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為河源高質量發展謀新局譜新篇
○本報訊 記者 王亞嬌 張平 方新苗 肖斌 在昨日舉行的政協河源市七屆五次會議發言議程中,根據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大會發言采取邀請上臺發言的形式進行,6位市政協委員圍繞園區發展、醫療衛生、教育事業、生態文明等領域建言獻策,為河源全域全面融入“雙區”建設,為推進“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關鍵詞:園區發展】
推動園區擴容提質產業升級
“2020年,河源高新區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489.5億元,占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40%。在經濟發展、招商引資、科技創新、企業服務等方面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成效非常顯著。”委員鄧濤建議,要全力推動河源高新區擴容提質,推動河源高新區向東跨江發展,加快推動河源高新區南山共建產業園、模具統建廠房、創智產業園等公建廠房加快建設;圍繞龍頭產業,緊抓“雙區”產業升級,打造高端產業品牌;以江海聯運、綜保區為重要支撐,推動河源高新區成為河源全域全面融入“雙區”建設的戰略腹地。
委員丘小海建議我市成立國資控股的燈塔盆地旅游集團公司和燈塔盆地高新技術農業集團公司,引導推動燈塔盆地農業往產業化、技術化、高附加值化發展。同時借助“雙區”建設的東風,引進優質的發展項目,吸引深圳的資金和技術聚集;以燈塔盆地創建國家農高區為契機,加快自身發展,借助兩個集團公司開發好的項目,筑巢引鳳,從而推動河源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醫療衛生】
進一步提升醫療機構服務質量和醫療水平
當前仍處于常態化疫情防控時期,委員林潮炫圍繞辦群眾滿意的醫療衛生事業這一目標,進一步提升我市醫療機構服務質量和醫療水平,建議強化以政府為主導,加強科學規劃、注重梯度發展,進一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務便捷、技術優良的醫療資源服務網絡,為人民群眾的健康提供強有力保障。具體來講,落實政府在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體責任;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健全醫聯體長效工作機制,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內涵建設;實施醫療服務質量管理強化工程;堅持預防為主,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關鍵詞:教育事業】
打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大環境
教育問題始終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孩子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僅關系到他們自身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更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委員姚家芳說,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主因是家庭教育缺失、父母疏于管教,法律對未成年人“小惡”沒有明確懲治標準,沒有獨立機構對他們的行為進行糾偏。她建議,要多方面加強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矯治工作。在法律層面,應強化法律責任,明確各方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矯治義務;在社會環境上,應加強源頭治理,減少社會因素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在教育引導上,應注重未成年人心理干預和引導,建立專門學校矯治未成年人不良行為。
“重視和加強家庭教育事業發展,對構建和諧家庭、和諧學校、和諧社區、和諧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委員賴冬美認為,在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我市高度重視家庭教育的發展,但家庭教育仍存在家校溝通不順暢、家校教育出現部分錯位、農村學校家校合作情況不樂觀等問題。她建議我市應大力實施家庭教育工程,進一步強化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職能,抓好家庭教育專業化隊伍建設,將家庭教育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相關組織擔起相應責任,努力構建黨政重視、婦聯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支持、家長參與的社會化家庭教育新格局。
【關鍵詞:生態文明】
碧道建設要彰顯地方特色
根據我市碧道建設總體規劃,到2035年,全市將建成碧道1373公里,總投資預計超過100億元,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嶺南水鄉風貌,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全面呈現。
對此,委員魏思強建議,要對試點碧道建設進行經驗總結,學習兄弟市好的經驗做法,將一些好的建設經驗在全市推廣,更好地指導我市碧道建設全面開展;要因地制宜,逐步探索出碧道+旅游+產業+文化+鄉村振興等新業態新模式,最大化發揮萬里碧道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要彰顯地方特色,形成一河一花景觀,同時融入市樹、市花、佗城千年古邑、陽明文化等獨具河源特色的“名片”;要加強部門聯動,碧道建設應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綠道規劃、用地規劃,與市政道路、排水設施、生態濕地等相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