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入推進文明村鎮創建
文明鄉風吹遍美麗鄉村
■東源縣駱湖鎮楊坑村村民在村黨史學習教育長廊駐足學習
■文/圖:本報記者 曾敏
昔日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變成了寬闊平坦的水泥村道,曾經堆滿垃圾的荒地搖身一變成了小公園、小廣場,干凈整潔的住房、明亮醒目的門牌、賞心悅目的綠植……這樣的場景,在河源的鄉鎮隨處可見。這是我市深入推進文明村鎮創建提質行動取得明顯成效的縮影。
截至目前,全市共創建全國文明鎮1個、全國文明村7個,省級文明鎮3個、省級文明村8個,市級文明鎮83個、市級文明村293個。
環境整治
村容村貌更美
走進紫金縣紫城鎮藍坑村,翠綠的梯田式茶園構成一幅美麗畫卷;在源城區埔前鎮陂角村,民樂特色文化滲透到村莊各個角落;在東源縣仙塘鎮觀塘村,原本雜草叢生的東江河畔變為美麗的碧道慢行系統和東江壹號驛站……文明村鎮創建工作深入開展,讓村容村貌煥發新顏。
“自從村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以來,大家的環境衛生意識逐步提高,文明行為蔚然成風。”東源縣順天鎮金史村積分網格長朱偉輝說,村里通過制定移風易俗“積分制”獎勵辦法,將踐行村規民約、參與志愿服務等納入積分分值,動員村民以文明行為換取積分,用積分兌換相應物品,激發移風易俗新活力。
“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河流清澈有魚蝦;室內現代化,庭院有樹花,背靠青山美如畫。”這是源城區埔前鎮村民經常念叨的一段話。村鎮的變化源于各鄉鎮積極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持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不斷刷新鄉村“顏值”。
除了村莊面貌的整體提升,村民關心的衛生廁所等“關鍵小事”也有了解決方案。近年來,我市各鄉鎮把衛生廁所改造作為重點工作之一,明確任務目標,加強責任分工,迅速行動,在全市鄉鎮掀起“旱廁改造”的熱潮,目前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應改盡改,極大改善了鄉村的衛生條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質。
產業興旺
村民幸福感更強
今年春天,連平縣上坪鎮的桃花、東源縣義合鎮的格桑花頻頻刷屏朋友圈,如畫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花海附近的食品店、咖啡店、民宿、餐館的生意愈發紅火。“春節期間正值格桑花盛開,許多游客慕名前來,8天累計增收55萬元。”義合鎮下屯村村委委員阮悅輝說。
目光轉向紫金縣龍窩鎮彭坊村,這里高聳的茶山連綿不絕,客家特色的古建筑坐落其中。“龍窩鎮打造田園綜合體,以彭坊村為中心,規劃布局‘一軸二帶三區六園’,打造生態優良的山水田園、茶香古韻的綠谷茶園、產業興旺的幸福家園。”龍窩鎮黨委書記鄭遠程介紹,該鎮以項目建設打造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新引擎,將陸續引進好項目,釋放經濟發展潛力。
“上級黨委、政府對農村進行改造,村民都非常支持,改造后的彭坊村煥然一新,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彭坊村村民吉應傳告訴記者,村里的產業也獲得長足發展,村民的收入提高了。
產業興旺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也是推進文明村鎮創建的必備條件。今年,我市各鄉鎮聚焦水稻、油茶、水果、生豬等特色產業,探索建設現代種業、加工服務等功能性產業園,高質量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現代化農業農村產業體系。
移風易俗
引領文明新風尚
“紅白理事會,為民辦實事。事前不請吃,事后不貪杯。”在東源縣駱湖鎮楊坑村,新婚宴請一天清,親朋好友5桌內,已經成為村民的共識。“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是我們村辦‘燈酒’的重要日子,過去大操大辦,今年辦‘燈酒’的4戶人家都按標準請宴席。”楊坑村南蛇塘紅白理事會會員周運標表示,如今,文明理念已入腦入心,喜喪簡辦已經成為村民的自覺行為。
為了持續推進文明村鎮建設,我市鄉鎮各出實招,打造多樣化宣傳陣地。利用宣傳欄、文化墻、電子屏等載體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衛生運動、“改陋習、樹新風”等公益宣傳活動;積極發揮鄉村大喇叭的宣傳作用,播放紅色故事;在鄉鎮建設一批凸顯本地村居風貌和文化特色的主題公園、公益宣傳一條街,在農村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小廣場、修建鄉風文明文化墻等。
如今,我市不斷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鄉村從“環境美”向“生活美”、由“外在美”向“內涵美”轉變,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