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紫金縣

紅色引領綠色崛起 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

2021-06-29 10:27:49 來源:河源日報


■紫城工業園一期基本建成

■紫金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紫金縣龍窩鎮承龍嶂茶葉種植基地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核心提示


走進紫金,“客家古邑,紅色紫金”的標識隨處可見。這個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山區縣,被譽為“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作為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紫金在黨史上創造了諸多第一:全國最早成功舉行農民武裝暴動并建立縣級革命政權的地區之一,全國最早建立縣級蘇維埃政府的地方之一,全國最早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地區之一……


行動是最好的紀念,發展是最好的傳承。近年來,紫金搶抓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機遇,把初心使命寫在革命老區,把光榮使命付諸時代實踐,以紅色精神為引領,以“新愚公移山”的毅力和“風雨無阻、日夜兼程”的革命奮斗精神,在荒山起新城,將茶山變銀山,引領工業突圍,打贏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實現綠色崛起,全力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走出了一條“紅色+綠色”的鄉村振興發展新路。


紅色精神引領新局開啟


每隔一段時間,紫城鎮電商服務中心內都會響起歡快的直播聲。


廣東且珍壹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小清是紫城鎮電商服務中心的負責人。劉小清介紹說,隨著“互聯網+農業”的興起,她正在為紫金茶銷售尋找新的路徑。通過“公司+農戶+電商”模式,茶葉銷售實現較大增長。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紫金縣堅持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增進民生福祉、推動事業發展的動力,其中“依托電商平臺(鎮、村電商站點)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就是為民辦實事的中的一件。


從今年3月開始,紫金縣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縣四套領導班子成員圍繞落實“1+1+9”工作部署,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突出問題,帶頭到基層持續開展“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示范引領各級各部門黨員干部深入群眾中收集老百姓遇到的難題。截至6月15日,共整理出960多個民生問題,現已完成360個,惠及群眾5萬多人次。


同時,紫金縣委還將解決學位緊張、群眾出行難、群眾看病住院難、群眾用水難、群眾辦事難、改善人居環境、農產品銷售難、群眾文化需求、特殊群體受教育難、削坡建房安全隱患等10個項目列為全縣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并全力加快推進。其中,在解決縣城供水水源不足問題上,今年3月9日開始實施建設的散灘水庫應急抽水補水水源工程,已于4月25日順利建成投入使用,保障了縣城20萬群眾正常用水;在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問題上,紫金大力開展送戲下鄉活動,組織多場巡回演出,放映300多場電影;在解決削坡建房安全隱患問題后,紫金提出解決2697戶農戶安全住房問題,截至今年5月,已開工648戶,竣工487戶;在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上,縣工商信局不斷拓寬農產品線上銷售渠道,今年以來幫助農企和農戶在各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總額達4.25億元,同比增長25%。


為群眾辦實事的同時,紫金縣著眼于育先機開新局,把學習教育之效轉化為實干之力。今年以來,紫金全縣上下注重把“辦實事”與“開新局”貫通起來,積極搶抓“雙區”建設重大發展機遇,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六大“融深”“融灣”工程,加快推進“兩地”建設,全縣經濟社會呈穩中有進、不斷向好的發展態勢。今年1至5月,多項經濟指標增速排在全市前列。


紅色精神引領工業突圍


2017年,紫城工業園正式動工建設,成為全省57個工業園中唯一實現“當年征地、當年獲批、當年建設、當年開園”的目標園區,創造了園區建設的“紫金速度”。目前,紫城工業園已引進落戶項目41個,總投資141億元,不斷成熟的紫城工業園已經成為廣大客商搶灘布局的重要平臺。


時隔3年,2020年3月,紫金縣精準把握政策,作出科學決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啟動藍塘產業新城建設,成為全省為數不多在疫情期間新開工建設并開園納企的縣級工業園。目前,累計引進入園項目12個,總投資約322億元,其中總投資130億元的園區龍頭項目——金盛蘭優特鋼項目將于7月投產,牽引全縣工業經濟呈現出量質齊升的良好勢頭。


紅色基因代代傳,革命精神永賡續。 從革命先行地,到“融灣”先行地,紫金近年來歷經工業重新起步、洪災水災襲擊、疫情抗擊防控等重重考驗,特別是面臨工業經濟的停擺困難,紫金縣委、縣政府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觀望徘徊,而是服從服務全市大局,立足發展全局,迅速作出戰略決策,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革命精神,在荒山開辟了紫城工業園和藍塘產業新城,實現逆勢突圍、鳳凰涅槃、美麗蝶變,革命策源地正走向“融灣”先行地。


