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實施“六大行動”,奮力推動綠美河源生態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樣本”
□本報記者 劉昕
日前,我市首個“森林法官”工作室在連平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揭牌。通過“森林法官”參與提供專業化法律知識培訓和點對點咨詢、聯系,推動破解當前基層林長解決實際問題法律知識不足、護林員管護法律基礎薄弱等問題,是我市踐行“兩山”理論,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深化林長制改革的創新舉措,也是我市健全和完善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協作聯動機制的有益探索。
“六大行動”扮靚“綠美河源”,以“綠”為筆繪就發展底色。當前,沿著省委、省政府謀定的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路線圖”,我市以大力實施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六大行動”為抓手,奮力推動綠美河源生態建設開好局、起好步,走出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河源路徑。
向綠而生,
凝心聚力推動工作落細落實
“保護生態還是要為鄉村振興服務,要利用優質自然資源,因地制宜探索打響茶葉、農產品等相關品牌。”“自然保護地可在協調保護發展上做文章……”2月21日,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辦公室內,一場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自然保護地高質量行動計劃研討會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山大學、中國林科院、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廣東省林科院等省內外的生態建設專家教授齊聚我市,圍繞綠美保護地提升行動獻計獻策。這是今年省內保護地舉辦的首場專家研討會,對推動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全市自然保護地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2022年12月8日,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下稱《決定》),提出要突出綠美廣東引領,高水平謀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隨即,我市迅速行動,高標準推進。2023年2月,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實施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六大行動”,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更優美;出臺貫徹落實《決定》的實施意見,召開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專題學習會,組織林業專家編制《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實施方案》《河源市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探索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河源路徑,深入推動綠美河源生態建設落細落實,我市正全力以赴。
逐綠而行,投資3.16億元建設國土綠化
試點示范項目
“我們舉行互聯網+義務植樹活動的地點,正是我市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之一,通過植樹活動,掀起人人愛綠、積極植綠、自覺護綠熱潮。”4月14日下午,河源市屬國有桂山林場內,市創森辦、市林業局組織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并邀請相關單位一起積極投身到我市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的項目建設中來。市林業局負責人介紹,今年,將在全市實施63個綠美河源生態重點項目,著力打造13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以推進生態重點項目建設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
其中,東深供水新豐江水源涵養(河源)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總投資3.16億元,項目建設面積21.7萬畝。項目的實施能夠提高東深供水工程新豐江水庫集雨區的水源涵養能力,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推動我市林草事業、食品飲料及水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粵港水塔(新豐江水庫)”水質,保障香港、廣州、深圳、東莞、惠州等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近5000萬人的飲用水源安全,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提供生態支撐,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是我市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兩江兩庫一區一帶”總體布局其中一個工作內容。接下來,我市將以“四個一”的思路(即一個工作思路、一個工作方法、一個工作重點、一個工作轉化)推進綠美河源生態建設,服務全省高質量發展。
根據計劃,2023年,全市計劃完成林分優化31萬畝,森林撫育提升25萬畝,新造林撫育19.67萬畝;建設森林城鎮2個、森林鄉村6個,建設古樹公園1個;各縣區至少建設一片主題林。截至目前,全市近5.47萬人次參與422場義務植樹活動,建設“青年林”“巾幗林”“讀者林”等主題林,植樹約22.77萬株,面積約3463畝,人人愛綠、積極植綠、自覺護綠的生動局面初步形成。同時,落實苗木935萬株,完成林分優化面積10.38萬畝。
因綠而興,走出河源
路徑實現“綠富”雙贏
4月9日,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及江西、福建等周邊省份的近8000名驢友齊聚萬綠湖畔,開啟了挑戰與魅力并存的綠美河源徒步之旅:闊別已久的“穿越萬綠湖”大型徒步活動再次盛大舉行,掀起熱潮。風景區周邊民宿、餐飲店訂單爆滿,文旅業收入創新高。活動的成功舉辦,是我市依托優質林業資源,全速推進綠美河源生態建設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隨著徒步節、露營節、音樂節、采茶節等生態休閑精品活動的陸續舉辦,河源重新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和周邊省市游客的首選地,河源綠色生態品牌形象進一步擦亮。
借助良好生態,依托森林資源稟賦,河源正緊緊抓住“綠富”雙贏這個“結合點”,深入踐行“兩山”理論,在高質量發展、全域旅游、林業產業等方面全面發力。
——依托優質的生態優勢,做好食品飲料及水經濟產業文章。出臺水產業規劃、水產業扶持等政策,吸引農夫山泉、今麥郎、華潤怡寶等知名水企紛紛落戶,百億級食品飲料及水經濟產業集群展翅騰飛。
——結合林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產業,傾力打造“穿越萬綠湖”徒步2等生態休閑特色品牌活動,做大做強文旅品牌。
——重點發展油茶產業,以建設省級現代農業(油茶)產業園、省級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為抓手,全面提升油茶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水平,將油茶“小特產”做成“大產業”。力爭5年內全市油茶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油茶綜合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加大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和儲備力度,探索完善碳匯交易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河源模式”,讓青山綠水成為“綠色銀行”。
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還在繼續書寫,一個個利好的消息陸續從各級傳來。綠水青山的生態之美是高質量發展最亮的底色,好山好水是高質量發展的源泉動能,我市正爭當先行示范的領跑者,這一方山水也必將創造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