步優化宅基地審批管理。
金融改革破冰前行。東源縣國投集團斬獲全市首個AA主體信用評級,縣域融資能力實現歷史性突破。
成效5 共建機制:創新模式全市推廣 創客工坊孵化百業
幫扶協作創示范。構建“鹽田—東源”跨區域協作樣板,爭取深圳市鹽田區對口幫扶資金7000萬元,支持探索“飛地”“飛海”經濟,“鹽田區—東源縣對口幫扶協作關系”獲評優秀等次;創新建立全域聯動機制,深入推廣“六個一點”資金籌措模式;協同“雙百行動”高校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17項、獲省級金獎1項,相關經驗、做法入選“雙百行動”首批省級優秀示范案例。
雙創生態樹標桿。建成全市首個創客社區——糖巢創客社區,培養吸引青年創客近200名,簽約入駐企業、商家20余家;落實全市“十帶百坊千創客”培育行動要求,構建“十書十坊十業師”培育體系,首批10個“創客工坊”啟動建設。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田紅秀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陳振敏 傅澤彪 修碩
■攝影:本報記者 黃贊福 楊堅 鄧宇權(署名除外)
■稿件統籌: 李成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