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工匠精神” 下足“繡花功夫”
和平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再創佳績
■ 2022年7月8日,2022年和平縣創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十大專項整治提升行動”舉行啟動儀式。
■2023年2月3日,和平縣元宵節主題系列活動在福和文體廣場開幕。
■ 2022年10月,和平縣2022年理論政策宣講志愿服務活動走進大壩鎮水背村。
■美麗的和平縣城
核心提示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蘊含著推動城市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應當具有高水平精神文明。近日,省文明委正式通報2022年全省文明城市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年度測評結果,和平縣再次刷新了歷史最好成績。
一江碧水千秋畫,聞到浰江水醉香。如今,走在和平縣的大街小巷,環境整潔美麗、機動車禮讓行人、居民自覺做好垃圾分類、周末去清澈的浰江邊游玩……從來尋常最不易,在和平,文明早已滲透進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直以來,和平縣持續加強組織領導,發揚“工匠精神”,下足“繡花功夫”,緊扣創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目標,突出重點、對標創建,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在鞏固創建成果、補齊短板弱項、提升精細管理、改善市容環境、營造社會氛圍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確保了各項創建工作順利推進。
關鍵詞一:組織
健全組織領導 助推高質量創建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過去的一年里,和平縣持續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年度責任分工,確保創建工作全面推進。此前,和平縣召開2022年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推進會、沖刺攻堅會,印發《關于調整和平縣創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和專項工作組的通知》,明確宣傳、公安、教育等13家成員單位“創文”工作職責分工及任務,對重大創建部署進行策劃、決策,統籌推進創建工作。
為對標對表開展創建,和平縣印發《和平縣創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測評操作手冊(2022年版)》及各單位個性化創建清單,每月印發文明實踐活動提醒函,完善申報程序,啟用“文明城市創文網上申報動態管理系統”,確保全縣檔案材料提報工作按時按質完成,推行專人跟進、專人指導、專人服務機制,按模塊、單位開展一對一創建指導,激發了各單位、各部門全力以赴投身文明建設工作的熱情和力量。
關鍵詞二:機制
健全完善機制 激發全民創建熱情
在加強組織領導的基礎上,和平縣凝聚創建合力,以“工匠精神”不斷提升文明品位,深化文明內涵,增強創建成效,為各項工作開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障,從而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常態長效機制,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向縱深發展。
行走在和平的大街小巷,步步風景,處處怡人;小區、公園內綠意盎然,干凈整潔的路面令人舒心;在菜市場、商場等公共場所,人們有序排隊,秩序井然……隨著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深入推進,如今的和平,文明和諧的場景隨處可見,一幅人與自然、人與城市和諧共生的秀美畫卷徐徐展開。
網格化管理的有效落地,讓市民成為建設環境的“文明工匠”。和平縣重點實施“社區小區+周邊背街小巷”“集貿市場+周邊背街小巷”的工作管理機制,全縣85家單位掛點無物業小區、衛生責任路段開展清潔、文明行為勸導等服務,掀起全民創建熱潮。
同時,和平縣大力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十大專項整治提升行動”,重點圍繞交通秩序、建筑工地、老舊小區等“十大城市病”開展百日集中整治行動,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組建文明觀察團,聘請縣內各類好人、道德模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30人參與文明城市創建監督,發揮代表的模范作用,引領創文新風尚。
為提升群眾滿意度,和平縣還開展“文明雞蛋 滿意答卷”“煙頭不落地”等活動宣傳創文知識,通過“創文齊參與 紅動和平城”小程序開展滿意度調查,收集群眾意見,設立“文明隨手拍”欄目,對不文明行為予以曝光,超174萬人次參與,對全縣市民進行有效覆蓋。
關鍵詞三:思想
加強市民教育 弘揚社會文明風尚
