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河源時政

客家文化詩意綻放,“加碼”市民幸福生活

我市按下文化產業興旺“加速鍵”

2023-04-18 09:40:37 來源:河源日報

96637bba0bab016d09b8fdb2aae1c7ab_0418003_001_01_s.jpg

■河源非遺時裝“墩藍青衿服飾布藝”展演現場。 曾敏 攝

■本報記者 曾敏

“新建了南門碼頭、游客中心、停車場,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而且文考、武考等傳統文化也被保留下來,在古城中感受到了現代氣息,別有一番風味。”梁鈺雯是一名歷史老師,平時她喜歡帶朋友前往佗城感受古樸的歷史韻味。近日,得知佗城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她舊地重游,感覺耳目一新,表示今后還會推薦學生和朋友到佗城游玩。

佗城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是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當前,我市正全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按下文化產業興旺的“加速鍵”——高品質公共文化設施陸續建成,高質量文藝精品成績亮眼,大力度文化惠民活動層出不窮……客家古邑,綻放出特有的魅力和活力。

挖掘文化積淀

文旅融合 “多點發力”

3月24日,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了關于確定24家旅游景區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公告,其中佗城景區被正式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歷經2000多年滄桑的佗城,能夠入選“國家隊”,成績來之不易。去年以來,佗城從軟件、硬件兩方面對景區進行建設與完善,對歷史文化街區、古建筑等進行升級改造,還新建了南門碼頭、游客中心,改擴建了旅游廁所,開發了“探秘科舉考試之研學游”項目,將古文化進行活化利用。

“現在的游客不再喜歡走馬觀花,而更講究沉浸式體驗,為貼合游客實際需求,我們在活用‘古文化’吸引游客的同時,又將佗城的歷史故事傳播出去。”佗城景區管委會主任劉小明介紹,今年大年初二,佗城熱鬧非凡,一場馬燈舞的開演吸引了1萬多人前來觀看。從古城門巡游到學宮,前來觀賞傳統“走馬燈”的游客與千年古城的古風韻味融為一體。

佗城景區還是廣東省中小學學生研學教育基地。為此,景區運營方恢復“開筆禮”,在文考考棚開設“書畫班”,引導研學學生做新時代“科舉考題”,在武考考棚恢復射箭及投壺等項目,受到廣大游客和學生的好評。

佗城的升級改造成效遠不止于此,不僅活化“古文化”,還活化“新業態”。南門碼頭依水而建,寬闊的江面與古樸的城墻爭相輝映,成為“網紅打卡點”。上世紀80年代裝修風格的南門碼頭糖水鋪隨之而紅,日營業額最高達1.8萬元。

龍川縣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鼓勵發展旅游“新業態”,讓“佗城狀元包”“佗城豆腐丸”等特色小吃走俏市場。同時,積極打造《南越王》舞臺劇,擴大佗城的影響力,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此外,和平林寨古村、東源仙坑、南園古村等傳統村落,這些客家建筑精華的集中體現也逐漸成為游客的“新寵”。

延伸文化空間

文化惠民星火燎原

“正月里來(是末是)新春(嘞噯),家家戶戶喜盈盈……”伴隨著二胡、笛子、銅鑼、鈦鑼、小鈸、小鼓等樂器共同奏成的馬燈調,馬燈小姐搖著羽扇坐著“轎子”款款而來。近日,在龍川縣古邑雜技木偶山歌藝術團(下稱龍川藝術團)的演出現場,觀眾贊聲一片,連連叫好。

騎竹馬,唱小調,敲金鑼,奏繁弦,是龍川馬燈舞的主要特色。龍川藝術團團長楊水萍說,該團不僅以活躍城鄉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己任,而且擔負著保護傳承“龍川雜技”“龍川手擎木偶戲”“龍川馬燈舞”“客家山歌劇”四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

據了解,龍川藝術團開展“高雅藝術巡演”活動,把雜技、木偶戲、山歌送進鄉村、校園、景區等,一年開展藝術巡演82場,不斷延伸文化空間。同時,該團不斷進行藝術創新,其雜技節目《蹬技》《頂缸》和山歌表演唱《綠油飄香》等演出屢獲殊榮,深受好評。

在紫金,一場場精彩絕倫的花朝戲同樣讓群眾沉迷不已。“去年11月開始,我們分成兩組開展進校園活動,演出劇目包括傳統花朝戲《賣雜貨》、《梁祝》選段等折子戲,惟妙惟肖的表演讓孩子們看得捧腹大笑。”紫金縣花朝戲傳承發展中心副主任黃麗華表示,花朝戲入選首批全國“一縣一品”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大大提振了地方文藝工作者傳承花朝戲的信心。今后,該中心還將積極開展戲曲匯演進校園、進鄉村、進社區,加大文化惠民力度,讓更多人感受花朝戲的魅力。

去年以來,我市新增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個,打造“藍家拳”“獅舞操”等非遺品牌,助推我市非遺保護傳承發展。

發展文化產業助推河源文化“出街”

竹做骨,紙做皮,涂上彩色顏料,加上布料絨毛,在作坊工人的手工制作下,一頭頭福樓醒獅就做好了。位于和平縣林寨鎮的福樓醒獅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致力于醒獅制作和藝術傳播的企業。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以前一個獅頭的制作要分幾十個步驟,為了讓普通村民參與進來,他們將繁瑣的工序改成了容易上手的流水作業。

據介紹,該公司通過“產業扶貧資金+公司+股東+員工”的合作模式,不僅傳承了傳統醒獅手工制作工藝,還帶動了樓鎮村2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該公司將醒獅銷往東南亞一帶,讓客家醒獅文化走向世界。為擴大醒獅影響力,該公司還制作了醒獅徽章、中國結、手鏈等文創產品。

3月24日,在廣州舉辦的“時尚嶺南·非遺新造”2023年廣東非遺服裝服飾展示交流活動暨優秀案例作品發布會上,河源“墩藍青衿系列服飾布藝”在上百個參評案例中脫穎而出,獲2022年廣東非遺服裝服飾優秀案例,這是我市在非遺服飾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領域取得的新突破。

福樓醒獅、墩藍青衿系列服飾布藝,均是我市文化產業順勢發展的縮影。我市走出去、活起來的文化項目還有不少:將恐龍博物館、市博物館升級改造為河源恐龍文博園,推出動漫視頻、主題科普公園、主題研學及恐龍文創產品,不斷活化“恐龍文化”;實施園區帶動,培育孵化文化創意產業園,推進創建桃花水母大劇院文化產業基地、大同路客家文創園、高埔崗街道文化產業園等省級文化產業園示范區。

市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培育新型文化業態,為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