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成效顯著
文明花開滿城芳 高質量發展有力量
□本報記者 蘇勇軍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賦予城市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農歷新年伊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全市高質量發展現場會相繼召開,我市全面吹響了高質量發展的號角。各地干勁滿滿,全市底氣十足,這得益于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所煥發出的“精氣神”。
去年以來,我市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下足“繡花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深化創建為民、創建惠民,通過文明城市創建,在加快經濟發展、解決民生短板、提升城鄉治理水平、提高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贏得市民的高度認可和廣泛參與,樹立了新時代河源的新形象,實現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文明創建,推動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共同提升,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精神力量。
文明持續浸潤,提升發展“精氣神”
新時代,經濟與文明同行。文明建設離不開經濟發展的支撐,經濟發展也離不開文明建設提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去年,我市在推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中,始終堅持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掛帥、靠前指揮、高位推進,始終把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切實將其轉化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強大動力,融入文明城市創建全過程、各方面。
2022年,我市努力打造“榕樹下”“公園里”等百姓宣講品牌;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傳承紅色薪火,編印《河源市黨史學習教育簡要讀本》等紅色書籍,打造19個河源紅色資源“云展廳”,建設“九連小延安”等43個革命傳統教育實踐基地,推出《阮嘯仙傳》《十萬挑夫上贛南》等一批紅色文藝精品,在“演、看、唱、聽”中弘揚革命精神;培育河源發布、“源河”APP、智慧河源等新型主流媒體,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凝心聚魂。
黨的二十大召開后,我市各縣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陣地,把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開展形式多樣的理論宣講、文化文藝等活動,以生動的語言傳播黨的聲音,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基層、深入群眾。
一場場入腦入心的報告、一次次貼近群眾的交流,不斷激發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精氣神,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
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這些文明的力量,變成河源新一年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
城市“顏值”不斷刷新,市民幸福感倍增
無論清晨,還是傍晚,漫步在河源文化廣場、全民健身廣場、客家文化公園、市體育館、東江灣公園等休閑健身場所,舉目皆是市民健身鍛煉的身影。
市民羅先生是一名運動達人。他常年堅持沿著東江河畔慢跑,用腳步感受著城市的點滴變化。“河源的河水清澈,空氣清新,抬頭有藍天,出門有公園,散步有綠道。奔跑在路上,隨手一拍就是美麗的風景。”羅先生說。
去年以來,我市進一步深化創建為民、創建惠民,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用“小財政”托舉為民惠民的“大民生”,高品質建成了25個綜合性公園和8個景區公園,改造提升了17個公園。目前,市區已有大大小小的公園80多個,公園綠地服務半徑率提高到91%,市民出行300米就可以享受到公園的福利。如今,公園建在百姓家門口,“推窗見綠,出門進園”成為了現實,廣大市民可以盡享生態之美、園林之美,沉醉于詩畫河源的幸福生活。
同時,河源堅持以“繡花功夫”扮美城市,大力實施“百街千巷”綜合整治,改造完成1132條街巷,建設16條精品示范街,升級改造老舊小區201個、農貿市場37個,修復破損路面10萬余平方米,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另外,我市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大力治理城市“六亂”,深入實施市容環境整治、交通秩序提升等“十大專項整治提升”,全面推進“查問題、補短板、促提升”專項攻堅行動。如今,“凈、潔、綠、美、齊、優”的城市形象和人居環境有口皆碑、深入人心,美麗河源已成為鮮明的城市符號。
窗口勁吹“文明風”,政務服務暖人心
“沒想到辦事那么快,服務態度也很好。”近日,在市政務服務中心首次辦理住房公積金提取業務的市民趙先生感嘆,“提前備齊材料,從填表申請到辦結不到5分鐘就完成了,非常方便快捷。”
政務環境是代表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第一環境”,是推動城市文明進步的關鍵所在。窗口單位是城市的“名片”。去年以來,河源大力推進政務服務“一門、一網、一次”改革,41個部門984個事項進駐綜合辦事窗口,建立“辦不成事”反映問題窗口,12345熱線為市民提供24小時在線服務,政務服務網上可辦率達97%,利用“互聯網+”為文明創建賦予新動力。
此外,我市以企業、群眾辦事便利為出發點,重塑辦事模式,優化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在市政務服務大廳設立“跨域通辦”窗口,按照省統一部署,推動300個高頻事項實現“跨省通辦、省內通辦”,與江西贛州、廣西賀州以及深圳、廣州等多個兄弟市建立“跨域通辦”合作關系,各市之間累計2598個事項實現“跨域通辦”,推動342個事項在縣區之間實現“市內通辦”,切實讓企業、群眾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文明城市創建帶來的成果。
文明實踐延伸,讓居民幸福“滿圈”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
去年,在源城區源西街道康樂路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志愿者的引導下,舉行了一場關于未成年人防欺凌的微電影分享活動。據介紹,該文明實踐站通過“筑巢引蜂”的基層治理模式,推動黨員干部志愿者像蜜蜂一樣,深入基層社區網格開展文明實踐活動,使文明實踐與基層黨建、社區治理深度融合,著力構建點多面廣、便民利民的15分鐘文明實踐服務圈。
去年,我市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陣地建設、實踐活動、志愿服務為著力點,積極打造符合標準規范、具有河源特色、成果落地見效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圈。讓社區居民步行15分鐘就能就近參與文明實踐活動。在豐富新時代文明實踐內涵的同時,“15分鐘文明實踐圈”也進一步助推文明實踐之美。
去年,在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我市注重文化浸潤,用傳統文化引領市民,用實際行動鍛造城市文明風骨。河源積極實施特色文化品牌工程,舉辦花燈民俗文化節、陽明文化藝術周、花朝戲劇藝術周等特色文化活動。
另外,我市還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大手牽小手”“微家書·家風故事”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教育,培育“福彩夏令營”“老少同樂”等8個關愛未成年人工作品牌。
文明花開香滿園,同心掬得滿庭芳。信心和底氣來自河源文明城市建設的深厚積淀,更來自一個城市的華麗蛻變和自我突破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