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我市探索“村道經濟”模式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村道化身“金腰帶”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5-06-17 10:24:19 來源:河源日報

■本報記者 雷宇爍

近日清晨6時,何女士就在灶臺前忙碌起來,石磨下滾動的涼粉草汁交融成細膩的凝膠。何女士是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村民,在村道旁經營一家涼粉店,晶瑩的涼粉剛切好,便被游客一掃而空。“旺季時這方灶臺一天能舀出200多碗冰涼粉,銷售額達1500元。”何女士說。

從阮嘯仙故居前的石橋望去,聞嘯軒學堂的青磚黛瓦倒映在蓮塘中,與遠處的“東江印象”粵菜培訓基地相映成趣。游客們在青石板路上穿梭,嘗一口何家的涼粉,再打包一份仙草凍,帶回去給城里的親戚解暑。

何女士依托村道經營增收,是我市發展“村道經濟”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我市通過盤活閑置資源、培育特色業態,將一條條村道變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腰帶”。

村民依托村道經營增收

《河源市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全市將新增160個行政村通雙車道,打造最美香樟路、最美榕樹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500條品牌綠美公路。當前,我市正推動新一輪農村公路升級改造。如源城區計劃完善“路長制”長效運行機制,提升道路養護水平,并推進農村公路“十五五”規劃工作,突出產業導向,將村道建設融入農村產業、物流、旅游等發展體系。

一方面,我市推進“交通 + 產業”融合模式,如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借助觀光村道串聯阮嘯仙故居、花海等節點,村民通過銷售特色小吃增收;和平縣下車鎮云峰村硬化道路解決獼猴桃運輸難題,帶動村民增收。另一方面,政策驅動與品牌建設協同發力,創建“四好農村路”示范市以來,我市推動30個示范鄉鎮、1000公里生態路建設,打造“萬綠河源”農產品公共品牌,構建起“路通—業興—品牌增值”的良性循環,為“村道經濟”發展拓展了廣闊空間。

多元路徑激活“村道經濟”

全市各地村道通過“交通升級+特色資源開發+產業文旅融合”模式,實現“村道經濟”多元化發展,交通基礎設施改善與產業協同發展,有力推動鄉村振興和村民增收致富。

東源縣各鎮村通過村道升級與特色資源開發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義合鎮下屯村依托嘯仙大橋實現5分鐘直達圩鎮,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半江鎮縣道改造帶動庫區民宿集群發展;漳溪畬族鄉圍繞村道文旅帶,通過特色節慶活動形成文旅IP;葉潭鎮則結合沙田柚種植與紅色資源推動產業融合。

當前,東源正重點推進紅色文旅帶(義合、葉潭)與生態休閑帶(半江、錫場)資源整合,配套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推廣義合鎮下屯村“文旅公司”模式破解增收難題,結合“粵菜師傅”工程培育村道沿線餐飲業,突破山區道路聯通瓶頸、推進民宿標準化建設,持續激活“交通網+特色IP+產業鏈”協同效應。

和平縣各鎮村依托特色資源和交通道路升級形成差異化文旅格局。熱水鎮下徑村腐竹產業鏈年產值達2000萬元,林寨鎮萬畝油茶基地年產值6800萬元,產業驅動效應顯著;林寨鎮完成12個村道路升級串聯古村落與油茶基地;公白鎮硬化村道11.66公里促進農貨流通,交通賦能成效凸顯;大壩鎮水背村百香果基地匯聚人流;禮士鎮“梯田花海”開發休閑步道,文旅融合特色鮮明。

當前,和平正針對山區道路聯通不足和民宿標準化等短板進行改造,山區鎮(熱水、浰源)依托溫泉資源設計主題線路,古鎮區(林寨、陽明)以農村路串聯古建筑群開發研學游;升級油茶產區采摘環線配套冷鏈物流,改造陽明鎮民宿群和提升禮士鎮濱水帶風貌;林寨鎮開發“智慧林寨”平臺推送景點信息,以“產業+交通+IP”聯動激活“村道經濟”。

龍川縣依托“1號公路”示范工程實現交通與產業深度融合,130公里環線串聯霍山景區等10多個景點,配套建成2個綜合運輸服務站和512個農村候車亭,形成“一鎮一示范”特色網絡。該工程帶動沿線5萬多群眾增收致富,有力推動龍川縣去年接待游客達182.0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7.95億元,創新開發的彩虹標線系統成為網紅打卡點。

連平縣則實現自然村道100%硬底化,林厝服務區帶動周邊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并通過“粵菜師傅”工程培育特色農家樂集群。

    上一篇:無人機運動相機成消費新寵
    下一篇:沒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