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紫金縣上下勠力同心、克難奮進,交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合格答卷
縣域經濟提速增效 民生福祉顯著改善
■紫金交通區位優勢日益凸顯 馮曉銘 攝
■黃塘鎮廟前村黨群服務中心,黨員志愿者為群眾服務。 馮曉銘 攝
■紫城工業園首期啟動區基本建成,二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速推進。肖斌 攝
■紫金傾情打造的深圳龍華紫金實驗學校,于今年9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 (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11月10日、12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紫金縣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和紫金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順利完成各項議程并圓滿閉幕。
回顧成績,令人鼓舞、催人奮進。過去5年,是紫金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5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縣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及其常委會和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緊緊圍繞“兩地”建設目標,團結帶領全縣干部群眾,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勠力同心、克難奮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較好完成了縣十六屆政府各項工作任務,交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合格答卷。
據統計,預計202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35.2億元,5年年均增長6.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8億元,5年年均增長6.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9億元、稅收總收入13.2億元,5年年均分別增長5.3%和5.7%;5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2億元,比上一個5年增長15.9%。
公式關鍵詞:經濟發展
造平臺興產業,縣域經濟提速增效
堅持工業主導地位,以平臺建設為依托,以產業發展為核心,加快聚集優質增量,加速優化傳統存量,推動經濟質效顯著提升。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建成紫城工業園和藍塘產業新城,成為全市唯一在“十三五”期間新建2個工業平臺的縣域;引進金盛蘭優特鋼、大陽電工等優質項目64個,合同投資總額478億元,比上一個5年翻了一番;新增產值上億元企業38家、稅收超千萬元企業16家,初步形成以“新材料、新電子、新制造、新醫藥”為主導的產業聚集;5年累計為企業減負8.7億元,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家;全縣首個廣東省博士工作站掛牌成立,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市級工程技術中心12家;大力實施技改行動計劃,累計投入28.7億元,推動博輝包裝等35家企業完成技改創新,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由2016年的28%提高到2021年的42%。
現代農業提效發展。紫金茶葉產業園躋身首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茶葉種植面積從2016年的1.8萬畝提高到6萬畝,品牌價值達34.8億元,25款茶樣獲評“廣東十大好春茶”“廣東十大茗茶”,綠茶獲獎數量連續3年排名全省第一。打造國家級專業村1個、省級專業村31個、省級專業鎮4個,新增粵字號農產品36個、名特優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6個。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預計農業總產值、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35億元、12092元分別增加到2021年的51億元和18941元,年均分別增長6.3%和9.4%。
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成功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成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196個鎮村電商服務站,5年完成電商交易額57億元,是上一個5年的3.8倍。“紅色紫金—蟬茶飄香”路線入選全國“百條紅色茶鄉旅游精品路線”,紫金客茶谷獲評廣東省森林旅游新興品牌地。5年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56家,新建商住樓盤19個。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16年的33.13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45.18億元,年均增長6.4%。
公式關鍵詞:擴容提質
抓統籌促協調,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堅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著力提升中心城區輻射帶動作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城市功能不斷提升,鄉村面貌日新月異。
空間布局更加科學。完成縣城總體規劃(第五次)、15個鎮級總體規劃和239個村莊規劃修編,逐步構建“一主一副四軸三區”的空間發展格局。堅持“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發展思路,完成紫城工業園、藍塘產業新城和城南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
縣城品位持續提升。推動城區向南擴容5.8平方公里,新建千家寨生態休閑公園、興安路等市政基礎設施31處,實施法政路、仁安街等提升改造工程21項。躋身“省衛生縣城”行列,入選“省縣級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262個,和諧宜居縣城加快建設。