文明城市創建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項系統工程。一直以來,和平縣堅持把創建文明城市的過程作為引導群眾、教育群眾的過程,著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踐行當代價值。深挖陽明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推動傳統優秀文化與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原創推出《知行合一》少兒聲樂套曲,在全縣中小學校傳唱。同時,推動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細化融入市民公約、村規民約和行業規范等行為準則,貫穿創建文明城市全過程,融入社會管理的每一個環節。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深入挖掘自強不息、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有機融入和平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平好人、和平新時代好少年等先進典型評選,推動群眾自覺踐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中華傳統美德涵養新時代公民道德。將“知行合一”歌曲與和平縣積極向上、弘揚正能量的真實故事融合,舉辦“德育陽明·和平踐行”2022年和平縣精神文明建設專場文藝晚會,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
開展文明有禮主題活動。深入實施“文明有禮整潔有序”公民文明素質提升工程,開展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服務、文明禮儀、文明餐桌等主題活動,以教育引導實踐,以實踐深化教育,“文明有禮、文明有序、文明有我”蔚然成風。
關鍵詞四:實踐
完善陣地管理 豐富文明實踐活動
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民永遠是文明城市創建的主角。和平將文明城市創建落實到細節之處,既重視城的建設也重視心的建設。
為使文明成為每個市民由心而生的習慣,和平縣共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鎮實踐所17個,村實踐站245個,實踐點6個、實踐基地5個,實現文明實踐陣地全覆蓋,打造3個示范所、12個示范站。
開展文明實踐活動。設計開發和平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管理云平臺,完善“點單”“派單”“接單”“評單”四單模式,推動志愿服務規范管理。印發《和平縣2022年文明創建主題實踐活動方案》,通過“四單”閉環管理,開展“文化進萬家”“破除陳規陋習 開展移風易俗”“我們的節日”“全民閱讀”等形式多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600余場次。
實施文明實踐工程。實施“擦亮陽明文化·踐行當代價值·弘揚文明新風”新時代文明實踐工程,成立陽明文化志愿服務隊伍,開設陽明講堂,開展陽明文化經典誦讀、家庭文明共建分享活動。以陽明先生在和平揮鞭征討、設立縣治、撫治一方、教化安民的事跡經歷,凝練概括出“良心、民心、養心、礪心、凈心、涵心、悅心、樂心、得心、孝心、謙心、友心”12個立德修身、立業濟世的精神標識和行為準則,打造“陽明修心園”,讓市民群眾在休閑散步中感悟修心,以文化人。
打造文明實踐精品范例。以志愿服務為基本形式,精心打造“水背榕樹下講黨史”“濱河驛站黨史課堂”“關愛留守兒童 七彩課堂”“水墨飄香國畫公益課堂”“義診送健康”“禁毒三管”等特色縣域品牌30個,培育“知陽明·學陽明·行陽明”等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項目10個,推進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精準化、常態化、便利化、品牌化。
關鍵詞五:延伸
抓好拓展延伸 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
在和平縣優勝鎮,街鎮社區以“改善村風民風,助推移風易俗”為目標,積極推行積分制管理,讓群眾用行動攢積分、兌商品、贏肯定,提高了村民參與文明鄉風建設的積極性,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開展積分制之后大家參加活動更積極了,并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參與進來。”街鎮社區居委會委員陳英武說,積分制不僅能用積分兌換禮品,還大大改善了社區的環境衛生,有效調動了居民參與的積極性。
從最小細胞“社區”入手,再到充分發揮鄉鎮(社區)城市治理主陣地作用,再到全縣的高位推動,和平下足“繡花功夫”,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文明城市創建為龍頭,推進多形式、多渠道的基層創建。
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持續深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著力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全縣新增市級以上文明村鎮12個、縣級文明村25個。
開展文明單位創建。突出價值觀培育和道德文化建設,引導各單位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深化醫院、銀行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性行業窗口單位文明創建工作,全縣新增市級文明單位2家、縣級文明單位9家。
開展文明家庭創建。開展“星級文明戶”、好家風建設活動,把家風家訓作為民風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引導群眾傳承好家風好家訓,評出十星級文明戶1622戶,新增市級文明家庭3戶、縣級文明家庭20戶。
開展文明校園創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持續優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環境。新增市級文明校園3所,建成鄉村學校少年宮10家,涌現出市級新時代好少年1人、縣級新時代好少年32人。
■文:本報記者 雷宇爍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
■圖:和平縣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