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通衢鎮田心屯
千年古鎮里的明初軍屯標本
■龍川縣通衢鎮華城村村口古榕
■龍川縣通衢鎮華城古戲臺
核心提示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設廣東行中書省,改惠州路為惠州府,循州仍存,龍川屬循州。次年,循州入惠州,惠州共領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龍川、興寧、長樂七縣。洪武九年,廣東行中書省改為廣東布政使司,河源、龍川屬惠州府。
朱元璋締建明朝之后,將其稱帝前的民兵萬府戶升級為衛所軍隊屯田政策,“令軍士屯田自食”,戰耕結合,寓兵于農,全國推廣。
據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永樂元年相關統計,惠州衛(在府治東南,洪武三年立千戶所,二十三年改為衛)于附近“擇州縣荒地開墾立屯”,于歸善、博羅、河源三縣立屯30所,種拋荒耕田672頃,每屯二十二頃四十畝。廣東的軍屯田地規模相對較小,洪武年間,廣東田地面積只占全國田地的0.28%。據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統計,全國屯軍達100萬人,軍屯面積約90萬頃,軍屯田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10以上。
明代,河源縣、龍川縣都有軍屯。在龍川,明代有5處軍屯,為嶺西屯、田心屯、興隆屯、白芒屯、上莒屯。經過700多年的歷史風雨,這些軍屯已大多不存,而在千年古鎮通衢鎮,田心屯遺址尚在,可略窺明初軍屯遺事。
為防寇劫 正德年間建起田心屯磚城
龍川縣地處粵東北,境內佗城鎮、老隆鎮都是水陸交通要道。龍川通衢鎮“路當閩廣之沖,輪蹄不絕于道”,地處溝通贛南、粵東、閩西南諸州縣古官道要沖,北宋已設有驛站,洪武九年(1376年)設通衢馬驛,為廣州通潮、惠兩府至福建的必經之路。
田心屯是交通要道,是貫通東西的主要交通站,在隆岐、隆鶴公路未開通以前,凡是從老隆到鶴市、竹頭神、金魚、黃布的,都要經下板橋二十六墱到田心屯轎頂路過。當時轎頂設有客棧、伙店、茶攤等。這條步行交通大道,現在已成陳跡。
明代的田心屯面積較大,東至鱉坑口,南至鶴樹下,西至仙女嶂,北至嶺西屯,有50多平方公里。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龍川奉命設屯。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騎射都尉官張秀八,原是江西萍鄉人,因軍功調廣東省惠州府龍川縣田心屯衛所。總戎陳安公,原是潮州人,比張秀八早來15年,于洪武七年(1374年),在副都尉任上,以平剿叛亂的軍功調龍川田心屯執行軍務。這兩位軍爺,即為田心屯張、陳二姓開基祖。
六七百年的時光過去,田心屯早已改變了面貌,走在村里,仍是處處可見當年遺跡,明、清時期的城磚仍隨處可見。
田心屯并非在建屯之時就建起了城。地域較廣的田心屯建屯后,設有屯堡土圍一座。100多年后,人口增多、經濟增長,流賊覬覦,時來劫掠。明宏治十七年(1504年),賊來劫通衢城,“地方不寧,難以安生”,于是修建土垣,始有田心屯城。土城只能起到暫時防御作用,約13年后,正德十一年(1516年),又有賊人名叫蠻四,帶著一幫賊寇劫掠通衢,發現土城崩缺,這城就跟不設防一般,立即抓住機會,糾集各處賊人共3000余人,從土城缺口處沖入,殺死軍民40余人,擄去男子、婦人10多人。
因土城不能抵御賊劫,人們又改筑磚城。田心屯城周長二百六十五丈,高一丈二尺,有城門四座及北樓。據張氏家譜,有張秀八后代張居達、居選獻磚筑城的記載。
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月,賊首曾耙頭突至通衢,劫掠司驛,各軍男女夜宿山林,生活受到極大影響。大伙兒一合計,打算每家都出點錢,提升城磚質量,燒磚砌結,方能經久耐用。于是屯民會同本屯鄉老旗甲人等,周圍通量二百四十余丈,論屋基多寡分派任務,家中財力好的,捐建十丈或二十丈;單丁者或一丈或五尺不等,見分燒磚,自行砌結。
十里八鄉最熱鬧的田心屯城
田心屯、通衢城,歷來亦有所修繕,在漫長的歲月中一直保留到民國年間。
田心屯城雖然不大,卻依照大城格局,城外有流水,從西門到南門,圍繞城池;城有上東門、下東門、南門、西門。沒有北門,只有北樓。
筆者一行在查看田心屯城遺址時,在一處池塘邊的菜園處發現了一段仍保留較完好的城墻。
從明初直到清末,田心屯逐漸成為鄰近各鄉村的政治、商業、文化活動中心。
那時田心屯有多熱鬧?