鄉村振興成果豐碩。在2020年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位列粵北片區縣(市、區)第二名,環境整治3年行動驗收考核在粵北片區排名前列。5年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1.12億元,發展扶貧產業項目13486個,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初步建成黃塘七村連片、鳳安五村連片、九和金光大道和龍窩“彭牌嶂”等4個美麗宜居鄉村示范片,打造美麗鄉村示范村59個、特色精品村5個。
公式關鍵詞:投資環境
優環境促聯通,發展基礎日趨堅實
堅持全域全面融入“雙區”建設,厚植生態優勢,強化交通引領,優化營商環境,發展空間格局更加廣闊。
生態屏障得到鞏固。空氣質量優良率提高到98%,東江、韓江流域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土壤環境總體安全向好。5年完成森林撫育42.33萬畝,碳匯造林12.4萬畝,景觀林帶提升4800畝。建成縣城污水處理廠,新建鎮級污水處理廠15座、村級污水處理站347座,鋪設鎮村污水管網778公里,在全市率先實現鎮級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交通條件顯著改善。5年投入87.77億元,新增高速公路60.5公里,升級改造國省道54.5公里、縣鄉公路51.9公里。河惠莞高速公路紫金段建成通車,打通“融深”“融灣”戰略通道。紫惠高速公路紫城出口全互通、河紫路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鳳安石龍旅游公路、藍塘產業新城南環路等一批道路加快建設。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全國示范縣,成為全省唯一摘得“雙殊榮”的示范縣。
營商環境明顯優化。深化“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評估位居全市第一。34個部門1267項事項納入“一窗式”綜合窗口,完成16個鎮級政務服務中心升級改造,設立基層綜合服務窗口334個,“數據上云、服務下沉”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清理規范縣級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51項,取消不必要證明事項59項,企業開辦時間壓減至1個工作日以內。
公式關鍵詞:民生福祉
惠民生促公平,社會事業長足進步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政策向民生聚焦、財力向民生傾斜、服務向民生覆蓋,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得到滿足。
教育事業提速發展。成功創建“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通過“省教育強縣”復評。累計投入8.9億元,完成39所中小學校改(擴)建任務和6所寄宿制學校建設,深圳龍華紫金實驗學校、城南實驗幼兒園建成投用,佑文中學等一批教育重點項目加快建設,5年新增優質學位5640個。縣教師發展中心掛牌運作,龍華區派駐優秀教育團隊接管紫金中學和深圳龍華紫金實驗學校,開啟委托辦學新模式。
健康紫金加快建設。累計投入15億元,縣人民醫院新院、縣第二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計生服務中心和縣120指揮中心建成啟用,縣中醫院、縣疾控中心、縣衛生監督所完成整體搬遷和升級改造,鎮級衛生院和預防接種門診標準化建設全面完成。成功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縣、鎮、村三級中醫藥技術服務實現全覆蓋,3家縣級醫院與大灣區醫院建立跨區域專科聯盟。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大工程,5年新增城鎮就業3萬人、再就業4600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4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社會工作服務站實現全覆蓋,城鄉低保等6項底線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按病種分值付費全面推行,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100%和98%。
文體事業繁榮發展。縣新“三館一中心”穩步建設,公共文體設施建設實現縣、鎮、村三級全覆蓋,縣科技館建成投用。創作推出《烈火丹心》《血田英魂》等一批優秀花朝戲作品,獲省級以上文藝獎項56項。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舊址、鄧纘先故居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年成功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省級1項、市級8項、縣級13項。
公式關鍵詞:法治政府
轉作風促效能,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堅持依法行政,持續轉變作風,狠抓工作落實,縣直機構改革和鄉鎮體制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法治政府建設換擋提速。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廣大干部更加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重大事項向縣委請示報告,主動接受縣人大及其常委會和縣政協的監督,5年高質量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531件、政協委員提案258件。
平安紫金建設加快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全民禁毒工程、颶風行動等工作縱深推進,“雪亮工程”“智慧新警務”提檔升級,基本建成縣、鎮、村三級聯動的應急信息指揮平臺。全市首個群眾信訪訴求綜合服務中心掛牌運行,基本實現群眾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榮獲全國信訪工作“三無縣”稱號,5年累計調解案件6366宗,調解成功率97.5%。
廉潔政府建設持續加強。強化自然資產管理、工程招投標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行政監察、審計監督,有效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和制度防線。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馳而不息整治“四風”,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縣財政績效管理工作獲得財政部通報表彰。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依法嚴厲查處違法違紀案件。
■組稿:本報記者 田紅秀 特約記者 黃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