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縣堅持制造業當家 堅定實施“產業興縣”行動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和平篇章
■2月28日上午,和平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通訊員 葉蓮花 攝
■和平縣城 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核心提示
2月28日至3月1日,和平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召開。2023年和平縣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方位搶抓機遇,比學趕超、爭先進位,堅持制造業當家,堅定實施“產業興縣”行動,全力推進“三個六”產業發展,樹牢大抓項目、抓大項目鮮明導向,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持續激發高質量發展潛能和活力,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促進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努力實現又穩又好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和平篇章。
■2022年成績單
2022年,和平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9億元、農業總產值43.1億元、全社會工業增加值14.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6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1 億元、稅收收入4.8億元;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至29509元、19845元,同比增長2.4%、6.7%。
全力以赴抓產業 經濟運行穩中提質
“六個十萬畝”農業種植基地建設提質提效,彭寨鎮(絲苗米)、古寨鎮水西村(水稻)分別被認定為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和專業村。“六個十億級”產業集群初具規模,新簽約廣東中成新型建材、德鴻科技等一批投資超億元項目。林寨古村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醉美客鄉·綠色和平”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獲評第三批廣東省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新增限上商貿企業9家,“六大服務業”培育成效初顯。
多措并舉強聯通 “融灣”“融深”步伐加快
238國道鴨塘至興隆中橋段、253省道熱水至青州段改建工程等項目穩步推進,交通路網不斷完善。全面完成村內道路攻堅任務,建設村內道路262.43公里。深化商事制度和“證照分離”改革,企業開辦壓縮到1個環節、時間壓減到1個工作日,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全縣216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10萬元以上,達標率100%。科創平臺建設取得新突破,成功申報首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
千方百計促融合 城鄉面貌明顯改善
8個農貿市場全面完成改造,獲市通報表揚。完成背街小巷改造8處,新改建公廁2座,整治內澇點3個,新增城市路燈150盞,修復城市道路破損路面3000平方米。建設“四好農村路”11公里,整治農村道路隱患113處。完成大壩、上陵2條縣級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創建美麗宜居村莊45個。村莊綠化覆蓋率達31%以上,清拆存量泥磚房 36.2萬平方米,完成農村廁所改造378戶。
用情用力辦實事 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常態化實施黨政主要負責同志“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辦結突出民生問題838宗,高質量完成年度“十件民生實事”。新增優質高中學位3000個、幼兒園學位360個,高考本、專科入圍率均位居五縣二區第一,榮獲“河源市高中教學質量綜合管理一等獎”。縣圖書館分館實現鄉鎮全覆蓋,采茶戲、竹紙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功申報廣東省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高質量發展綜合試驗區,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成效獲全省通報表揚。社會保障更加有力。培訓“粵菜師傅”837人、“南粵家政”461人,城鎮新增就業3280人。
堅定不移抓防治 生態名片更加亮麗
清理河段36條235公里,整治“四亂”問題61宗,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達標率、國省考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河湖“四亂”問題銷號率、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率均達100%。2021年度全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實施評估綜合得分排名第一。2021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信訪舉報案件全部辦結,為全市首個辦結率100%的縣區。
精準高效防風險 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餐飲場所燃氣報警裝置安裝率達100%,2021年度全市安全生產責任制及消防工作考核獲評“優秀”等次,位列縣區第一。高效落實省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成為全市唯一獲評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先進集體的縣區。扎實推進常態化掃黑除惡斗爭,刑事治安警情連續12個月同比下降。
依法行政盡職責 服務效能不斷提升
■2023年這樣干
和平縣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農業總產值增長10%;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3%以內;完成省、市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聚力抓產業、穩支撐
