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見的魯迅語錄
“但問耕耘,莫問收獲”這句話,好像是曾國藩最先提到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只管耕耘好了,別老把心思放在收獲上,集中精力耕耘,收獲自然會更多、更好。這是用農事比喻萬事。魯迅曾說:“寫文章的人,只求自己能夠努力地、忠實地,把要寫的話寫出來,便算盡了我們的天職了。人家看不看,喝彩不喝彩,哪有閑工夫去理他!”(陳夢韶《魯迅在廈門的鱗爪》,《魯迅先生紀念集》第三輯)這不就是“但問耕耘,莫問收獲”嗎?實際上,魯迅當然要看一看自己文章的社會反應,不過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毛主席說過:“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魯迅說的一句話,也是“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意思:“要革命,就要有軍隊,我也倒是一向就這樣想的。”(馮雪峰《思想上又有新的發展的征象之一》,《回憶魯迅》,第175頁)
魯迅曾抵制“立三路線”,為此,他說過這樣一段話:“李立三路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不明白。一天晚上,人家開好旅館找我談話,開門進去一個高高大大的人接待我。他自我介紹說他是李立三,黨要在上海搞一次大規模示威游行,搞武裝斗爭。還說:‘你是有名的人,請你帶隊,所以發給你一支槍。’我回答:‘我沒有打過槍,要我打槍打不倒敵人,肯定會打了自己人。’”【胡愈之、馮雪峰《談有關魯迅的一些事情》,見《魯迅研究資料》(一),第83頁】讓文弱的魯迅先生拿著槍,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面,這景象真是匪夷所思。過去黨史讀物里常講“立三路線”,但不甚具體,這次我看明白是怎么操作的了。
魯迅的雜文像匕首和投槍,但因文藝化,直接的硬話、狠話并不多。可在口頭上,在說起抗日和反帝國主義的時候,魯迅就有不少硬話、狠話。他說過:“為了解放我被壓迫的同胞,縱令祖國——中華民國變成沙漠,也還不能停止同帝國主義的斗爭。”(松本重治《魯迅之死與內山完造》)這話多么硬氣,多么決絕!他又說:“有一天,如果是抗日都成了罪行,中國的斷頭臺都閃耀著日本太陽徽的光芒時,中國人民還是不會投降的!中國人民的忍讓到了最大限度時,將會起來決死抵抗。”(元甄《紀念魯迅三周年紀念會》,見《抗戰文藝》,1933年第五卷第一期)魯迅知道,中國人對步步緊逼的日本人是有過很多忍讓的;他更知道,中華民族是一個不會投降的民族,如果把中國人逼到了絕處,那就只有決死抵抗!魯迅的骨頭不愧是最硬的。
“姓資姓社”是近幾十年流行起來的話語,但最早說“姓社”一詞的,恐怕是魯迅。他曾對蕭伯納說:“我呢,既姓周,名叫周樹人;又姓魯,名叫魯迅;可我還有第三個姓,那就是姓社,名字叫社會主義。我將來可以不姓周和魯,而是姓社,因為社會主義一定會勝利。”(張松主編《北大那些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頁)魯迅的文章中罕見“社會主義”一詞,但從這段話里,可以感受到魯迅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
(作者:李喬 來源:《北京晚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