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獻策擴內需穩外貿
發展新型消費 激發新的活力
■我市舉辦汽車消費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選購車輛。本報記者 肖斌 攝
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擴內需穩外貿,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增加經濟縱深。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著力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面對新形勢,如何找準著力點、把穩方向盤?市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聚焦擴內需穩外貿,結合自身的專業領域和工作經歷,從發展新型消費、探索銀發經濟、支持優勢產品出口等方面建言獻策,共同探討面對新的形勢如何激發新的經濟活力,形成良性循環的有效路徑,挖掘“經濟引擎”的潛能,助力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
擴內需促消費 落穩經濟壓艙石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提振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完善支持鼓勵商貿流通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促進消費全面提質增效。
市人大代表、東源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張輝表示,過去一年,我市出臺了多項促進消費政策,各大商圈促銷活動層出不窮,各大商家紛紛打造更多更有新意的消費場景,推動消費持續回暖、提質升級。張輝建議,繼續完善支持鼓勵商貿流通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圍繞“衣食住行游”開展促銷活動,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發展新型消費,優化消費環境。
市政協委員、東瑞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袁建康表示,激發消費活力是擴大內需的關鍵。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品質要求日益提高,農產品企業必須專注于提升產品質量。茶葉、生豬、蔬菜、水產品等河源地區的特色農產品,都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提升產品品質,可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而激發市場活力。
市人大代表、河源市健民醫院院長王偉東表示,隨著老年人口占比增速加快,河源應該順應人口結構變化趨勢,推進完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銀發經濟,促進產品和服務創新升級,將人口老齡化結構勢能轉化為內需消費動能,不斷提升老年群體生活質量。
王偉東認為,我市應該探索銀發經濟發展的“河源方案”,結合粵港澳大灣區養老服務標準和評價體系的互通互認,助推新時代銀發經濟的發展。我市要充分利用豐富的旅游、生態資源,結合養老服務體系,推動中醫藥發展,結合“綠富”產業,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銀發經濟體系,做強我市旅居產業。同時,利用河源好山、好水、好空氣、好食材進行全域旅居康養、“候鳥式”養老。此外,還應該研發中醫藥養生飲品,打造集養生、保健、中醫食療、培訓等于一體的旅居城市。
“要讓市民的荷包鼓起來,才能進一步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市人大代表、廣東中興綠豐發展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丁心建議,一方面,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合理增加消費信貸;另一方面,要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拓寬市場化就業渠道,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消除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他認為,就業是最大的增收渠道。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我市企業的主力軍,多年來為解決就業問題作出重要貢獻。當前,消費市場加速回暖,民營企業發展迎來新機遇,我市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民營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并落實到位。
擴投資增動能 奏響穩增長強音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力提高投資效率、釋放投資潛能、拓展投資空間,充分發揮有效投資穩增長的關鍵作用。
張輝建議,要在增加投資上多想辦法,加快推動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持續調整和優化投資結構,加快推動項目落地開工,推動形成更多投資量實物量;要在擴大出口上多做文章,積極組織企業參加進博會、廣交會等重要展會,支持企業參加境外展會,既要開拓新興市場,也要拓展傳統市場細分領域,推進外貿高質量發展。
“政府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加強金融支持、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等措施,可為企業的投資和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和環境。”市政協委員、廣東匯豐源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家洛表示。
劉家洛認為,近年來,我市不少企業通過增加產品種類、提升產品品質以及拓展市場渠道,顯著增強了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這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政府部門可以著力搭建與企業、金融機構、科研機構等溝通交流的平臺,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推動企業健康發展。如,通過金融支持推動鄉村產業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引導企業注重技術研發和創新投入,通過掌握核心技術、提升產品科技含量,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等。企業也要深入了解消費者需求,通過創新產品設計、提升產品附加值等方式,不斷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
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 全力推進雙向開放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全面落實穩外貿政策措施。
市人大代表、河源海關副關長唐千里表示,今年,河源海關將支持河源培育外貿新動能,為鞏固和增強外貿回升向好態勢貢獻海關力量。在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上,用好“關長送政策上門”等長效機制,大力推廣落實企業信用管理、稅收優惠、加工貿易持續高質量發展改革措施,幫助企業通關提速增便利。
“圍繞河源‘1+3’產業,河源海關制定了相應支持措施。”唐千里表示,河源海關優化監管檢查模式,采取一業一策、一企一策、“菜單式”定制化監管服務,支持重要產業、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發展,以及關鍵零部件、重要原材料、能源資源等擴大進口,支持河源各縣區越來越多的特色優勢農產品走出國門。
袁建康建議,河源的農產品企業不僅要積極開拓對外市場,也要注重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他認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對河源農產品銷售十分重要,企業要了解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需求和標準,優化產品結構和營銷策略,以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此外,袁建康較為關注政府、協會等相關部門和組織在推動農產品發展中的作用。他表示,政府可以通過出臺政策、加大宣傳力度等措施,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協會等組織則可以通過凝聚行業力量、開展推廣活動等,提升河源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采寫:本報記者 雷宇爍 譚紹丁 方新苗 蘇勇軍 ■統籌:雷宇爍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