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樹立生態政績觀 加快河源“兩山”轉化
■黃夏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要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北部生態發展區打造成更具持續力的生態發展新標桿,要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河源地處粵北山區,氣候宜人、資源豐富,空氣、水質全國一流,生態“家底”殷實,是廣東重要生態屏障和生態發展區,在自然、文化、區位等多方面都獨具優勢。作為廣東重要生態屏障,河源生態環境保護壓力逐年加大,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還不夠有力,各項經濟發展指標在省內排名仍然靠后,尚未充分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有機轉化。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要求廣大干部要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生態政績觀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生態文明為價值取向,以生態價值優先、整體利益最大化、未來利益至上為原則,以經濟增長、社會公平和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政績理念,是適應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正確政績觀。河源廣大干部要樹牢科學正確的生態政績觀,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加快河源“兩山”轉化,才能更加有力推動幸福和諧美麗河源建設。
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保持戰略定力
生態政績觀要求堅持“生態價值優先”原則,即生態價值優先于經濟社會發展價值,以生態價值主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省領導同志到河源調研時強調,河源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強萬綠湖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筑牢北部生態屏障,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要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同時根據“綠水青山”的生態服務價值、環境損害成本、生態修復成本等,建立體現“綠水青山”生態服務價值的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根據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別化的考核制度,對領導干部實行“一票否決制”和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以堅定的生態發展戰略將河源良好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優勢。
二、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升整體利益
生態政績觀要求摒棄“只重視局部利益,不惜犧牲整體利益”的傳統發展觀。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兩山”理念在實踐中走向辯證統一的基本途徑,這就要求河源各區域發展必須堅持全市“一盤棋”,各區域在謀劃自身發展的同時,應自覺把自身經濟發展的方向、重點、力度放到經濟發展的全局中考量,局部區域的發展必須有益于整體利益最大化。城區要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通過項目、技術、管理、資金等方面的合作支持,建立健全財政轉移、生態補償、異地搬遷、結對幫扶等扶持體系,推動只有“綠水青山”的欠發達山區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從而實現“兩座山”的共贏。
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注重未來利益
生態政績觀強調不唯GDP、高速度增長和眼前繁榮論政績,綠色GDP、高質量發展和代際公平才是面向未來的政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既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又做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河源的“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這需要科學理性地看準方向,選擇時機,不能急于重復粗放式的工業化路子發展經濟,以生態代價換取經濟發展,而要善于把握和利用發展生態經濟的時機和形勢。五年來,河源不斷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高質量綠色發展夯基壘臺,爭當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排頭兵。
四、堅定初心使命重塑政績觀,久久為功謀發展
生態政績觀強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不唯“破舊立新”論政績,戰略接力才是令人欽佩的政績。如果每一屆政府都創立一個新的戰略定位,另起爐灶,那么這個地方的發展就會像無頭蒼蠅,同時還會造成資源大量浪費、環境受到污染、生態遭受多重破壞等一系列嚴重的后果。正如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到“河源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根本保證,貫徹新發展理念是必然要求,踐行‘兩山’理念是基本路徑,統籌發展和安全是重要前提,不折騰、不懈怠、一任接著一任干是重要保障”。加快河源“兩山”轉化,要堅定初心使命,建立和完善“兩山”實踐的配套政策,既要有除弊治病的決心,又要有遵循規律辦事的自覺;既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堅守,以綿綿之力久久為功。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新時代新征程上,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河源廣大干部攜手同心、不懈奮斗,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腳踏實地推進幸福和諧美麗河源建設,一處處詩意棲居的“綠水青山”必將變成一座座利惠民生的“金山銀山”。
(作者單位:中共河源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