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河源鄉村實現跨越式發展
鄉村嬗變繪就振興新景 百姓生活實現幸福加碼
■文:本報記者 王亞嬌
■圖:本報記者 楊堅
一座座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一條條寬敞的瀝青馬路四通八達,一個個現代新農村美麗綻放……夏日的河源鄉村,碧水環繞、滿目翠綠,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態良好、鄉風文明、民富村強、美麗宜居的幸福景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工作部署,始終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來抓,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如期完成全市脫貧攻堅任務,接續推進鄉村振興,一步一個腳印把農村的事辦好、把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好,努力讓廣大農村居民生活幸福美好和諧。
10年是一個刻度,記錄了砥礪奮進的征程;10年是一個節點,見證著我市鄉村日新月異的變化。10年來,全市農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從2012年的7772元上升到2015年的突破萬元,再到2021年的19146元,農民生活已經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
跑好脫貧攻堅“接力賽” 筑牢防返貧“堤壩”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遵從黨中央的頭號戰令,肩負省委、省政府的殷殷囑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激勵廣大黨員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從扶貧“雙到”到脫貧攻堅再到鄉村振興,全市上下以“一個都不能少”的錚錚誓言,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鐵血壯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程中書寫了壯麗詩篇,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優異的“河源答卷”。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投入扶貧資金超100億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八有”標準,實現了“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落下”的目標。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年收入達16618元,是2015年的4.68倍。255個相對貧困村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941元,是2015年的2.94倍;村集體年收入平均達38.56萬元,是2015年的13.77倍。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2020年11月印發的《河源市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方案》明確設立5年過渡期,市鄉村振興局牽頭,會同農業農村、民政、醫保等部門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和文件,脫貧人口“兩不愁三保障”政策有效落實,就業、產業、消費三大幫扶工程扎實推進,逐步搭建了政策銜接的“四梁八柱”。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完善和落實市、縣、鎮、村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制,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每周至少安排一天深入基層調研鄉村振興工作,出臺市領導聯鎮包片抓鄉村振興工作制度……2021年以來,我市著力構建“高位推動、部門聯動、上下互動”一盤棋推進工作格局,推動鄉村振興,實施組團式幫扶,省直、深圳市、市直、縣直共選派597名駐鎮干部、56名金融助理、140名科技特派員、106名大學生志愿者,進駐95個鎮開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有效發揮鄉村振興先鋒隊作用。
支部強不強,要看“領頭羊”。新一輪鄉村振興工作開展以來,全市選優配強縣、鎮、村三級干部,一批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充實到縣、鎮兩級黨政班子,并選定紅色村15個、集體經濟薄弱村81個、軟弱渙散村4個以及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138個,選派238名優秀干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干部人才支撐。
一項項惠民政策接連出臺,一筆筆幫扶資金落實到位,我市靶向發力、精準施策,進一步筑牢了防返貧“堤壩”。
牽住產業興旺“牛鼻子” 激活鄉村振興“原動力”
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10年來,我市將產業興旺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牛鼻子”,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助推農業產業提檔升級,服務“1+14+N”農業產業平臺發展,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山川草木皆為證。這10年來,河源農業產業正悄然發生著新變化:東源板栗、和平獼猴桃、龍川油茶、紫金蟬茶、連平鷹嘴蜜桃等示范性扶貧產業基地已形成,農家樂、民宿、光伏、扶貧車間等小微型項目產業實現融合發展,燈塔盆地從成立到成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一縣一業”頗見成效,“一村一品”遍地開花。無數從土地里長出來的扶貧農產品走向城市、走向市場,它們有的通過“圳品”認證,成為供港供深食品;有的通過區塊鏈,帶著產品溯源二維碼走遍全國,完成了從“扶貧農產品”到“高端品牌”的華麗蝶變。目前,全市有1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92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25家市級以上示范合作社,初步形成了“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產業格局,實現了“縣區有產業園、鎮村有產業基地、戶有產業項目”的目標。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0年來,在依托生態旅游資源的基礎上,我市主動對接幫扶單位,深入挖掘農村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大力發展農村民宿,持續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以美麗生態催生“美麗經濟”,累計創建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示范點1個,打造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10個、示范點31個。東源縣仙坑村獲評省十大美麗鄉村,紫金縣“紅色紫金—蟬茶飄香”入選全國“百條紅色茶鄉旅游精品路線”。
產銷融合助力我市農產品銷售。隨著電商扶貧平臺的“1+2+7+N”實體平臺、“深河助農”“深河e家”等線上平臺的建設,10年來,我市借助省直單位和深圳對口幫扶優勢,越來越多的優質農產品銷往粵港澳大灣區。
一個個產業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釋放出鄉村振興的無限魅力。
打好鄉村示范“主動仗” 提高村民生活品質
鄉村振興不僅要改善鄉村環境,更要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質,村民有了精氣神,鄉村未來的發展才能走得更遠、更穩。
如今穿行鄉間,不時可見一排排青墻黛瓦的特色農房,寬敞干凈的柏油馬路,娛樂設施齊全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讓鄉村既有鄉土味,又有現代感。10年來,我市分類實施、梯次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美麗宜居村680個、特色精品村34個,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15條縣級鄉村振興示范帶、95條鎮級美麗鄉村風貌帶和美麗鄉村精品帶,美麗鄉村實現由點到面、連線成片的初步跨越。
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既要塑形,也要鑄魂。10年來,我市持續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在全市推廣龍窩“五老一賢”工作法和“積分+”基層治理模式,引導村民自覺主動參與村務管理、家鄉建設。其中,“小積分”撬動鄉村治理“大格局”的紫金探索入選2021年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最佳案例”,4個鎮、30個村被評為全省鄉村治理“百鎮千村”示范鎮村;龍川縣佗城鎮楓深村、和平縣大壩鎮水背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連平縣忠信鎮司前村、龍川縣黃布鎮宦境村入選2021年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一幅幅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畫卷背后,處處體現著市委、市政府立足民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魄力和智慧。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鄉村振興迎來新的跨越,要答好鄉村振興“考題”,就要不斷破解時代賦予的“難題”,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市奮楫揚帆、破浪前行,全力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歷史悠久、宜業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