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把握河源發展的大勢
■劉培明
在市第八次黨代會上,市委書記林濤強調: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準確把握發展大勢。這個發展大勢,是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長期性趨勢,從宏觀層面上看,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總體向好的趨勢不會變;具體到河源來說,經濟發展的困難、壓力同樣明顯。經濟發展大勢下,機遇與挑戰總是并存的,河源也面臨很多發展機遇,如構建新發展格局、“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等機遇。面向未來,河源要與全國同步建成現代化,關鍵要順應經濟發展大勢,準確把握發展大勢。
一、緊緊把握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低速增長的大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即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甚至低速增長,是中央對進入新時代經濟發展大勢的一個基本判斷。河源作為欠發達地區,要緊緊把握經濟中低速增長的長期趨勢,各級各部門要減少浮躁情緒,不要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不要想一步登天、快速趕超發達地區,要多從經濟發展的基礎入手,強化發展基礎,著眼長遠,增強發展的韌性。河源發展的根本問題是產業基礎比較薄弱,產業規模小,壯大產業規模是發展的根本。壯大產業規模的抓手,一是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工業發展要以河源國家高新區為龍頭,縣區產業園區為依托,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加強產城融合,完善產業鏈條,注重產業集聚,打造一批產業集群,除了“五大產業”,還要培育一批有發展潛力的后備產業,不斷壯大河源工業經濟規模;農業發展要以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建設為龍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依托,打造一批名特優新農產品,提升規模化生產水平,適應粵港澳大灣區市場需求;第三產業尤其是旅游業發展,河源的問題主要是缺乏龍頭帶動,要以打造龍頭景區、龍頭企業為重點,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二、緊緊把握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勢
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是中央對經濟工作的根本要求,在各種會議、文件中都加以強調。
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目標。河源經濟發展質量總體不高,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一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要在降成本、補短板方面重點用力,認真梳理河源發展短板、產業發展短板、企業營商成本等重點問題,加強制度、資源、技術供給,如加強營商環境建設、提高服務效率,降低營商成本,完善產業發展環境;二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以引進來為主要途徑,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深圳、廣州的科技創新力量、資源為河源服務,提高河源產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三要大力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縣域經濟薄弱是制約河源發展的最大難題,要把壯大縣域經濟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想辦法在每個縣區形成一些特色產業集群,推動縣域經濟均衡發展。
三、緊緊把握以國內市場、國內需求為依托的大勢
進入新階段,中央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任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意味著要發揮國內大循環、國內市場在未來發展中的主力作用,生產主要在國內完成,產品主要面向國內市場,發展主要靠國內企業、居民消費拉動,整個經濟循環主要依托國內市場、國內需求來完成,形成高水平的獨立自主。
國內市場、國內需求是未來發展的主要依托,這也是河源發展必須要緊緊把握的大勢,也是未來可以抓住的發展機遇。緊緊把握這個大勢,一方面要緊緊盯住國內市場,研究國內市場,把滿足國內市場作為發展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要研究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求,研究需求變化,把握需求動向,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作為發展的動力源泉。
面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帶來的廣闊國內市場,河源發展也面臨許多發展機遇:一是鄉村振興的機遇,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其中就包括日益增長的綠色、健康產品的需求,尤其是綠色、生態農產品需求,河源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廣闊的農村,發展綠色農產品的前景廣闊,這也是河源鄉村振興的重大機遇;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機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會出現更多精神需求,尤其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生活節奏快,很多人希望走進大自然,放松身心,這些需求為河源的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提供了機遇,河源依托綠水青山,可以大力開發生態服務產品,如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教育培訓、養老康養等,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產品、服務,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大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這將是河源發展的又一強勁動力和亮麗名片。
(作者系市委黨校市情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