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人大監督工作機制和方式方法研究
■楊天英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就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推動人大工作與時俱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特別就加強和改進人大監督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推動各級人大監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各級人大如何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大監督重要論述指引下,高質量推進人大的監督工作,不斷開創人大監督工作新局面,已成為我省人大工作面臨的一個時代課題。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人大監督工作重要論述的主要內涵和指導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關于人大監督工作的重要論述,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針對性指導性很強,為新時代各級人大做好監督工作提供了指引。
(一)堅持正確監督與有效監督,不斷增強人大監督的實效性。堅持正確監督有效監督,是提高人大監督工作實效和質量的關鍵。正確監督就是人大依法依規依程序開展監督,有效監督就是防止監督流于形式,堅持問題導向,增強監督的針對性有效性。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各級監察委員會成立后,同級人大也要依法監督,確保監察權得到正確行使。人大監督難、難監督,容易流于形式走過場,這是困擾各級人大工作多年的難點問題,人民群眾也充滿期待。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廓清了一些地方人大在履行監督職權時的疑慮和困惑,進一步明確了人大監督的定位、原則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健全人大監督制度體系,處理好人大監督與其他監督的關系。從法治監督體系看,人大監督是整個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人大監督與其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努力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和監督體系,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這些新要求新舉措,對健全人大監督的體制機制,強化人大監督工作職能,拓展和深化人大監督領域,都具有重要引領指導作用。
二、新時代各級人大監督工作的新舉措和新提升
在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關于新時代人大監督工作的重要論述的指引下,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自覺在全面依法治國大局中謀劃人大監督工作,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豐富監督內容,改進監督方式,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一)更加注重政治站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做好人大監督工作,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領導,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各級黨委高度重視人大監督工作,定期召開人大工作會議,對人大監督工作做出具體部署;及時聽取人大監督工作匯報,制定相關指導性文件,研究解決監督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支持人大依法履行法定監督職能。
(二)更加注重服務中心,推動各項事業發展。2012年以來,各級人大常委會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開展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一方面,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扣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三去一降一補”,打好脫貧攻堅、藍天保衛和防范金融風險三大攻堅戰,聽取專項工作報告、開展執法檢查、視察調研和專題詢問,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又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開展監督,以實施國家重大戰略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三)更加關注社會民生,助力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第一,高度關注民生熱點難點問題。各省級人大常委會重點聚焦大氣污染和水污染防治、食品藥品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飲用水源保護、安全生產、道路交通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開展專題調研、專題詢問或執法檢查。第二,高度關注弱勢群體和特定人群權益保障。第三,高度關注扶貧脫貧工作。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監督,聽取和審議精準扶貧情況的報告,開展專題調研,督促政府加大工作力度。
(四)注重補齊監督短板,不斷提高監督實效。一是預決算監督邁出實質性步伐。各級人大常委會加大了預決算審查監督力度,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二是改進和完善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各級人大注重加強與政府及其組成部門、下級人大常委會的溝通協調,基本實現“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為維護國家法制統一、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把跟蹤監督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嚴格執行監督法,加強群眾反映強烈、久拖不決問題的持續監督,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連續抓、反復抓,扭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實實在在的成效。
(五)更加注重陽光監督,促進監督良性循環。首先,加大人大會議向社會開放力度。除了對代表大會會議直播外,召開全體會議、聯組會議、分組會議時,還逐步向媒體記者開放,有力地擴大人大監督工作的聲勢和社會影響力。其次,發揮代表和專家學者的作用。再次,把人大監督與輿論監督、社會監督結合起來,增強監督的粘合力。
三、新時代強化人大監督權的方法與對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大工作和建設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舉措新要求。今后一個時期強化人大監督工作,重點應該是完善和鞏固實施監督權的各項制度,切實解決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增強監督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一)解決好強化人大監督權的認識問題。第一,堅持和加強黨對人大工作的領導是做好新時期人大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國家政權體系中,黨起著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第二,人大自身要克服“二線”思想和畏難情緒,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明確人大監督不僅僅是法定權力,更是一種法定責任,不履行監督權,就是對人民愿望的辜負和對使命的失職。要增強做好人大監督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敢于并善于監督,大膽行使處理權,樹立人大的監督權威。第三,作為監督對象的“一府一委兩院”在主動接受監督和重視監督工作方面同法律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人大監督不僅僅是單純制約和束縛,而是通過監督,支持和促進“一府一委兩院”更好地開展工作。作為被監督者應該站在對人民和法律負責的高度全面理解人大監督工作的重要意義,自覺主動地接受。
(二)人大監督要堅持人民立場。第一,監督重點要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第二,增強人大監督的公開性、透明度。人大代表是開展監督工作的主要力量,他們與人民群眾有著密切的聯系,有利于延伸人大監督的觸角和范圍。監督法明確規定,人大的監督情況,包括“一府一委兩院”執行人大常委會決議情況,都要向代表通報,并且向社會公布。實施陽光監督,把各種違法和不公正暴露在陽光下,將使人大監督更具群眾性、民主性,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從而得到人民群眾強有力的支持和擁護。第三,將人大監督與輿論、紀檢等監督有機結合起來。輿論、紀檢、民主監督等都是我國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有各的特點和優勢,將人大監督與之有機結合起來,必將形成巨大的監督合力,產生良好的監督效果。第四,創新監督形式。監督法將監督歸結為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執法檢查、工作評議、詢問和質詢、特定問題調查、審議和決定撤職案、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等七種形式。
(三)加強對人大監督的組織保障。第一,優化地方人大常委會結構,提高組成人員的業務素質。適當增加常委會組成人員的職數,在現有人員基礎上增加若干具有專業背景的人才進入常委會,構建“專家型”委員群體,優化常委會人員業務結構。適當增加專職委員比例,逐步實現常委會組成人員專職化,優化常委會年齡結構。第二,在代表產生中引入競爭機制,健全對人大代表履行職責的監督規定,實行量化管理,建立代表作為公示制、履職備案制、述職制和選民評議制,把人大代表履職情況置于人民群眾監督之下,督促其更好地發揮監督作用。第三,充實常委會機關監督工作機構,加強預算監督、人事任免等監督部門建設。充實高素質的工作人員,保證監督機構工作人員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為常委會組成人員開展監督提供優質服務。
(四)著力加強監督的處理力度。第一,根據不同的監督對象確定不同的監督方式、程序和標準。例如在對法律法規實施的監督方面,形式上可以采取檢查、視察、調查等方式,在內容上重點監督“一府一委兩院”依法行使職權情況,對發現違法違紀問題,落實跟蹤問效限期整改的機制;在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進行人事監督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聽專題匯報、質詢等方式,督促行政和司法機關改進工作。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前提,但過多地強調程序就會使人大的監督工作流于形式或例行公事,所以監督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的書面審議上,更要注意與實際的結合。第二,強化監督的實效性。監督實效是整個監督工作的核心,它是通過監督的糾正處理環節來實現其作用的。監督不是為了制裁,但沒有強制性措施的監督猶如一紙空文,形同虛設。講究監督實效不是一味地要監督出“重拳”,使出“殺手锏”,而是監督要適度、適時,剛柔并濟,以達到最佳的監督效果。人大監督作為國家最高層次的監督,既要規范程序,更要注重效果,要敢于并善于運用撤銷、罷免等剛性監督措施,樹立監督權威,做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達到強化人大監督權的目的。
(作者系中共河源市委黨校政治與統戰理論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