城外良田千頃,城內房舍儼然,東門至西門,南門到關帝廟前盡是小石街通道。城內有關帝廟、文昌廟、行宮、魁星樓、十字街、水涵口、大井頭(古井),春秋節日,來屯內辦貨者絡繹不絕。筆者一行在城中探訪了一方一圓兩座古井,保存完好。
廟宇祠堂,則有伯公祠,張氏、陳氏、周氏、余氏家祠,新祠堂、下祠堂、福得祠、百靈祠;城外有龍母廟、華光廟、社公廟、松風禪院,院后有文昌廟,對面有寶塔。伯公之類有五谷伯公等不計其數。神壇廟宇以關帝廟規模最大,晨鐘暮鼓,香火不絕。每年照例有賣花燈、燒煙火、打龍炮、演大戲,以及安龍打醮等。
田心屯的民間信仰多樣且根深蒂固,直至民國初年,還每年有安龍打醮,在北樓行宮演大戲(即今之粵劇,從廣州請回戲班),每年二月二在大井頭打龍炮,五月十二旗鼓執司抬著行宮的神像游行、打龍炮,每三年逢九月九,則舉行仙女娘娘神壇打醮。這些帶有濃厚封建及神權色彩的活動,使北樓坪成為娛樂中心。
1925年至1927年,田心屯逐漸將城墻、神廟拆除用來建學校,發展文化事業。
明初田心屯地廣人稀
田心屯華城村,是當年屯中經濟、交通中心。
今年初夏,筆者一行數人驅車進入龍川通衢鎮,路邊有“華城”地名,還引起了一番討論。華城村田心屯中心地帶,有張、陳、鐘、周、馬、曾、何、李、劉等14姓,居民5000多人,其中張、陳兩姓占80%以上。
田心屯設屯之時有多少人口?田心屯人、民革原中央委員張克明推論,1657年至1682年,全縣共4600多人,可以想象當時地域這么廣的田心屯人口也不過二三百人。據相關材料,最初此處原有旗軍112名,在屯耕守。明制,“移民就寬鄉,或召募或罪徒者為民屯,皆領都有司,而軍屯則領衛所。”而張秀八、陳安公都是以軍功調田心屯衛所的。紀念陳安公的宗祠,在明初就建起來了,后經多次重修,今存。
田心屯有張、陳、鐘、周、馬、曾、何、李、劉、曹、阮、翁、宋、白、賴、傅、簡、黃、王、江、廖、趙、孫、戴、鄧、盧、肖、巫等姓,其中,張、陳兩姓占80%以上,現在還講軍話的,就是張秀八、陳安公的后代。五六百年來,張、陳兩姓后人在增多,而其他各姓后人逐漸減少或外遷了。
據張克明相關文章,田心屯有些地名很有意思,朱家塘、朱家壩、黃家寮、黃家塘、黃家排、馬家巷、廖家山,可見朱、黃、馬、廖各家在當年是有不少人的。田心屯現在已沒有朱姓了,黃家是清末外地遷來的。馬家似有10多戶,其開基祖是一名指揮官叫馬添奇來屯落戶的。廖姓從屯內又遷新徑了,現在廖家山并無姓廖人了。
由此可見,張、陳二姓來屯之前,已有朱、黃、馬、廖諸姓以及其他姓氏的人在此居住。
清乾嘉年間是張、陳兩姓發展最旺盛的時期,《龍川縣志》中記載了不少田心屯的耆壽、烈女和文人事跡。
田心屯軍聲傳承600年
600多年間,田心屯里有一種獨特的語言,從明初一直傳承到了今天。那就是在客家話的汪洋大海中如同一葉孤島存在的田心屯軍聲,目前有田心屯(華城村)人口近5000人,現在只有不到20個老人還會使用。河職院副教授劉立恒在她的論文《廣東龍川田心屯的軍聲》中表示,這是一種極度瀕危的方言。在該論文中,她描寫了田心屯軍聲的音系,研究了田心屯軍聲的語音特點,包括聲母、韻母、聲調特點及變調情況(兩字組),論文還比較分析了作為方言島的田心屯軍聲與周邊客家話的關系。
田心屯講軍聲的人家,多數是張秀八、陳安公的后代,張、陳兩姓在這五六百年間成為田心屯的最大姓氏。田心屯從明初到清末500年間都是以講軍聲為主,民國以后,才逐步被客家話淹沒,只剩下幾十戶人家會講軍聲。
軍聲又叫軍話、軍家話,即軍隊里官兵所說的話。語言學家潘家懿認為,軍話是明代初期“衛所”軍制的直接產物。軍話,語言學分類屬于官話方言,通行于廣東、浙江、海南等地的方言島,是明代衛所兵眷后裔使用的官話方言。這些軍話方言島都是明朝設立“衛所”駐軍的地方。劉立恒表示,通衢鎮田心屯軍聲的來源就是明初駐扎在田心屯的軍隊里通行的語言。
