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聚焦“融深”“融灣”建言獻策
助力河源“融深”“融灣”全域化
■建設中的贛深高鐵河源東站。贛深高鐵建成通車后,河源將進入到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都市圈及周邊城市高鐵1小時交通圈。馮曉銘 攝
“融深”“融灣”是河源加快發展的重大舉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按照“灣區所向、深圳所需、河源所能”要求,充分發揮深圳對口幫扶作用,加快構建與“雙區”合作互動新局面。
河源如何“融深”“融灣”?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紛紛建言獻策,助力河源“融深”“融灣”全域化。
交通出行一體化同城化
交通是“融灣”“融深”的先導和基礎。市人大代表廖小云表示,在“十四五”時期,河源將高效對接省“12312”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體系,積極優化“融深”“融灣”快速通道網絡,全面提升市域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加快形成全面全域“融深”“融灣”的“水陸空鐵”高效聯運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格局,加快構建河源“12131”交通圈,推動河源與大灣區主要城市交通出行一體化、同城化。
廖小云建議,在陸路交通方面,要加快完善高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規劃,加快贛深高鐵和長深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等項目建設,打造河源至廣州、深圳“2+2+1”高快速通道,同時推進梅龍高鐵、河惠汕高速公路等項目開工建設,構建高效便捷的快速通道網絡,打造河源到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都市圈及周邊城市高鐵1小時交通圈、高速公路2小時交通圈,河源到惠州平潭機場、廣州白云機場高鐵1小時交通圈,河源到贛閩地區主要城市高鐵3小時交通圈。在水運方面,要加快東江航道擴能升級,統籌推進河源港建設,著力推進源城港區碼頭、古竹碼頭建設,爭取與東江1000噸三級航道同步建成運營,構建水上交通互聯互通體系,加強與大灣區水上聯系,打通江海聯運物流大通道。在航空方面,加快河源航空布局規劃,構建與白云機場、深圳機場、惠州平潭機場形成功能互補的航空服務體系,推動河源積極融入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著力打造“1+3+4+N”機場體系。(本報記者 梁驅遠)
著力提升“融深”“融灣”“軟聯通”
“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具體部署,河源在‘融深’‘融灣’方面已經有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尤其是對接省‘12312’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體系等,讓我覺得離粵港澳大灣區的距離更近了。”市政協委員黃經勝表示,河源要深入“融深”“融灣”,不但要在“硬聯通”上下功夫,也要提升“軟聯通”。
黃經勝建議,要多向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深圳學習先進發展經驗,因為粵港澳大灣區有很多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政務服務效率等政策都值得推廣借鑒。他還建議引入更多的金融機構,壯大地方金融主體,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對于人才引進和人才導入問題,黃經勝建議我市在“融深”“融灣”的過程中建立人才庫,并成立相關的專業研究院,將粵港澳大灣區的部分人才納入其中,共享大灣區的人才資源,借力推動河源經濟社會發展。(本報記者 王亞嬌)
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圳品”農產品
河源具有良好的生態,發展綠色農業、高端農業條件得天獨厚。市政協委員鄭杰認為,河源在地理位置上同時受到“雙區”輻射帶動,在搶抓“雙區”建設機遇上具有獨特優勢。鄭杰建議,要圍繞打造燈塔盆地農高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與科研技術團隊合作,推廣智慧農業、使用節水種植等技術手段,有效提升農產品產能供給;要突出打造優質農產品,推動農產品“融深”,主動對接深圳市場,對標供深食品標準,制定符合河源實際的供深農產品生產種植標準,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圳品”農產品。同時,要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通過彈性學制鼓勵年輕力量參與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培訓,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主體興辦農業技能培訓班。(本報記者 張平)
推動生態資源現代化升級
市政協委員賴運宏認為,河源具備優越的自然生態資源,建設“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有先天的資源優勢。特別是近年來,萬綠湖、客天下、巴伐利亞莊園、春沐源等知名旅游景區深受粵港澳大灣區游客歡迎,河源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旅游品牌資源,具備升級基礎;霸王花米排粉、聰明人飲料、正能量山泉等農產品和水資源深加工產品品牌經過多年發展,也具備了較強的市場影響力,具備現代化升級發展的條件。
賴運宏建議,抓住“融深”“融灣”機遇,深度挖掘河源在旅游、農產品等行業的資源,發揮資源最大效益,推動生態資源現代化升級。一是要突出河源現有資源優勢,對河源目前旅游、食品等生態資源產品品牌進行摸底,選擇發展潛力大的品牌進行重點挖掘和扶持,搭建向粵港澳大灣區推介本土生態資源產品品牌的平臺,進一步做大做強現有品牌。二是要進一步打造好營商環境,大力發展河源民營經濟,建設靈活多樣的投融資體系,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引進外來投資、技術和人才,推動河源本土生態資源品牌現代化升級發展,將我市青山綠水和種養資源等優勢快速轉化為經濟文化發展優勢,走好河源綠色發展道路。
(本報記者 方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