紫金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輻射帶動第一圈層。隨著汕湛和河惠莞兩條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贛深高鐵河源站、河惠汕高速公路、河紫快速干線等重大交通設施加快建設,紫金將全面融入河源都市半小時經濟生活圈、粵港澳大灣區2小時經濟生活圈,紫金“融深”“融灣”的山門不斷拓寬,紫金的區位優勢隨著不斷完善便捷的交通網絡逐漸釋放出來,紅色革命老區迎來千載難逢的戰略發展機遇。


近年來,紫金縣委、縣政府敏銳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把“融深”“融灣”作為紫金當前發展的大機遇、干事創業的大平臺和提升革命老區群眾福祉的大使命,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聚焦“融深”“融灣”主方向,大力實施生態、交通、營商環境、產業、民生、文化六大“融深”“融灣”工程,支持和服務“雙區”建設,帶動紫金加快高質量發展。


紅色精神引領綠色崛起


從蘇區鎮出發,沿著236國道往紫金縣城方向,僅10分鐘路程即可到達龍窩鎮。公路兩邊,漫山遍野的綠色尤為養眼,山上不時出現連片綠油油的茶田,甚為壯觀。


緊鄰蘇區鎮的龍窩鎮,同樣屬于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范圍。1925年東征期間,周恩來率領的東征軍政治部就曾設在龍窩。土地革命時期,紅二師、紅四師曾會師于此。據統計,全鎮共有8個村存有革命遺址。


如今在這片紅色熱土,正上演著綠色蝶變的精彩故事。


近幾年,龍窩鎮彭坊村茶農葉耿錫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今年以來,僅靠著春茶的銷售,他家就收入6萬元左右。“今年因為旱情,春茶產量有所減少,但售價比往年高不少,我家的茶葉供不應求。”葉耿錫說。


在彭坊村,像葉耿錫一樣的茶農有500多戶,茶葉種植面積超5000畝。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引導和幫扶下,大多數茶農都建有品茶室,統一使用“龍窩茶”區域品牌,有的還經營起了電商,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最近幾年,紫金茶葉的影響力有了很大提升,我們茶農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 葉耿錫說。


2020年8月,彭坊村獲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茶葉專業村,爭取到50萬元的扶持資金。彭坊村所在的龍窩鎮,則早一年被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授予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茶葉專業鎮,爭取到省級1000萬元的農業產業強鎮資金,用于擴大茶葉種植面積和更新產業機器設備等。


龍窩鎮茶葉產業的發展,是紫金縣大力推動茶葉產業發展的縮影。


紫金地處北緯23度,北回歸線貫穿而過,從地圖上看紫金就像是粵港澳大灣區旁的一顆綠色明珠,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青山綠水不會自然就變成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中飽含著人類的主觀努力和艱苦奮斗。為求索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把紫金“八山一水”的生態優勢變成生態經濟,紫金縣走過不少彎路,有過挫敗教訓,但始終沒有放棄努力,把艱苦求索、奮勇前進的紅色革命精神融入到綠色發展的道路上,把奮斗的汗水灑在紫金大地,終于“浸泡”出紫金蟬茶的蜜香,找到了一條寫好“山水文章”、打造生態經濟的可行路徑。


培育良種、規范種植、標準管理、打通市場、提升品牌……短短幾年時間,紫金茶產業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實現規模從小變大、管理從散亂到規范、品牌由弱變強的根本性轉變,全縣茶產業產值由2015年的1.5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10.06億元,成為紫金縣的主要“綠色經濟”產業。紫金縣榮獲“2020年中國茶業百強縣”稱號,“紫金蟬茶”獲評“全國鄉村特色產品”“大灣區最受消費者喜愛區域公共品牌”,連續蟬聯“廣東十大好春茶”榜首,紫金茶區域品牌價值達34.8億元,已經成長為廣東三大名茶之一。


除了茶葉蜜香香飄萬家,紫金縣還大力發展蔬菜、優質大米、水果、南藥等產業,致力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優質“茶罐子”“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展現出一幅農村發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紅色基因、綠色發展,是紫金最鮮明的底色和名片。今后,紫金全縣上下將高舉老區精神旗幟,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老區精神,把紅色革命精神落實到行動上來,轉化為攻堅克難、真抓實干的責任和毅力,轉化為加快“兩地”建設、推動“融深”“融灣”的強大動力,真正把重任扛起來,把工作干出色,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紫金的責任和使命。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