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連平縣

災后浴火重生 面貌日新月異

——連平“6·10”特大洪澇災害災后重建兩周年綜述

2021-06-10 09:24:14 來源:河源日報

■連平縣上坪鎮。在“6·10”特大洪災中受災最嚴重的上坪鎮,已經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如果說兩年前的連平縣,正經歷著九死一生的滅頂之災,那么兩年后的今天,這片曾滿目瘡痍的土地發生了巨變,迎來了重生。

2019年6月10日,連平縣發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一時間,山崩地裂,泥流咆哮,2500多間房屋被夷為平地。這場災難帶給連平縣的,除了積壓在老百姓心中的一道道傷痕,還有那一項項艱難的重建任務……

面對繁重的重建任務,連平縣沒有低頭。兩年以來,省、市領導多次赴連平縣調研、指導災后重建工作,為重建美麗幸福新連平定基調、指方向、明任務。在連平縣委、縣政府的直接領導下,連平各鎮村、各部門團結協作,以更加明晰的目標、更加完善的機制和更加有力的舉措,不斷推進災后重建工作扎實有效落實,全力建設美麗幸福新連平。

一座座新居拔地而起,一張張笑臉溫暖燦爛……6月的連平縣朝氣蓬勃。兩年的重建,兩年的努力奮斗,為連平災區帶來了新的活力,村容更加美麗,民風更加進取,產業更加富民,重建后的村莊比災難來臨之前更美麗。

浴火重生 人民過上幸福新生活

近日,記者再次走進連平縣上坪鎮旗石小學,校園內綠樹成蔭,美術室、舞蹈室等一應俱全,遠程教育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日新月異,孩子們暢游在知識的海洋。

兩年前的6月10日,當那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發生后,旗石小學圍墻多處傾斜、倒塌,校園內一排老式瓦房頃刻間成為危房,100多名師生被困。而如今,危房已經全面拆除,圍墻已經重新修好,教學樓粉刷一新,新的學校廚房和圖書樓也已經投入使用,一座更美、更好、更現代的學校展現在人們面前。

感受到生活變化的不只是上坪鎮旗石小學的師生們,內莞鎮橫水村全倒戶周黨威同樣對今后的生活充滿了期待。2019年6月10日,洪水席卷了衡水村,洪水最高漲到3.2米,周黨威的房子也在洪水的沖擊下倒塌了。被列為全倒戶的周黨威,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于當年7月底開始興建占地100多平方米、總面積達200多平方米的小洋房,不僅裝修非常漂亮,全屋所有房間都很寬敞,通風透氣,采光良好,住在里面非常舒適。

2019年“6·10”特大洪災造成連平縣13個鎮不同程度受災,其中上坪、內莞、陂頭、元善4個鎮27個村災情特別嚴重。全縣重災人口5.92萬人,農業受災面積8.13萬畝,災毀農田1.3萬畝,漁業受災面積2293畝,倒塌房屋2520間,水庫受損7座,損壞水陂137座,損壞道路732處,沖毀或損壞橋梁85座,直接經濟損失約12.47億元。

災難面前,黨是人民的主心骨。省委、省政府領導心系災區,親臨一線,深入考察,鼓舞人心;市委、市政府在連平派駐災后復產重建工作督導組,就近指導抗洪救災工作,全力做好災區群眾的轉移安置;同樣經歷家園破碎痛苦的黨員干部,挑重擔、克難關、解難題,疏散安置、醫療救治、衛生防疫等工作有條不紊;堅強的群眾抹干眼淚,自強不息、眾志成城,用雙手在廢墟中重建家園;300多個災后重建項目緊急施工,不到兩年基本建成,災民全部住進新居。

黨旗飄揚 爭當重建主力軍

災后重建工作中,連平縣委、縣政府始終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洪災過后,連平縣主要領導多次到災區靠前指揮督導災后重建工作,要求明確時間表、任務圖,集中時間精力加快推進災后復耕復產重建步伐。

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是災后重建發展的組織保障。災后,連平縣組織各級黨組織、80多個縣直部門共計約1萬名黨員、干部和志愿者到27個受災重點村開展“救災復產、勇當先鋒”主題黨日活動。每天共有3000余黨員干部深入分包村(社區)和農戶開展“萬名黨員干部走千戶幫百村”義務活動,挨家挨戶上門走訪安撫受災群眾,協調發放賑災物資,及時將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送到災區。同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領群眾積極投入到清理淤泥、清運垃圾等救災復產工作中,形成干群一心救災復產的強大合力。

