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協科普部調研組認為紫金縣科技館體系建設和運營模式具有開創性意義
探索山區高效科普新路徑 助力高質量發展
■2023年河源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為紫金縣5家鄉鎮科技館授牌。
■青少年在紫金縣科技館體驗方輪車,感受科技魅力。
■當前,紫金縣科技館已經成為青少年學習科學知識、體驗科技魅力的新去處。
■鄉鎮科普志愿者講解員和同學們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紫金縣科協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與學校結對共建,建設集鄉鎮和校園科普于一體的鄉鎮科技館,惠及基層群眾。
■紫金科普周知識宣傳活動走進社區,向群眾普及科學知識。
核心提示
近日,紫金縣通過“花小錢、辦大事”改建、共建、共營科技館體系的創新模式,獲得中國科協科普部調研組充分肯定,認為紫金縣科技館體系的建設和運營模式非常符合欠發達地區實際,在全國具有開創性意義,值得肯定和推廣。
科技館體系是群眾啟蒙科學思想、培育科學精神、學習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魅力的重要平臺,是科普主陣地和科普能力的重要支撐,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更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近年來,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新時代科普工作的重要部署,紫金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科技館體系建設工作,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堅持“花小錢、辦大事”,全力推進縣級科技館和鄉鎮科技館建設,通過創新思路、整合資源,以“新建”變“改建”,建成廣東省第十個展廳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縣級科技館,解決縣級科技館先有后發展的問題,并以點促面,與學校結對共建,在全省率先謀劃推動鎮級科技館全覆蓋工作,為山區青少年零距離接觸科學、體驗科學、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搭建平臺,打通基層科普“最后一公里”,為欠發達地區有效提升科普能力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花小錢辦大事
紫金縣級科技館從無到有
近日,記者走進紫金縣科技館,琳瑯滿目、豐富多彩的科技展品和體驗設施,激發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在科普志愿者的帶領下,紫城鎮第三小學的50余名學生依次參觀各個展廳的展品,并有序體驗VR等設施設備。
據紫金縣科技館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館開館以來,場館空間不斷擴大,設備、展品不斷增多,兩年時間內,場館的展品從開館時僅有的35件增至134件,場館實用性、功能性不斷加強。截至目前,館內接待群眾約2.5萬人次。
資金難是制約欠發達地區科技館建設的關鍵因素。為破解資金瓶頸,實現欠發達地區科技館科學有序發展,紫金縣通過轉變思路,盤活(置換)閑置的固定資產,以“新建”變“改建”,不追求“高大上”,并在符合中央財政科技館免費開放補助的要求的前提下,對場館進行簡易新穎的修繕,解決縣級科技館先有后發展的問題。同時,尋求相關科技公司支持,采用先用后付的方式提供有關展品,大大縮減建設成本,共花費113萬元在紫金縣建成集聲、光、力、熱、電磁、數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科學主題的縣級科技館。
2021年9月,紫金縣科技館改建落成并順利開館,成為廣東省第十個展廳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縣級科技館,結束了紫金縣級科技館空白的歷史。
以點促面
推動鎮級科技館全覆蓋
去年底,紫金縣建成首批5個鎮級科技館。今明兩年,還將在全省率先推動鎮級科技館全覆蓋工作,打通鎮級科技館“最后一公里”,填補全縣鎮級科技館空白。
作為全面提升市民科學素養的一部分,加快推進鄉鎮科技館建設尤其重要。為填補鎮級科技館空白,搭建鎮村科普活動平臺,紫金縣以縣科技館順利開館為契機,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建設科技館,并支持和鼓勵多元主體參與科技館等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鎮級科技館謀劃建設工作。
2022年,在前期調研基礎上,紫金縣制定《紫金縣鄉鎮科技館建設規劃方案(2022—2024)》,力爭3年內實現全縣16個鄉鎮科技館全覆蓋,推進紫金縣在全省率先實現鄉鎮科技館全覆蓋,實現科普工作再上新臺階。
