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公共文化新空間,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
河源首個“粵文坊”讓社區“活”起來
■本報記者 謝少娜 見習記者 曾競
每逢周二,位于市區雅居樂小區的“雅居樂·粵文坊”培訓室里總會傳來陣陣美妙的樂曲聲。“每周我們都會準時到這里學習吹奏葫蘆絲。”前日,“雅居樂·粵文坊”葫蘆絲課程學員鄺蘭先說,粵文坊的開辦,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一個學習、活動的場所,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更好的文化服務。
“雅居樂·粵文坊”成立于2022年10月,是我市首個公共文化新空間“粵文坊”的試點,目前有學員3000多人,打造出了“雅居樂社區文化藝術節”品牌活動平臺。隨著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的推進,河源涌現出一批以“粵文坊”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新空間,成為市民文化活動的好去處。
試點先行,“粵文坊”
拓展公共文化新空間
“以前學習專業的公益課程要去離家六七公里的市文化館,‘粵文坊’出門就到,簡直是家門口的‘文化客廳’。”鄺蘭先每逢周二、周三都會到坊里學習廣場舞和葫蘆絲,是“粵文坊”的忠實粉絲。
“粵文坊”所在的雅居樂社區,是市區交通便捷、人群密集、公共文化需求較大的社區。“粵文坊”面積超500平方米,設有小舞臺、多功能培訓空間、戶外活動空間及展覽空間,自開坊以來,吸引了6萬多社區居民及學校、單位及群眾團體前來參與文化活動。
公共文化新空間的建設是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和顯著標志。目前,市文化館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的思路,因地制宜推動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將公共文化資源下沉到社區,打造了一批便捷高效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新空間,滿足城鄉居民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期待,逐步完善了便利、均等、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我們還充分撬動了社會資源,多途徑、多層次的引入社會力量,該坊的建設由源城區樂藝培訓中心提供場地、裝修,并進行日常管理。”市文化館培訓部工作人員說,“雅居樂·粵文坊”對現有空間進行了可體驗、可分享等多種創新形式打造,融合休閑閱讀、藝術活動、創意生活等多種功能,進一步完善了市民文化需求。
開展文化藝術服務
豐富居民公共文化生活
“我不僅參加了客家山歌、廣場舞等藝術培訓班,還參加了藝術沙龍活動、戶外拓展課堂、文藝演出等,形式非常多樣。”說起“粵文坊”,住在雅居樂小區的駱女士頻頻點贊。
作為向公眾開放的公共文化新空間,“粵文坊”積極普及了文化惠民及群眾藝術。自開班以來,已開設美術、書法、廣場舞、葫蘆絲、客家山歌、太極拳等10多個藝術培訓班,并邀請了市文化館公益教師隊伍中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授課,讓社區居民免費享受專業的教學課程。
據悉,藝術培訓班每季度一期,共開設成人班10個、少兒班7個,每班平均招生30人,目前已有學員3000多人。2023年,“雅居樂·粵文坊”廣場舞隊在河源市第11屆廣場舞展演中獲最佳風采獎。
此外,“雅居樂·粵文坊”還注重促進河源客家文化傳承保護,設立“客家山歌傳承基地”,開展具有客家山歌特色的展演、培訓、比賽、交流等各項文化服務,致力于將該坊建設成具有河源特色的公共文化新空間IP和品牌。
為了讓城市的文化生活更有質感和溫度,我市積極推動公共文化新空間的建設,新建2個“粵書吧”、1個“粵文坊”,同時依托公共文化新空間,舉辦各類文藝演出、展覽活動,向社區居民提供讀書、看報、電子閱覽等基本文化服務,豐富社區居民公共文化生活,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煥發新活力。
“粵文坊二期項目正在其他社區籌備當中,讓更多社區居民享受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市文化館培訓科工作人員表示,接下來,將繼續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公共文化新空間,有望將“粵文坊”延伸到公園、景點等公共服務場所。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