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千錘萬鑿還原化石真面目

——記“半路出家”的化石修復師黃華樂

2022-08-05 09:37:57 來源:河源日報

■本報記者 許競楠 通訊員 彭茂洋

日前,剛被修復的一窩11枚恐龍蛋化石,其內部和剖面上采集的樣品送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室內切片、顯微觀察。

3年前,這窩恐龍蛋化石被源城區(qū)寶源學校三年級學生張仰喆在東江大橋東岸意外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河源恐龍博物館修復工場工作人員歷時3年的細心清理、拼接,才完成了修復。

對于河源恐龍博物館修復工場的古生物化石修復工作者黃華樂而言,修復恐龍蛋化石不僅僅是搶救、保護珍貴化石,還能最大程度發(fā)揮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的科研與宣教價值。

“半路出家”的修復師

2002年,工商管理專業(yè)畢業(yè)的黃華樂意外來到河源恐龍博物館工作,自此便與古生物化石修復結下了不解之緣。

黃華樂介紹,古生物化石相較于文物的市場價值,或許在大眾眼中顯得無足輕重,但其背后的科研價值卻是難以估量的。全國各大博物館擁有古生物化石修復團隊的數(shù)量并不多,目前河源本地發(fā)現(xiàn)并館藏的恐龍蛋化石已接近2萬枚,修復、保護恐龍蛋化石的工作刻不容緩。2005年,“半路出家”的他便開始了艱辛的古生物化石修復工作。

為了學好古生物化石修復這門技術,黃華樂先后跟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等業(yè)內權威機構專家學習進修,從跑腿打雜到背器材聽講,再到參與古生物化石挖掘、標本收集整理、標本修復等工作,隨著實踐磨煉和知識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黃華樂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經(jīng)常掃一眼,就知道化石的完整度,大概缺失哪部分。正是因為黃華樂與伙伴們長期致力于古生物化石修復工作,才有了為市民群眾提供觀賞和科普宣傳的古生物化石實體展品。

“繡花功夫”做好化石修復

修復工場位于河源恐龍博物館一樓恐龍蛋化石展廳后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不時響起機電轟鳴聲、敲打聲。館藏的恐龍蛋、恐龍骨骼等古生物化石,正是從這里歷經(jīng)千錘萬鑿后重見天日的。

進入修復工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木架上整齊擺放的恐龍蛋化石。在一旁的工作臺,黃華樂與工作伙伴們戴著口罩與護目鏡,或拿錘鑿、或拿鋼鉆……在聚光燈下,對包裹著化石的巖層一一進行剝離,力圖用“繡花功夫”還原化石原貌,他們手中的鑿子、鋼針頭有粗有細,最粗的不過筆頭大小,最細的如同針尖一般。

出土的古生物化石中,通常包含很多非常細碎的化石,黃華樂和工作伙伴們會對細微部分仔細甄別,一點一點地比對復原,力求完整修復化石。在修復“華南巨龍”其中一節(jié)頸椎時,單清理工作便耗時一個多月。

“這項工作并不難,但需要超強的耐心、細心和毅力,需要沉下心來慢慢做。”黃華樂透露,化石挖掘出來之后便要為其“量身定做”修復計劃,通常需要經(jīng)過加固、回貼、補型修復等流程,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因嚴重鈣化,會造成化石不完整或極為脆弱,易損壞缺失,這便需要通過查找相關資料,根據(jù)現(xiàn)有骨架計算比例,畫出圖模,然后制作模型,以石膏進行復原。此外,骨骼化石的裝架也需要根據(jù)骨骼的形狀打磨塑形,每一根鐵架所需要固定和塑形的鐵條要根據(jù)化石的彎曲程度、重量等進行精細計算,做到分毫不差,通過不斷地裝架、拆卸和調整,恐龍骨骼化石才能被支撐“站立”,這道工序至少要花費兩個月。

幾經(jīng)升級改造后,修復工場的環(huán)境條件越來越好。同時,河源恐龍博物館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多所科研機構、高校密切合作,開展野外考古項目、地質地層研究、華南地區(qū)古生物化石研究等,有力提升了古生物化石修復團隊的技術能力水平,為進一步搶救性發(fā)掘、保護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最大程度發(fā)揮其科學研究與科普宣教價值貢獻了力量。

    數(shù)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