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科研團隊論文登上《自然》
填補全球蘭科植物進化研究空白
○本報訊 記者 劉昕 楊堅 一個扎根河源深山老林的科研團隊研究成果,昨日在國際植物學領域頂尖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這是廣東林業系統科學研究成果首次在該期刊發表,填補了全球蘭科植物進化研究空白。
北京時間4月21日23時,《自然·植物》在線發表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下稱保護區)科研團隊重大研究成果——《有葉和無葉舌唇蘭基因組揭示真菌異養植物的進化》。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葉欽良為該文共同第一作者,工程師、保護區工作人員李玉峰、鐘智明為主要完成人參與研究。
《自然·植物》是《自然》學術期刊子刊,是科學界普遍關注的國際性、跨學科世界頂級學術權威期刊之一,主要發表植物學各個領域,以及有關植物與其外部世界交互影響的最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并探究植物學的前沿研究在社會和政治上的影響。
該成果引起全球植物學家及從業人員的高度關注。美國康奈爾大學 Fay-Wei Li博士認為:“這是一項引人入勝且構思周密的研究。針對兩個親緣關系密切的舌唇蘭屬物種的比較—— 一個是完全的真菌異養,一個是部分的真菌異養,是非常巧妙的,確實為真菌異養的進化提供了許多重要的見解。”
這項研究始于2018年3月,當時,扎根蓮花山支脈深處的紫金白溪團隊在保護區發現廣東舌唇蘭和紫金舌唇蘭兩個蘭科植物新種,隨后聯合福建農林大學對其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并開展一系列研究。
葉欽良稱,這項研究還原和構建了真菌異養蘭花進化場景和基本框架,更新了傳統蘭花與真菌互作關系的認知,同時重建蘭亞科祖先基因工具包,推進了蘭科植物的起源與演化研究:“廣東舌唇蘭和紫金舌唇蘭是目前全基因組測序蘭花中最大的兩個基因組,也是蘭亞科第一次被測序的兩種蘭花,這填補了蘭科植物進化研究空白,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自然·植物》同期還配發評論《Mycoheterotrophy:Turning to dark side》,對這項研究成果給予高度評價:“(該研究)為蘭科蘭亞科中部分型或完全型真菌異養的兩種蘭花,提供了高質量的基因組,還揭示了蘭花基因組如何隨著真菌異養生活方式的進化而改變,哪些基因進化事件對它們與真菌的共生關系作出了貢獻。”此外,《自然》旗下期刊與服務集合還同步在線發表題為《真菌異養蘭花進化的分子機制》的研究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