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推動河源高質量發展
■周金騰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聚焦優化結構擴大有效投資,引導資金更多投向制造業、“兩新一重”、民生補短板等重點領域。市第八次黨代會強調,要積極擴大消費促進有效投資,有效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和投資關鍵性作用,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面向“十四五”及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將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效投資是指對固定資產的形成真正作出貢獻的投資額,是一個區域發展最為重要的養分,缺乏資本積累和有效投資的支撐,經濟必然會缺乏動力和潛力。從有效投資的長遠影響和效果看,其對優化供給結構和構建新發展格局將發揮關鍵性作用。當前河源正處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融入“雙區”和兩個合作區的關鍵發展階段,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提升投資對經濟增長、財政收入、居民收入和優化投資結構的拉動作用和綜合效率,駕馭好投資這駕“馬車”,使之成為穩增長的壓艙石和增潛力的助推器,將是推動河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和關鍵抓手。
一是著力于“補短板”,以有效投資促經濟穩增長。擴大有效投資,要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和要素,用好可以利用的政策舉措,釋放一切可以釋放的潛力潛能,提高資本的服務和供給能力,拉動經濟可持續增長。近年來,投資對河源的貢獻不斷上升,關鍵作用充分顯現,但與一些高于河源約20個百分點地區的比率相比,河源投資需求空間廣闊、潛力也大。因此,要圍繞鄉村振興,補齊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加大一、二、三產業融合投入,不斷完善產業發展短板,精準布局生態農業、特色產業有效投資,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圍繞城市品質提升,堅持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升城市公共設施供給水平和服務效率,提升城市對人口、產業的集聚能力;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產業綜合競爭力,特別是要提升制造業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發揮市場在產業投資中的主導作用,推動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改變產業發展對傳統中低端路徑的依賴;圍繞民生工程和民生保障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保持民生支出持續增長,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挖掘消費潛力需求,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落實促進外資外貿穩定增長政策舉措,打造對接“雙區”的營商環境,支持外貿外資企業共渡難關,實現實際利用外資和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保護改善生態環境,鞏固河源生態優勢,守穩筑牢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生態屏障,實現美麗城鄉建設。
二是著力于“調結構”,以有效投資促經濟增潛力。按有利于調整和優化經濟、產業結構要求,既要減少對資源環境過度依賴、產能過剩行業和投資效益低下等領域的投入,更要順應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的投資力度,實施一批管長遠、增后勁的有效投資,以有效投資拓展經濟發展潛力。加大第二產業有效投資,逐步降低房地產開發投資比重,激勵實體經濟加大有效投資,優化新增產能投資結構,支持實體經濟持續向好,以有效投資促三次產業結構優化。聚焦市第八次黨代會確定的電子信息、水經濟、先進材料等五大產業,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機遇,依托產業基礎、優質的水資源和礦產資源優勢,吸引產業資本進入五大產業,加大產業鏈有效投資,完善產業鏈配套能力,推動更多五大產業鏈項目動工投產,全力打造千億級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和百億級食品飲料及水經濟產業、先進材料、生態旅游、現代高效農業等產業,以有效投資培育和發展重點產業集群。持續發力項目投資,提升項目審批效率,簡化和完善項目審批流程及要求,創新重大項目服務方式,實現重點項目投資增速保持較高水平,以項目有效投資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拓展中央預算資金、省區域協調發展專項資金等資金來源,拓寬5G、工業互聯、“兩新一重”等投融資渠道,優化政府投資方式和范圍,提升投資效率,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增長點,以有效投資培育經濟新動能。
(作者單位:中共河源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