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苦干實干 譜寫河源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李勇根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河源作為農業大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河源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意義。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增強歷史自信、發揚歷史主動,群策群力、苦干實干,奮力譜寫河源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一、盯住共同富裕這一本質要求,走好鄉村全面振興之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對鄉村振興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總要求,可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最終落腳點就在于生活富裕,與推動共同富裕是有機統一、密切相關的。
河源地處粵北山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比如,2022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0元,僅比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57元,比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少3408元,全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差達11328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河源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把握人才是第一資源的關鍵,深化實施“雁歸源”人才行動、百名博(碩)士黨政儲備人才引育工程、“三雁”工程(頭雁、歸雁、雛雁),不斷優化升級人才政策體系,為共同富裕提供人才支撐。河源要迎頭趕上,必須走科技興農之路,特別是要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用科技引領致富之路。比如東源縣柳城鎮萬綠智慧農場,值得我們大力支持和發展。河源要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打通共同富裕“任督二脈”,把放開城鄉土地、人才、資金等關鍵要素納入城鄉融合改革試點,著力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力度,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爭做全省、甚至是全國城鄉融合的示范排頭兵,不斷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河源要提升幸福指數,還需要通過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靈活運用積分制、清單制、數字賦能等治理方式,總結推廣紫金縣“五老一賢”工作法,不斷完善新時代的鄉風民俗、村規民約,推進鄉村治理更加有效,讓鄉村全面振興之路越走越順。
二、守住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筑牢鄉村全面振興之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持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要持續推動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切實維護和鞏固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成就”。守住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對于做好“三農”工作、穩定“三農”基本盤,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河源是廣東省糧食生產大市,2022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為13.4萬公頃,比上一年增加1079公頃;新認定防返貧監測對象391戶1683人,落實幫扶措施2783項,140戶595名監測對象返貧風險有效消除;糧食安全進一步夯實,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鞏固。我們要持續抓緊完善和落實監測幫扶機制,重點聚焦農村人口中的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三類人群”,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預警、及時干預,做到應納盡納、應扶盡扶,動態清零,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確保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切實筑牢鄉村全面振興發展基石。
三、抓住“土特產”這個關鍵詞,答好鄉村全面振興之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個關鍵詞琢磨透。“土”講的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特”講的是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產”講的是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
近幾年來,河源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截至2022年全市累計培育各級農業龍頭企業300余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9個,東源縣上莞鎮仙湖村被評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但也面臨農村人口空心化、農民綜合素質不高、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滯后、農村經濟發展薄弱等問題。面對新時代鄉村振興考卷,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立足河源當前實際,埋頭苦干、奮勇前進,推動鄉村振興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一是要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立足河源生態優勢,繼續做足水經濟這篇文章,圍繞水經濟打造水工業產業、水旅游產業,將優質豐富的水資源變成“流體黃金”,實現美麗經濟。二是要讓區位發揮功能效能。精準把握河源是北部生態發展區的定位,加快培育“五大產業”,大力實施“七大行動”,堅持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加快實現綠色崛起。三是要讓特色提升價值產值。深入挖掘河源自身特色資源,立足于河源特色的客家文化、恐龍文化、南越王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資源,通過挖掘、充實、傳承河源特色文化,把特色的資源塑造成特色品牌,形成特色產業,以優異成績交出河源鄉村全面振興的精彩答卷。
(作者單位:中共河源市委黨校)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