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區埔前鎮上村村深入開展鄉村文化空間營造提升行動
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每逢節假日,不少家長帶孩子到源城區埔前鎮上村村紅色文化館等地參觀學習。
■文:本報記者 廖司弦
■圖:本報記者 肖斌
在冬日的陽光下,源城區埔前鎮上村村顯得格外美麗。村道寬闊整潔,房屋錯落有致,隨處可見的紅色標語、革命墻繪,向往來者展示著永不磨滅的紅色精神。
近年來,上村村依托歷史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弘揚紅色文化。突出“紅色文化+鄉愁+民意”,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打造一個“聚寶盆”、一座“鄉憶園”,多個“家門口”文化“小陣地”,不斷激發新時代紅色美麗鄉村的內在活力。
立足紅色文化
打造一個“聚寶盆”
“這是革命烈士羅煥榮參加黃埔軍校時的入學照,也是他一生唯一的一張照片。”日前,在上村村羅煥榮故居內,講解員李曉康正在給游客介紹羅煥榮的生平。
上村村是革命先烈羅煥榮、戰斗英雄羅華盛的故鄉。每逢節假日,不少家長帶孩子到該村參觀學習。游客梁先生說:“帶孩子來這里參觀,可以了解紅色歷史,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懷。”
近年來,紅色旅游受到越來越多游客的追捧。紅色革命歷史資源豐富的上村村,利用自身優勢,提出“黨建+紅色革命教育+生態旅游”工作思路,以革命先烈羅煥榮的紅色遺跡、紅色事跡為核心,打造了羅煥榮故居(即上村村紅色文化館)、紅色文化廣場、黨史軍事教育基地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紅色旅游勝地。同時,上村村被評為省定首批“紅色村”黨建工程示范點、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市黨員教育基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
“依托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村里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積極開展紅色文化體驗活動。”上村村黨總支部書記羅日康告訴記者,目前,該村每年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輻射帶動周邊村民參與農家樂、民宿、果蔬采摘等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進一步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以“紅色文化+鄉愁”
打造一座“鄉憶園”
走進上村村崢嶸村史館,一張張老照片、一段段文字映入眼簾,村情概況、民俗風情、時政紀要等內容,詳細記錄了上村村的發展變遷;舞獅服裝、耕作農具等老物件,讓村民和游客追憶往昔歲月。
“崢嶸村史館的前身始建于清朝客家古老建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上村村黨總支部委員張慧慧介紹,通過整合鄉村傳統文化資源,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崢嶸村史館已經成為村民留住鄉愁、激發記憶、傳承發展鄉村文化的重要平臺。
“紅色文化+民意”
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
來到上村村紅色文化廣場,道路寬敞整潔,目之所及皆是紅色:紅色標語、紅色房屋、紅色故事……“紅色文化廣場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由時光隧道、紅色長廊、坪山起義三個部分組成。”張慧慧說,上村村紅色文化廣場是一個融合紀念革命先烈和村民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廣場。
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陣地之一,在紅色文化廣場上,經常能看到志愿者們的身影。“我們共有兩支志愿服務隊伍,由上村村新時代文明實踐領導小組牽頭成立。”志愿者劉女士說,上村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入戶走訪、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廣泛了解民意,聽取群眾心聲,歸納梳理意見。聚焦群眾需求,通過現場宣講、墻體標語、微信等形式,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知識、紅色文化等,使群眾看得見、學得到,讓移風易俗真正入腦入心。據介紹,上村村以現有的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依托上村村紅色文化廣場、文體廣場、小組文化室等陣地,全面打造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羅日康表示,該村將繼續創新鄉村文化發展提質增效機制,以黨建引領文化建設,發動多種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基于紅色文化,不斷拓展公共文化陣地支撐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為鄉村發展注入正能量。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