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不斷完善特殊群體兜底長效機制
提升困難群眾幸福感
■本報記者 周慧荷
簡陋的瓦房、粗糙的泥墻……近日,記者來到低保戶潘康永家里,剛進大門,他就熱情地招呼著,一邊進屋拿凳子,一邊忙著倒水沖茶。
今年52歲的潘康永是東源縣仙塘鎮仙塘村人。兩年前,他患上尿毒癥,每個月醫療費支出近2000元,給一家人的生活帶來壓力。今年4月起,他被列入低保對象,不僅看病的報銷比例提高了,而且每個月還能拿到固定的低保補助金,這讓潘康永的生活逐漸有了起色。
持續提高低保補助標準
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我們通過宣傳和日常的入戶排查,發現符合低保條件的,都會通知對方到公共服務中心進行申請,為困難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東源縣仙塘鎮公共服務中心核查員古國團說。
根據2021年市“十件民生實事”工作和重點改革工作要求,我市于4月份制定公布了2021年河源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規定城鎮低保標準為每人每月849元,農村低保標準為每人每月585元,低保標準相比往年大幅提高。截至今年8月,全市享受低保救助32440戶79406人,其中城鎮居民2810戶5854人,人月均補差668元;農村村民29630戶73552人,人月均補差437元。今年1—8月,全市支出城鄉低保資金2.88億元。
“現在每個月只需要出五六百元的醫藥費,加上每個月還能享受到1500元的低保補助,大大減輕了生活負擔,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國家的好政策。”潘康永說。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面,我市保持過渡期內社會救助兜底政策總體穩定,對脫貧人口中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凡符合農村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或臨時救助條件的,及時納入相應的救助保障范圍。
“我們建立了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機制,依托全省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和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將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成員、易返貧致貧人口、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人口,以及其他低收入人口納入檢測范圍。”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副科長陳偉說。
在民生方面,我市還不斷提高城鄉特困人員供養水平,確保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目前,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達到我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6倍以上。此外,我市民政部門還積極開展臨時救助,解決困難群眾突發性困難,據統計,今年1—8月,全市救助臨時困難群眾3072人次,支出救助資金816萬元,人均救助2656元。
不斷完善政策制度體系
織牢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網
接下來,市民政局將完善社會救助各項制度,建立低收入家庭認定機制;完善臨時救助制度;研究制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規范,加強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鞏固擴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嚴格落實“四不摘”政策,保持過渡期內社會救助兜底政策總體穩定;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落實監測幫扶機制。加強特困人員供養護理服務工作,全力提升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托底保障能力;抓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組織對60歲以上、重度殘疾人的低保單人戶進行篩查,將符合條件的納入特困供養范圍;全面摸清集中供養需求,對有集中供養意愿的特困人員,逐一簽訂集中供養意愿書,及時安排入住供養服務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