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水墩鎮群豐村聚力“百千萬工程”
傳統古村展新顏 鄉村發展有活力
■群豐村古建筑選安樓附近,建設有黨建文化長廊、小公園等基礎設施。
■文/圖:本報記者 肖斌
特約記者 黃從高 甘建樓
近日,記者走進紫金縣水墩鎮群豐村,12座建于清代和民國初年的青磚灰瓦傳統古建筑,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與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串聯成一幅生態和諧、古風新韻、宜居樂業的和美鄉村畫卷。
群豐村位于紫金縣東南部,四周群山環繞,處于山巒疊嶂圍成的小盆地之中。群豐村是紫金唯一的中國傳統古村落,也是省“百千萬工程”第二批典型村培育對象。自入選典型村培育對象以來,該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以熱心鄉親資源為紐帶、以本土企業為支撐,相繼推動鄉村風貌提升、多元產業發展、探索古村文旅創新等工作,用心用情做好農文旅融合大文章,通過保護與活化利用傳統村落文物文化資源,推動傳統村落“破壁出圈”,煥發新活力。
多方合力
推動古村增顏提質
走進群豐村,群英橋河道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旁邊的務德樓和務本樓等古建筑一字排開,背靠青山面向田野,與周邊環境協調相處,令人愉悅。“村里的古建筑和破舊農房的修繕,得益于政府獎補資金、熱心鄉親及愛心企業慷慨解囊。”群豐村黨支部書記廖運才說,村“兩委”干部利用“座談會”“禾坪說事”等載體,向熱心鄉親及愛心企業詳細描繪村莊發展藍圖,講述古建筑群的修繕及困難村民改善居住條件的迫切需求。目前,村內的12座古建筑修繕一新,21戶困難戶的破舊裸房換上“新裝”。
村內古建筑選安樓附近,建設有黨建文化長廊、小公園等基礎設施。“我的老房子周邊環境變得這么好,還得感謝政府和熱心鄉親、愛心企業的幫助。”正在小公園里散步的村民劉水安告訴記者, 村里一系列提升風貌的舉措,不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還增強了村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據了解,在提升鄉村風貌中,日仙石材和鑫泰石場兩家本地愛心企業,聯合出資70萬元,助力河道、碧道等重點項目建設,有力推動河道治理工程全面升級,建成集生態保護與休閑功能于一體的碧道,沿岸栽植多樣綠植花卉,成為村民休閑新地標。同步推進“四小園”建設,既扮靚村容村貌,又為村民打造親近自然的生活空間,實現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在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群豐村積極組織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增強村民認同感,形成村居環境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風氣。
開發精品旅游線路
擦亮特色文旅名片
在群豐村一家庭農場,色澤均勻、個頭飽滿的三華李掛滿枝頭,果農們熟練地采摘三華李,享受豐收的喜悅。“我種了300多棵果樹,年產量大概有7000斤,預計年產值6萬多元。”種植戶劉柳田開心地說,今年種的三華李品質好、甜度高、水分足,除了批發商上門收購和線上銷售,還有不少游客來采摘。
據了解,群豐村深耕特色產業,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大力發展三華李種植產業,目前種植面積已達1000多畝。為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今年3月,熱心鄉親資助購買1700棵李子樹苗,免費分發給農戶,新增種植面積35畝。鎮、村邀請華南農業大學專業技術團隊,開展全周期技術指導,通過科學管理提升果實品質與產量,構建“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發展模式,帶動農戶增收。
群豐村還積極鼓勵熱心鄉親發揮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優勢,返鄉投資特色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項目。“我們邀請熱心鄉親劉志欣回鄉投資,進行規模化養殖,其養殖場肉雞存欄量達6萬只,年出欄量超過20萬只。”廖運才說,規模化養殖實現了養殖效益的穩步增長,帶動村民穩定就業,促進村民增收。
此外,群豐村還把古色文化底蘊、美麗庭院打造、碧道建設、農業產業等串聯起來,推動農文旅高質量發展。“我們村在2019年就被住建部評為‘國家級古村落’,村內保存著選安樓、寶安樓等12座較為完好的古民居建筑,具有很大的旅游開發潛力,現在正開發精品旅游線路。”廖運才說,村里聘請了專業團隊負責制作宣傳視頻、編制文旅手冊,多維度展示古村落風貌與文化價值,不斷擦亮古村落特色文旅名片,激發社會投資活力。
接下來,水墩鎮將按照“傳統古村落保護利用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思路,以古色資源引領發展全域旅游,依托農業、自然生態、傳統文化、客家文化等資源,將群豐村打造成研學旅行特色村,為實現“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目標貢獻力量。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