《紫金縣鄉鎮科技館建設規劃方案(2022—2024)》提出,參照縣級科技館“新建”變“改建”的建設思路,充分發揮學校科教資源豐富、科研設施完善、科普需求大等優勢,與學校結對共建,高效利用學校場地和教師資源,優先考慮在鄉鎮中、小學內部選址,建設集鄉鎮和校園科普于一體的鄉鎮科技館,在解決鎮級科技館建設場地、資金、管理等問題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校園科普環境。同時,多方籌資,調動整合各方資源和力量,積極溝通銜接,積極爭取專項資金和各級補助資金支持,為購置科普展品、維持科技館運營提供資金支持,進一步夯實科普工作發展后勁。
2022年,紫金縣共爭取127萬元建成了第一批5家鎮科技館,并在今年2月正式掛牌運營。建成后的鎮科技館由縣科協、縣科技館負責業務指導和展品的維護,場館所在學校安排人員負責運營管理,鎮科協負責統籌指導,組織學生有序參觀體驗。同時,擬在各鎮科技館設立“公眾免費開放日”,選取各鎮圩日作為開放日時間,向全鎮群眾免費開放,有效擴大科技館的影響力。
縣、鎮科技館的建設,打通了基層科普“最后一公里”,形成了縣、鎮科技館科普網絡。通過縣、鎮科技館相結合,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工作模式,紫金縣已在14個鎮28所中小學校開展科技館科普活動,參加活動的學生累計達1.9萬多人次。
當前,紫金縣科協正在全力推進鄉鎮科技館建設工作,已完成另外5家鎮科技館的選址工作,其他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共建共享 創新機制實現高效能科普
實現鎮級科技館全覆蓋,就是為了實現高效能科普。為了有效避免科技館建而不用,或因展品固定單一失去對受眾的吸引力,導致資源浪費、科普效果不佳的現象,紫金縣科協不斷創新機制,在縣級科技館滾動發展、以小投入換大成效的經驗基礎上,積極探索鄉鎮科技館運營新模式。
共建共享,提升科普效能。為保障科技館展品豐富新鮮,不斷提升展館利用率,紫金縣確保每個科技館至少配備包括聲、光、力、熱、電磁、數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科學主題的20件中外經典展品及5箱思維訓練工具。紫金縣科技館通過統籌科普設備,以5個鎮為一套(100件中型+25箱),每個學期輪換布展,保障展品新鮮度,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同時,充分發揮鄉鎮科技館的輻射帶動和科普作用,采取“課后+周末”“本校+他校”“自主+統籌”運營模式,日常由科技館所在學校利用課后時間自主開展各類科普活動,其他學校則由縣科協統籌,分批安排學生組織參觀體驗,讓本校學生和周邊學校的學生都能最大限度體驗到科技魅力,大大提升了科普的服務時限,優化了科普服務形式,切實提高了科技館利用率。
此外,紫金縣積極探索“引進來+走出去”工作模式,實現科普活動多元有趣。比如,積極爭取省、市科協有關科普活動落地紫金,開展為期三個月的“中國流動科技館”廣東省巡展(紫金站)活動和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活動,惠及更多學生群體;鼓勵科技館與文學、藝術、教育、傳媒等領域相互融合,在科技館開展文學作品、科創作品展覽,與學校大力開展科幻作品創作活動,多形式開展科普創作,豐富科普產品和活動形態。目前,紫金縣已在全縣16個鎮32所學校開展活動,內容主要涵蓋展品體驗、心理健康科普等。
強化保障 壯大科普力量提升服務能力
“直桿能巧妙地穿越線槽,是因為直桿轉動時會在空中畫出一種被稱為雙曲面的立體圖形。”近日,紫金縣九和中學八(二)班學生李嘉欣正在九和鎮科技館給同學們講解雙曲線槽的運動原理。李嘉欣告訴記者,正是因為熱愛科學,她成為一名科普志愿者講解員,和同學們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
在紫金縣,像李嘉欣這樣的“小小科普志愿者講解員”還有很多。為壯大科普人員隊伍,紫金縣不斷完善《紫金縣科技館志愿者服務工作制度》《未成年人科普志愿者崗前業務培訓的制度》等相關制度,各鎮科技館成立了由學生組成的“小小科普志愿者講解員”隊伍,全縣建立了一支穩定的志愿服務隊,進一步充實基層科普力量。
同時,為改變山區科普力量薄弱現狀,紫金縣不斷健全完善機構設置以及縣、鎮科協組織體系,增設了縣科技館正股級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新增人員編制和聘用人員8名,在我市率先實現全縣鄉鎮科協組織全覆蓋,鞏固提升基礎科協組織力“3+1”(“3”指吸納醫院院長、學校校長、農技站站長等進入縣鄉鎮科協領導機構兼職掛職、發揮作用,“1”指加強上級科協指導)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和工作機制,為發揮鄉鎮科技館作用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紫金縣科協表示,今后將牢牢把握科協“四服務一加強”職責定位,充分發揮科普職能,打造一批更具服務性的科普教育基地,爭創全市第一個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科普示范縣,推動建立園區科協組織,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好的平臺,并邀請相關專家提供技術支持,以高效能科普服務助力紫金高質量發展。
■組稿:本報記者 陳思芬 田紅秀 特約記者 黃從高 甘建樓
■攝影:本報記者 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