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河源時政

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聚焦文化強市建設

堅持文化自信自強 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市

2024-02-02 10:37:04 來源:河源日報

2d79a9068a56fa3c73d30802cadf7dab_hyrbs0202004_002_01_s.jpg

■全國唯一以“蘇區”命名的紫金縣蘇區鎮。該鎮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根脈,也是一座城市“軟實力”的核心體現。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文化自信自強,建設更高水平的新時代文化強市。

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圍繞紅色資源挖掘、文旅融合、文化保護與傳承等方面,積極為擦亮河源的文化品牌出謀劃策。

保護運用好紅色資源 打造紅色教育精品基地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河源革命烈士陵園、阮嘯仙故居等紅色資源,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

市人大代表葉煥榮、鄧昌有、潘石源等人對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深表認同。他們認為,自阮嘯仙故居被評為廣東省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基地后,很多單位前來參觀、研學,在全省乃至全國形成了一定影響力。針對當前基地教學內容單一、現場紅色教學點少等問題,他們建議進一步豐富阮嘯仙故居的教育內容,將大人嶺戰斗、白馬戰斗等紅色戰斗史納入阮嘯仙紅色教育基地建設內容,增加宣傳墻、戰斗史沙盤等,將該區域打造成我市紅色教育精品基地。

他們還建議,將解放戰爭時期發生在我市的白馬之戰、獅子腦之戰等東江縱隊“五戰五捷”革命斗爭歷史納入黨校教學內容,讓廣大黨員以紅色歷史為脈絡,重溫黨的輝煌歷程,感悟歲月變遷,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永葆接續奮斗、砥礪前行的內在動力。

挖掘客家文化和水文化 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文化和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等工作,扎實推動文化旅游業復蘇和高質量發展,文旅融合品牌在省內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市人大代表、市圖書館館長賴金鳳建議,相關部門要對河源客家文化、紅色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對本地文化故事重新整理編輯,提升河源文化品位;加快推進博物館體系建設,打造一批特色主題博物館和鄉村記憶館;打造一批紅色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加強紅色講解員隊伍建設,傳承紅色基因;發展文化旅游衍生品,突出本地特色文化,讓游客把“河源印象”帶回去、傳開來;充分整合我市歷史文化、客家傳統文化遺存豐富、自然風光秀麗的資源優勢,著力構建以各種特色文化為主題的文旅新格局。

市政協委員、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巫麗香建議,將客家文化和水文化進行整合,開發“新豐江大壩文創街區”。市政協委員陳德鵬、刁桂軍、黃志斌、凌麗等人建議采用“政府+企業+社會主體”三方共同投資改造方式,成立“新豐江大壩文化創意街區”項目,爭取政策性文化資金支持;結合“百千萬工程”,順應鄉村文化產業發展需求,推薦鄉村工坊或文創產業入駐街區,采取集約方式展示客家非遺文創產品;依托高校等的專業創意團隊,開發文創產品。

發揮優勢找準定位 全方位推進文旅融合

贛深高鐵開通后,河源的區位優勢愈加明顯,也為珠三角市民到河源旅游提供了極大便利。市政協委員、江東新區知聯會會長、江東新區教師發展中心教研員易冰建議,統一定制多元化旅游產品,開發紅色文化之旅、客家文化美食之旅、生態休閑度假之旅、恐龍遺址探索之旅等不同主題的線路、景點和活動;開發研學之旅,深度推進文旅融合;推動“沉浸式”互動文旅,創新文化表現形式;規范旅游民宿業管理。他還建議,通過手機終端做好河源的文旅宣傳和服務,借助高鐵媒體廣告打造河源的“移動名片”;完善高鐵游客自由行的交通設施設備,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健全高鐵站消費配套設施,助推我市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

“想要在眾多旅游市場脫穎而出,找準定位特色、打造獨屬于自己的文旅品牌名片是關鍵。”市政協委員、廣東山海行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海浪建議,進一步擦亮萬綠湖文旅品牌,進行精準營銷和品牌傳播。庫區經濟發展應緊緊圍繞萬綠湖品牌,通過陸、湖交通網絡的升級改造,有效貫通連平、和平、龍川,甚至江西周邊區域,共享萬綠湖的生態美,將庫區經濟全面牽引化,激發庫區經濟發展潛力,推動我市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河源擁有一流的生態資源,文旅產業融合業態豐富,市政協委員、河源市壹線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胡青松建議,依托全市生態山水資源,大力挖掘傳統文化,加強文化資源整合,堅持以打造河源特色品牌為突破口,通過短視頻等形式加強對河源旅游和品牌宣傳推廣,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助推河源文化強市建設。

激活河源非遺資源 保護傳承傳統民俗文化

傳統文化和地方方言的保護與傳承日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市政協委員、連平縣萬禾文化傳媒工作室負責人、“九連真人”樂隊成員葉萬里建議,政府和相關部門要重視客家傳統文化及客家方言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播與傳承,希望更多的本土文化團體能通過創作、傳唱客家童謠、客家歌曲等方式,共同保護傳統文化和語言,助力河源文化自信自強。

“激活河源本土文化資源,特別是非遺資源,有助于優化和延伸基礎公共教育服務。”市政協委員、市直屬機關幼兒園黨支部書記葉潤蘭建議,教育部門可將非遺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教學方案和教材,課程內容以本地非遺文化為主,如龍川木偶戲、紫金花朝戲等民間藝術,忠信花燈、和平貓頭獅、舞香火龍等傳統手工藝和民俗文化;加強對非遺文化相關人員的培訓和支持,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她還建議定期舉辦非遺活動,提高青少年對非遺的認知度和參與度;社區和學校可建立非遺傳承基地,為青少年提供學習和實踐的場所。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市政協委員藍職升是出生在連平的畬族同胞,他認為,保護與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建議我市加大對少數民族聚居地優秀文化藝術保護和傳承力度,科學統籌規劃,進一步推動少數民族聚居地的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旅游,促進我市少數民族聚居地文化傳承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造我市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的亮點。

■采寫:本報記者 鄒茹玉 譚紹丁 蘇勇軍 梁昕 廖思弦 雷宇爍 朱惠思  ■統籌:鄒茹玉

    上一篇:辦好民生實事 增進民生福祉
    下一篇:沒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