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保持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
傾心繪就平安和諧新畫卷
■本報記者 劉燁華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客家文化公園、河源文化廣場等地,會準時響起歡快的樂曲,不少群眾跳起舞蹈,臉上綻放著幸福笑容。這些場景,體現了我市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2022年,我市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緊繃安全發展這根弦,扎實推進市域社會治理工作,不斷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大力推進法治建設和平安建設,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進一步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打防并舉 社會治安強基固本
平安穩定是發展的前提,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去年,河源公安機關聚焦捍衛國家政治安全、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保障人民安寧的職責使命,面對疫情,勇于擔當,建立完善流調溯源作戰體系,全力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群眾安全。
2022年,我市集中力量開展“河安2022”系列專項行動,“壓發案、降警情”,重拳出擊、露頭就打,全年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7.25%,刑事警情同比下降8.79%,成為全省刑事治安警情數最少的地市之一。實現當年命案全破,偵破命案積案6宗,刑事案件破案數同比上升4%;打掉涉惡犯罪集團4個、涉惡犯罪團伙3個、涉養老詐騙犯罪團伙9個;立涉電詐案件數同比下降6.21%,破涉電詐案件數同比上升92.12%,預警勸阻高危潛在受騙群眾58萬余人,止付金額1.13億元,查扣凍結涉詐資金5400多萬元,查扣1000多萬元的走私物品。持續開展破小案大會戰,向涉民生侵財犯罪發起凌厲攻勢,破“盜搶銷”案件數同比上升9.77%。
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2022年,我市持續深化平安河源建設,特別是對社會面實施網格化、精細化管理。嚴密社會面巡邏防控,落實“1、3、5”快反機制,多批次組織警力下沉,強化街面顯性用警,健全完善最小應急單元,發動群眾組建“義警隊伍”,全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鑄就維護河源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鋼鐵長城”。
傾情服務 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
面對53年來最強“龍舟水”襲擊,全市黨員干部、公安民警、應急救援隊伍全力開展抗洪搶險救災,轉移群眾10.97萬人次,沒有因洪澇災害造成人員傷亡。我市果斷轉移受地質災害威脅人員的做法,成為全省推廣的三大成功避險經典案例之一。
2022年,我市全力推進公安“放管服”改革,開設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人員“綠色服務通道”,深化交警“互聯網+”交管服務,推進權責注意事項壓減工作,減少辦理審批環節,提升出入境、戶政、車管、違處及派出所窗口服務質量。
深入推進“護校安園”,扎實開展7輪校園安全及周邊環境專項整治工作,嚴格落實“高峰勤務”和“護學崗”制度,選派301名民警擔任法治副校長,全面開展法制、禁毒、反詐、交通等“平安行”宣講活動,群眾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顯著提升。
全力打造河源公安“平安廳”信箱品牌,圍繞“百姓的事解決沒有”,堅持局長每日閱件批件,分級分類包案、重點督辦整治,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61個,用“小信箱”撬動“大平安”,群眾對公安工作的滿意度明顯提升。
化解矛盾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在紫金縣鳳安鎮,“禾坪說事”已成為村民最盼望的聚會。群眾與人大代表、黨員干部在家門口的禾坪“面對面”話家常,村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小到鄰里糾紛,大到民生難點,都得到了回復或解決。這不僅提高了村民對相關政策的知曉度、支持度、參與度、滿意度,還讓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和諧。
2022年,全市司法部門全力防范化解各類矛盾風險,維護社會穩定,認真組織開展基層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專項行動,加強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村(社區)調解組織每周開展一次矛盾糾紛排查,鄉鎮(街道)司法所每月開展一次矛盾糾紛排查,縣區司法局每季度開展一次矛盾糾紛排查。對排查發現的矛盾糾紛完善工作臺賬,確保排查精準,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司法、法院、公安、信訪等部門聯動配合,積極推行訴調對接、警調對接、訪調對接工作機制,建立大調解工作格局。2022年,全市共調解矛盾糾紛8110宗,調解成功7938宗,調解成功率98%。
全市法院深入開展“一站式建設提升年”活動,辦理網上立案22331件,網上調解4534次,網上開庭1965次,電子送達13.3萬次,實現全流程掌上辦理。推進全鏈條訴源治理,聯合住建等部門出臺指導意見,建立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完善金融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訴前成功調解案件7913件。
排查隱患 營造安全生產環境
安全生產工作事關社會穩定,事關社會發展。2022年,全市安全生產風險防控取得新成效。充分發揮市安委辦牽頭抓總、綜合協調作用,制定出臺了市級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職責清單”和年度“工作清單”,積極推動落實國務院安委會安全生產十五條、省65條硬措施和我市70條具體措施,有序組織開展道路交通、城鎮燃氣、自建房、建筑施工、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行動,先后組織開展6輪安全生產綜合督導檢查,充分運用督查考核、警示約談、掛牌督辦等方式倒逼責任落實,一批事故隱患得到有效整改,確保了安全生產責任、措施和隱患防范到位,實現了全年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生產安全事故起數連續三年實現兩位數下降,其中水上交通等10個重點領域安全事故“零發生”。
守好守牢安全生產“責任田”。我市統籌推進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工貿行業安全生產各項工作,以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集中治理、工貿行業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百日清零行動”和非煤礦山大檢查大整治為抓手,持續開展自身監管行業全覆蓋風險隱患排查,累計檢查各類生產經營單位3873家次,整改消除事故隱患7800余項,完成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整治“四個100%”和工貿行業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百日清零行動”的工作任務,推動完成9座尾礦庫的銷庫工作,實現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安全生產“零事故”。同時,率先在全省實施煙花爆竹“打非”基層網格化管理,得到省安委辦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廣。
社會秩序和諧穩定,社會管理能力不斷提升,平安春風吹拂,發展強音不息,河源的明天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