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為“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
進入“十四五”,河源將與全國、全省一道,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
編制好“十四五”規劃,事關河源發展,事關民生福祉,更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的焦點。在昨日的分組討論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堅持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十四五”規劃積極建言獻策。
推動河源數字經濟發展
“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未來發展的重點和關鍵。” 市人大代表譚臺哲表示,近年來新基建政策的出臺,催生了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規劃、新產業和新業態的發展。河源要緊緊把握新機遇,以“融深”“融灣”為契機,推動河源數字經濟發展,培育產業新動能,構筑競爭新優勢,完全有可能實現發展的彎道跟車、甚至超車。
他建議,河源作為深圳的對口幫扶地市之一,在“十四五”期間要瞄準深圳制造基地產業向外轉移的有利契機,進一步加強與深圳的產業配套:要完善頂層設計,打造互聯網數字經濟產業體系;要搭建平臺,完善互聯網數字經濟產業生態;要成立專門機構,強化組織協調,明確責任措施,進一步營造加快數字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要緊緊抓住“融深”“融灣”歷史機遇,政府選擇和依托一批國內重點高校、研究院所共建河源本地的技術創新載體,引進或吸收深圳等發達地區已驗證可行的先進技術或案例,強化本地數字經濟公共技術支持、產業服務和孵化功能。尤其隨著“深河特別合作區”的逐步落地,河源要加強在產業發展、企業用工環境、營商環境、重大發展平臺等方面的謀劃,利用好“飛地經濟”不斷“復制”深圳的產業人才、科研和環境,打造深圳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協同區,實現對大灣區數字經濟的有效補充。
全面推動康養產業發展
“綠色是河源最鮮明的底色,綠水青山是河源最大的發展優勢和最重要的民生福祉。”列席人員李慶鐸表示,目前養老康養已經成為新的生活方式,尤其到冬天,北方地區“候鳥”式養老遷徙成為熱潮,康養產業的發展未來可期、大有可為。隨著贛深高鐵的開通,我市通往粵港澳大灣區的空間距離和時間成本將不斷縮小,交通的互通互聯,將為我市帶來康養產業發展的新機遇。
李慶鐸認為,河源擁有良好的森林資源、優質的空氣與水資源,可以把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獨特的山水自然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保護好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發展好綠色循環經濟,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追趕超越并向發力、齊頭并進。他建議我市在“十四五”期間要創新思維、搶抓機遇,積極探索康養產業市場化發展新模式、新路子,創新推出多種養生康養產品,將優良的生態品質轉化為可消費、可體驗的旅游產品,形成生態旅游康養產業建設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
“河源具有獨特的生態優勢,優質的茶葉也給很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目前市場上河源的茶葉品牌大多在‘單打獨斗’。”市政協委員王云全建議借助市委、市政府編制“十四五”規劃的契機,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將各部門有關在茶葉產業發展中的職能重新劃分,強化河源茶葉品牌建設,確保河源茶葉產業鏈全方位得到發展和提升。
王云全建議,“十四五”期間,要與省內農科院所等專業機構合作,加大對我市茶葉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同時借助河源的旅游資源,在市區規劃建設一條茶文化特色街,吸引茶葉銷售企業進駐,以此擴大河源茶銷售的集聚效應,并利用燈塔盆地建設農產品物流市場的契機,規劃建設一個茶葉集散地,使河源茶有真正的流通市場。
(本報記者 劉昕 王亞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