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敬梓鎮馮坑村以“3+6+4”為主抓手
農文旅融合融出馮坑好“錢”景
■目前,紫金縣敬梓鎮馮坑村種植茶葉100多畝。 本報記者 楊李維 劉志勇 攝
■本報記者 陳思芬 田紅秀
■特約記者 黃從高 甘建樓
走進紫金縣敬梓鎮馮坑村,道路寬敞平整、小溪清澈,綜合文化廣場設施齊全,村容村貌舒心宜人。夜幕降臨時,村民們不約而同來到綜合文化廣場跳廣場舞、打籃球,健康的文體生活使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馮坑村位于敬梓鎮南部,下轄下寨、中間、李坪、龍塘4個自然村。近年來,該村以“3+6+4”為主抓手,即鄉村產業提升“三品”,鄉村建設聚焦“六化”,鄉村治理融合“四治”,努力打造集水果采摘、生態游玩于一體的紫金縣東部農文旅融合發展打卡地。去年11月,馮坑村入選首批省“百千萬工程”典型村。
打造富強鄉村產業
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
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馮坑村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優勢和傳統優勢,按照“水果之鄉,四季有果”的發展理念,持續開展產業品種、品質、品牌“三品”提升行動,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
在馮坑村的三華李種植基地,一股甜甜的果香撲鼻而來。一串串長勢喜人的李子在綠油油的葉子映襯下,顯得格外鮮艷誘人。
“今年三華李產量預計15萬公斤至20萬公斤,產值大概60萬元至80萬元。”馮坑村黨總支部副書記廖寧軍表示,該村氣候、土質都適宜種植三華李,家家戶戶也特別愿意種植三華李。“我們整個村大概種植了300畝三華李,基本上是村里的老人種的,他們覺得種植三華李既提高了收入,又可以鍛煉身體,所以他們都愿意把時間花在果園里。”廖寧軍說。
目前,馮坑村已種植柑橘480畝,其中小青柑近200畝,全村柑橘年產值達1000萬元以上。種植三華李300畝、南藥270畝、茶葉100多畝等,馮坑草雞年出欄量達8萬只。為保障農產品暢銷,該村充分發揮品牌示范作用,與專業合作社產銷掛鉤,經過系統規劃設計,印制了有敬梓鎮馮坑村標識的獨具地方特色的包裝,不斷提升馮坑村農產品品牌知名度,推動馮坑村農產品銷往粵港澳大灣區,聯農、惠農、帶農作用明顯。目前,馮坑村已銷售農產品種類達60多個。
鄉村治理融合“四治”
打造宜居美麗鄉村
普法宣傳欄、法治宣傳漫畫、法治宣傳標語……在馮坑村的法治文化公園,法律知識隨處可見。
推進“百千萬工程”,法治同行。近年來,馮坑村不斷探索以法治為基礎,自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模式,逐步提高群眾法律意識,為推進鄉村振興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不斷釋放共建共治共享的綜合效能。2022年12月,馮坑村被命名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敬梓鎮黨委副書記陳顯彬介紹,在依法自治上,馮坑村堅持在“建組織、定規章、強監督”等方面下功夫,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黨員(代表)會議、村民理事會等,從道路建設、路燈架設、村民文體廣場和衛生站建設,到村道綠化、排水溝建設等,號召村民直接參與。同時,該村大力培養基層學法用法“領頭羊”,并積極組織開展基層群眾普法活動,推動基層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全覆蓋。
為持續加大鄉風民風的培育力度,馮坑村還利用春節等節日組織開展文藝匯演、籃球比賽等文化活動,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開展鄉村“最美家庭”評比活動,并為獲評的家庭制作“最美家庭戶”牌匾、家規家訓上墻牌,同時將“最美家庭”先進事跡在全村廣泛宣傳,弘揚正氣美德,推動形成文明新風。
陳顯彬表示,將堅持立足產業特色,打響馮坑村農產品品牌,大力發展水果采摘、鄉村民宿、生態觀光等新業態,走好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旅游特色路,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動“百千萬工程”不斷躍上新臺階。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