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助力連平縣隆街鎮立新村做好“米”文章
走出產業發展新“稻”路
■本報記者 鐘文俊
走進連平縣隆街鎮立新村,村道旁一片片青黃色的稻田環繞著村居,一幅美麗的秋日田園畫卷映入眼簾。微風吹過,稻浪涌動,一片豐收的景象。
“立新村種植了1000多畝水稻,現在處于抽穗期,大約20天后就能成熟收獲,預計產量有350噸左右,村民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深圳市駐連平縣隆街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下稱幫扶工作隊)隊員、駐立新村第一書記許海港高興地說道。
品牌建設引領
產業發展新“稻”路
“立新村有天然良田1400多畝,生態環境好,森林覆蓋率高,水資源豐富,種植的水稻產量高、品質優。在2020年的時候,立新村憑借優質的水稻,獲評省首批‘一村一品’水稻種植專業村。”許海港介紹,雖然立新村種植的水稻品質優良,但是由于水稻種植戶相對分散,沒有統一的標準,且村民不懂得宣傳推廣和打造品牌,難以打開市場。
為了推動立新村稻米產業由“散種散賣”向市場化、商品化轉變,幫扶工作隊著力從產品加工、品牌打造、宣傳和銷售等方面入手,推動立新村稻米產業提質升級。“目前,我們已經初步完成了‘立新良品’品牌注冊申請、產品包裝設計和市場銷售等工作,推動立新村稻米產業走品牌化發展之路,助力鄉村振興。”許海港說,為確保稻米質量,打響“立新良品”品牌,在幫扶工作隊的大力支持下,立新村積極引進省農科院優質品種,以村經濟聯合社作為經營主體,實行統一發放種子、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收購標準的經營模式,推動立新村水稻種植朝著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到了收割稻谷的時候,我們會統一收購合格的稻米,并送到指定的加工廠進行深加工,通過色選、拋光等加工流程,再統一包裝,使大米達到市場化、商品化要求。同時,我們還會把每批大米送到檢測點,檢測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等,確保食品安全。”許海港說,在多方面不斷改進下,經專業檢測機構檢測,“立新良品”稻米的微量元素、營養成分等均達到優質一級大米標準。
電商“搭臺”
產品“上網”拓銷路
近年來,電商在農村發展迅猛,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動能、新載體。建立“立新良品”品牌后,幫扶工作隊積極推動立新村大米“觸電上網”,拓寬銷售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為了推動‘立新良品’稻米走出河源,今年5月,我們在‘悅農精選’電商平臺上架了‘立新良品’大米,同時籌劃上架‘圳幫扶’平臺,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許海港介紹,除了在電商平臺上銷售立新村大米,幫扶工作隊還積極發揮組團幫扶單位的優勢,大力實施消費幫扶。截至目前,已累計銷售立新村大米7萬余斤。
“以前我們種的大米基本上都是在本地銷售,很少會賣到外面去。在幫扶工作隊的幫扶下,現在我們村的大米可以放到電商平臺上銷售,大米的銷量上去了,‘立新良品’知名度也提升了,農民增收的路子更寬了。”立新村村民葉發考說。
“幫扶工作隊還積極與當地自帶‘流量’的帶貨網紅洽談合作,探索打響‘立新良品’品牌的新路子,提高知名度。”許海港說,接下來,幫扶工作隊將在做好“立新良品”品牌的基礎上,繼續在豐富產品品類、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拓寬產品銷路、推進幫扶車間建設和探索大米衍生產品等方面下功夫,進一步推動立新村稻米產業發展壯大,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