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讀懂2021年河源市政府工作報告
01“十三五”時期發展成就
02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們經受住了一系列嚴峻考驗,奮力實現全面提效破局、努力開啟新局。
嚴防控、補短板,保持社會安定
■疫情防控戰果突出,全市確診病例控制在5例內,是全省最少的地級市之一。
■“6·10”“6·12”災后重建全面完成,580戶“全倒戶”住進新房,1367戶“嚴損戶”完成修繕。
擴投資、興產業,穩住經濟大局
■固定資產投資848.74億元,在2019年增速全省第一基礎上實現增長5.1%。
■規上工業企業新增69家、創歷史新高、現有591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0.83億元、增長2.2%。
■成功舉辦系列招商活動,簽約項目303個,動工項目193個,投產項目132個。
夯基礎、深對接,拓展發展空間
■河惠莞高速紫惠段建成通車,贛深高鐵河源段站前主體工程完成95%以上,梅龍高鐵開工建設。
■深河產業共建加快,已落地建設投資超億元工業項目30個。
優環境、提效能,激發發展活力
■全市預計投入研發經費6.9億元、增長77.8%,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6家、增長32.9%。
■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1.5個工作日內,部分高頻事項實現“跨省通辦”。
惠民生、強保障,決勝全面小康
■全年投入扶持資金6.5億元,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8568戶、107372人如期脫貧,255個省定貧困村如期出列。
■完成“十件民生實事”,民生支出286.6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7.7%。
講政治、勇擔當,提升政府效能
■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94件,辦理市政協提案115件,辦結率和滿意率均達100%。
■一般性支出壓減15%,“三公”經費下降25.9%。
03 “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04 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推進“融深”“融灣”全域化加快構建發展新局
優化對接省“12312”現代化交通體系,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都市圈交通規劃以及惠州交通主框架規劃,加快構建“12131”交通圈。加快深河特別合作區試驗區建設,加快深河特別合作區起步區深河科技園規劃等前期工作,加強深圳河源在產業資源、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對接互補,推動深河特別合作區(深河產業共建示范區)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精心組織“雙區”和長三角地區招商活動,以及電子信息、現代農業等主題經貿活動,著力引進投資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
推進產業體系綠色化
全面提高發展質量
大力發展納入省“雙十”產業集群布局的“6+4”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集群,加快打造新一代電子信息千億級產業集群,加快形成高端裝備制造、礦產資源精深加工、食品飲料等一批百億級產業集群。舉辦全市民宿招商大會,打造民宿旅游新熱點;與旅游類國企及旅游龍頭企業合作打造本市旅游龍頭企業,整合旅游資源,“串珠成鏈”打造“兩晚三天經典旅游線路”。謀劃河源高新區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中心、河源高新區工業設計文化創意中心等項目建設,加快市農產品批發中心、順豐電商物流產業基地、林安(河源)智慧物流園、龍川鐵路綜合物流園、綠然燈塔農產品物流園、“三農”冷鏈體系等項目建設。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大力夯實發展根基
全力把燈塔盆地打造成農業農村發展主引擎,推動燈塔盆地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力爭新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實施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升級五年行動計劃,加快發展優質水稻、高山油茶、特色水果、蔬菜、生豬等特色主導產業,研究推進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合作,打造優勢農產品和優勢農產區。深入開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深入實施美麗鄉村示范縣鎮村創建、農房管控、鄉村風貌提升、“四小園”等工程,重點推進“四沿三區”美麗鄉村建設,舉辦“鄉村振興大擂臺”活動,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村。
推進投資需求有效化
不斷培育發展后勁
擴大有效投資,完成總投資1862億元、年度投資390億元的164項省市重點項目建設,重大項目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貢獻率不低于30%。開拓消費需求,推動中駿世界城、莊田美食街、華豐世紀國際貿易中心、萬達廣場等大型商業體加快建設,鼓勵發展夜間經濟、網紅打卡、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模式。力促外貿增長,因地制宜實施貿易高質量發展“十大工程”,加快落實《河源市促進外貿穩定增長若干措施》,利用展會平臺搶抓訂單,繼續發揮海外聯絡處橋梁紐帶作用,開拓融入“雙區”“買賣全球”雙向貿易通道。
推進發展平臺高質化
持續壯大發展支撐
加快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綜合平臺建設,持續推進燈塔盆地創建國家農高區,加快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河源分中心(燈塔實驗室)、華南農業大學研究生院河源分院、北斗智慧農業大數據云平臺等科創平臺建設,建成全國首家綜合性農業醫院。加快產業高質量發展功能平臺建設,推進東江航道擴能升級和河源港源城港區碼頭建設,加快綜合保稅區申報工作和首期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河源高新區引進投資億元以上項目35個以上。加快城市高質量發展區域平臺建設,確保與贛深高鐵通車同步建成高鐵新城綜合樞紐,推動周邊用地一體化開發,構建完善的高鐵經濟生態圈。
推進城鄉建設協同化
統籌提升發展水平
提升中心城區“1+6”規劃體系,依托“三江六岸”進一步拉開城市骨架,優化提升發展空間和功能布局。加快釣魚臺片區“三橋十路”等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全面動工建設學府大橋(原稱緯十四路跨東江大橋)。推動市區一批市政道路升級改造和華達街、雅居樂、江源小學、市體育學校人行天橋建設。加快貫通由河源大道、緯十四路、東環路、迎客大道形成的市區首條“快速內環”。推進老舊小區升級改造、河源客家文化公園四期等32個總投資89.39億元的城建項目建設。新建5G基站1300座以上,實現主要城區及縣城5G網絡連續覆蓋。規劃建設市民智能停車場,緩解市區停車難問題。
推進改革創新常態化
深入激發發展活力
推進自然資源領域“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打造項目審批“高速公路”。積極開展為民服務“微改革”,以小切口打造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便民服務。落實《關于加快河源市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的文件,鼓勵外地企業在我市設立子公司或聯合本地企業參與政府投資項目建設運營。主動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推動市創業孵化基地、河源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大力培育發展創新主體,確保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存量達到260家、規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占比達40%以上、新備案國家或省級“星創天地”10家以上。
推進生態保護示范化
筑牢綠色生態屏障
啟動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工作。確保地表水省考斷面綜合指數保持全省第一,確保空氣質量保持全省前列。全面落實東江流域省內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繼續實施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計劃,有序整治497處在冊及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建成70公里碧道。積極探索“兩山”轉化有效路徑,加快推進“六水”“六林”體系建設。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完成高質量水源林建設工程造林6萬畝、新造林撫育15.5萬畝、中央森林撫育33萬畝,改造桉樹林10萬畝以上。
推進民生服務精準化
充分共享發展成果
慎終如始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水平。推進市疾控中心遷址新建、市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市人民醫院三期、市精神衛生中心二期等項目建設,確保深河人民醫院、市中醫院二期年內投入運行。縱深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加快粵菜師傅一條街和市技能培訓中心建設。力爭河源中學新校區、市田家炳實驗中學新校區和市專門學校動工建設。建設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指導中心),擴建市博愛學校職業高中部。啟動市科技館(新)、市美術館(新)前期工作,推動河源融媒文化創意基地建設。
■整理:本報記者郝曉楠
■圖表:朱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