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三個六”產業發展思路不動搖,落實制造業當家“一把手”工程,下好重點產業規劃“先手棋”,不斷厚植特色產業的比較優勢。建強高質量發展平臺,啟動擴園121萬平方米,力爭年度供地40萬平方米以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力爭引進超億元先進制造業項目15個以上。強化工業攻堅突破,加快打造“六個十億級”產業集群,力爭新上規企業6家以上。增創農業特色優勢,提級建設“六個十萬畝”農業種植基地,重點打造以彭寨、古寨等10鎮為核心區的10萬畝絲苗米種植示范基地。打造三產發展亮點,統籌培育發展“六大服務業”,打造一批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精品民宿等“復合型”網紅打卡點。
聚力抓機遇、融“雙區”
激發高質量發展動能
搶抓“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等重大機遇,持續優化交通、產業、機制等對接聯動,推動和平縣“融灣”“融深”工作取得新成效。完善交通物流網絡,依托贛深高鐵、粵贛高速、京九鐵路和城市路網,著力優化現代物流基礎布局,全方位提升與“雙區”物流的通達水平。持續推進產業共建,充分發揮招商小分隊等專業招商力量,引進一批帶動作用強、示范引領優勢明顯的大企業大項目。健全銜接制度機制,打造更高水平營商環境,探索建立人才共引共育共享對接交流機制,為和平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聚力抓改革、促消費
釋放高質量發展潛力
堅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向改革要動力,充分發揮投資、消費作用,堅定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不斷釋放發展潛力。深化重點領域改革,鞏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成果,支持國企聚焦主業,依法依規參與鄉村振興、醫療健康、產城融合等領域項目建設。釋放消費市場需求,打好“消費券+消費政策+促銷活動”組合拳,穩定汽車、家電等重點消費,積極配合做好文旅消費季系列活動。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全面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縱深推進政府系統全面從嚴治黨,政府服務效能得到新提高。辦理縣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20件,承辦市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32件,答復率和滿意率均達100%。受理“12345”熱線群眾反映事項建議11234宗,辦結11221宗,辦結率超過99.8%。
聚力抓城鄉、補短板 提升高質量發展品質
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切入點,認真落實市領導定點聯系縣區和聯鎮包片工作機制,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把縣、鎮、村發展短板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板。全力打造精致縣城,推動城區機械式立體公共停車庫全面建成使用,推進智慧城管綜合指揮中心建設。全面建設美麗城鎮,把各鎮打造成為鄉村治理中心、鄉村服務中心、鄉村經濟中心,打造更多小公園、小廣場等公共活動空間和一批辨識度高、別具特色的網紅地、打卡點。加快建設和美鄉村,建設行政村單改雙等農村公路55公里,改造危橋8座,全力爭創“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改造25%以上存量問題廁所,確保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60%。
聚力抓治理、優生態 擦亮高質量發展底色
堅持以綠美和平生態建設為引領,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鞏固提升綠色生態優勢。筑牢綠色生態屏障,完成2.0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建成碧道2公里,扎實推進國家儲備林、高質量水源林建設,加快協同構建“林和城相依、林和人相融”的高品質城鄉綠美生態環境。推進污染防治工作,積極推動重點企業開展有機廢氣深度治理,確保高標準完成上級空氣質量考核目標任務。加快綠色低碳發展,實現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全覆蓋,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和平模式。
聚力抓民生、辦實事 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持續深化落實黨政主要負責同志“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采取更多暖民心、惠民生舉措,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大力促進就業創業,確保全年新增城鎮就業3000人,支持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多渠道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應保盡保。統籌優化教育資源,全力推進縣職業技術學校遷建,福和小學、福星中學、青州中學等擴建項目建設,謀劃實施東山、城南、高鐵新區等 3 所幼兒園建設。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扎實推進“廣東省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高質量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推動合水、上陵等鎮創建省級衛生鎮。推進文體事業發展,深化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創建,加快推進全民健身廣場建設,啟動縣美術館、縣工人文化宮建設。
聚力抓安全、保穩定 筑牢高質量發展底線
堅持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牢牢守住安全發展底線,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和平。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有效防范化解房地產、金融、債務等領域風險。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加強建筑施工、交通運輸、城鎮燃氣、危化品、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大力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引導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志愿者參與社會治理,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
■組稿:本報記者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