張秀八、陳安公的后代,在田心屯繁衍生息,張、陳兩姓族人從未發生過械斗爭訟。張克明認為,在封建神權社會中生活,他們自成一個外來的以姓氏為基礎的小集團,堅持講原來的江西萍鄉軍聲,也是很自然的事。據說,有一條不成文法的規矩,年節祭祖時,不會說軍聲的不能分得豬肉,女子嫁出者可不必在子女中講軍聲,嫁入者必須學會軍聲,否則亦不得分豬肉。
據張克明等調查,過去還有簡姓、賴姓亦是講軍聲的,否則軍聲傳不了二三代就會消亡的。如田心屯人到了廣州,過二三代就不會講田心屯話了。軍聲能這么傳下來,估計當時與張、陳開基祖同來田心屯的,還有不少江西萍鄉的人,自然形成一小集團,軍聲繼續講下去。
在原河源等地,明代軍戶向來不算是件榮耀的事,但在田心屯,“講軍聲的軍家人由于當時優越的社會地位和強烈的軍隊意識,他們固守傳統,堅守自己的軍聲。”軍家人為區別口音,稱其他口音,包括客家話為“白聲”,稱自己說的話為“軍聲”。
為何軍聲在客家話包圍之中,還能傳承500年?劉立恒認為,因其向心力強,語言獨立之故。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和變遷,認為自己是軍家人后代的優越感在衰退,他們的軍家意識越來越薄弱。
劉立恒調查發現,由于田心屯歷來是客家和軍家雜處,操軍聲的人除了口音不一樣,其生活方式、文化習俗早已被客家人同化,他們也已學會了當地客家話,目前講軍聲的張、陳兩姓現在都認為自己是客家人。民國以后,軍聲逐步被周邊的客家話淹沒,只剩下幾十戶人家會講軍聲。上世紀90年代,張姓排尾、黃家寮及田寮幾戶人還會講軍聲,到今天,張姓一族沒有人會講軍聲了。如今,田心屯有居民5000多人,現在還會講軍聲的,只有居住在上山、公堂、下山的幾戶共十幾個人,都是陳安公的后代。 而且會講軍聲的這十幾個人,大都是六七十歲及以上的老人。這些老人平時聚在一起聊天用軍聲,在家里同配偶、子女和親戚朋友則說當地的客家話,年輕人都不講軍聲了,也聽不懂。“因此,田心屯軍聲已極度瀕危,瀕臨消亡的境地。”
劉立恒對當地的客家話進行了記錄,將軍聲與客家話進行對比之后,發現軍聲受客家話影響非常大,很多說法接近客家話,但是,田心屯的軍聲還是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點,如古全濁聲母,客家話不論平聲、仄聲,今讀塞音、塞擦音時一般多讀為送氣清聲母,田心屯軍聲大部分仍保留不送氣的讀法。
田心屯的語言并不統一,張、陳二姓來屯之前,已有朱、黃、馬、廖諸姓以及其他姓氏的人居住在田心屯。除張、陳二姓當時講軍聲,田心屯的客家口音,盡管離鶴市、登云不遠,卻不帶梅縣客家的口音,而是帶有離屯較遠的老隆、佗城一帶惠州的客家口音。張克明等在調查時感到困惑:“屯里四鄰是帶梅縣客家口音,田心屯一孤島似的,都是帶惠州口音的客家話,是何原因?”他推測,當時這些客家人說的是不是現在接近老隆、佗城口音的客家話呢?
對此,劉立恒做了調查。她認為,通衢鎮田心屯的客家話,口音與老隆、佗城一帶的惠河客家口音接近。田心屯軍聲歷史上就是身處客家方言包圍之中一個方言島,也是明初“衛所”軍制的直接產物。由于大部分講軍聲者都會說客家話,加上與客家人通婚,今天的軍聲,是明代以來與龍川客家話長期互相影響、互相吸收,逐漸融合形成的一種新的方言,有別于其他地方的軍話。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龍川文史》第21輯、《龍川文藪》等)
■文/圖:本報記者 凌麗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