同時,連平縣還全面落實災后復產重建駐村幫扶工作機制,向27個受災重點村派駐全脫產災后復產重建工作組,各村成立現場作戰指揮部,由1名縣領導帶領3個縣直單位至少3名全脫產駐村干部駐村開展復產重建工作,充實受災村基層組織力量,暢通縣、鎮、村三級信息傳遞渠道,強化受災鎮、村主體責任落實。

今年以來,連平縣還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把災后重建工作作為最大的民生實事來辦,有力地推動了各項重建工作順利進行。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名干部就是一根標桿。災后復產重建中,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為受災群眾構筑起溫暖而又安全的生命堡壘。各級各部門發揚大團結、大協作精神,齊心協力,奮勇拼搏,電力、交通、供水、通信等都在最短時間得以恢復,災后重建各項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在抗洪救災和災后重建的進程中,廣大黨員用汗水、鮮血踐行著新時代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一次次用實際行動在群眾心中樹起不朽的豐碑。

眾志成城 做好民生“必答題”

6月4日,連平縣上坪鎮上坪中學書聲瑯瑯,體育場上,同學們正在進行體育鍛煉,整個校園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兩年前洪水襲擊的驚恐一幕,已然被他們埋葬在了記憶深處。

“重建無死角,民生不落項”。災后重建中,讓百姓安心、放心、舒心的重建理念貫穿始終。今天的連平縣,公共服務設施全面提升,建設標準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務能力更強。

兩年來,連平縣著力補齊民生短板——全縣175個道路橋梁修復重建項目已經全面完工,災區路網更優,群眾出行更暢通;全縣194戶全倒戶和3戶嚴損戶全部入住新房,過上了新生活;7個農田基礎設施修復重建項目全面完成,農業在最短時間內恢復了生產;6個受損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項目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結合災后重建推進精準脫貧,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08戶16643人如期脫貧,30個相對貧困村如期出列。

兩年來,連平縣的公共服務水平躍上新臺階——成功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全縣175個村(社區)全部配備村衛生室,全面升級縣、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硬件設施;村(社區)公共服務平臺進一步優化升級,黨員代辦制度進一步完善,群眾辦事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兩年來,連平縣的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提升——18個地質災害點治理工程已全面完工,104個水利設施修復重建項目已全部完工,對104座損毀水陂進行加固維修,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隱患得以消除,全面筑牢了防洪安全“鐵壁”;建立救災應急體系和信息平臺、救災物資儲備庫、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產業優化 綠色經濟再騰飛

如果說兩年前的特大洪災是連平人民心中永遠的痛,那么化危為機、優化結構、推動經濟版圖重塑,正是連平人民彌補傷痛的最好行動注腳。

過去兩年,面臨災后重建的繁重任務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影響,連平縣經受住了經濟下行等嚴峻考驗,在困難中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旅游多元化、城鄉一體化同步發展,實現了“十三五”完美收官,全面推動了“兩個連平”建設提效破局、開啟新局,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播撒新希望,實現大發展。走在連平大地上,可以看到一處處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一項項重點建設項目,氣勢磅礴地掀起了災后重新崛起的浪潮;一組組嶄新的數據見證著災后建設的新跨越,描繪著連平跨越發展的宏偉藍圖。

兩年來,連平縣以災后重建為契機,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速災區產業恢復和振興發展,統籌優化產業結構與布局,為災區當前和長遠發展夯實了產業基礎。如今,在連平縣內莞鎮、上坪鎮等當地受災嚴重的鎮,種植了三華李、鷹嘴蜜桃等,當地村民的腰包漸漸鼓起來。

兩年前,在特大洪澇災害面前,連平人民挺起不屈的脊梁,勇敢地同自然災害抗爭,展現出了“初心如磐、眾志成城、不懼艱險、砥礪奮進”的抗洪搶險救災精神;兩年后,經歷暴雨洗禮的連平人民已經走出生活的陰影,奔向美好的明天。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一定能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揚不屈不撓精神,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重建美好家園。

■文/本報記者 蘇勇軍 譚紹丁

特約記者 謝鑫 

■圖/本報記者 肖斌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