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高質量發展的和平篇章
■和平縣大壩鎮的萬畝百香果種植示范基地
■和平縣下車鎮的獼猴桃種植示范基地
■和平縣合水鎮的油茶種植示范基地
■和平縣彭寨鎮馬塘片的優質稻種植示范基地
核心提示
近年來,和平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在新征程中持續推進和平縣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和平縣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穩字當頭,積極應對、努力化解不利因素影響,堅定信心、真抓實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實現又穩又好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扎實成效。預計上半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8.3億元,同比增長0.5%;農業總產值12.8億元,同比增長10.7%;建筑業總產值9.9億元,同比增長8%。
推動一產接二連三 經濟運行穩中有進
和平縣立足特色資源、發展優勢產業,深入實施產業興縣行動,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建設“六個萬畝”農業種植基地,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和平縣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縣委、縣政府與17個鎮簽訂2022年糧食生產目標責任書,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確保糧食安全。深入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和墾造水田工作,流轉撂荒耕地1萬余畝,發展20畝以上的糧食種植大戶85戶,完成早造糧食播種面積15.6萬畝、同比增長0.18%,如期完成市下達的目標任務。和平絲苗米產業園成功申報2022年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獼猴桃、腐竹、絲苗米、油茶(跨縣集群)等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引領作用逐步凸顯;百香果、茶葉、黃豆等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大力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及檢測水平,新增市級“菜籃子基地”1個,組織申報省級綠色食品認證4個,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打造“六個十億級”產業集群,夯實工業發展基礎。和平縣大力推動腐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累計投入資金2.03億元,預計下月建成投產,可帶動2000人以上參與腐竹產業發展,年產腐竹2萬噸以上,綜合產值達10億元以上。當前,該縣正積極籌備在今年下半年舉辦首屆腐竹產業文化節,大力宣傳推廣和平腐竹品牌工作。圍繞市培育百億級水產業、先進材料產業集群,發展壯大食品飲料和新材料產業,力促聰明人集團、明泉健康科技等企業擴大生產,推動新九州、黎水食品、長豐環保、盛廣拓等項目加快建成投產。想方設法推動和平藥廠整體搬遷,今年年底前新廠區可投入試產,預計新增年產值2億元;推動君樂藥業等傳統企業擴能增效,醫藥產業實現新發展。充分發揮電鍍車間的作用,結合鐘表產業發展基礎和前景,謀劃建設可穿戴飾品產業園,建成后預計年產值超3億元,年創稅收1000萬元。
培育“六大服務業”,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和平縣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用好陽明文化和“溫泉之都”資源,推進旅游與康養、生態與文化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發展商貿流通業,推動骨干商圈及商業街改造升級,促進傳統商貿業向現代商貿業轉變。培育發展倉儲物流業,用好贛深高鐵、京九鐵路、粵贛高速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優勢,加快推進廣東供銷天業(和平)冷鏈物流產業園項目規劃建設,打造粵贛現代物流重要集散地。著力發展農機服務業,培育壯大樂源生態農業等一批農機服務企業,打造具有和平特色的農機服務業。目前,全縣早稻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2.6萬畝,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63.43%,今年年底可達70%以上。依托和平縣國家級電子商務中心公共服務平臺,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積極創新農產品電子商務、冷鏈配送、直播帶貨等經營方式,銷售網絡進一步拓寬。
今年以來,和平縣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有新洽談項目13個,意向投資總額105.1億元;簽約項目6個,合同投資總額49.3億元;新動工項目4個,合同投資總額11.6億元;新投產項目5個,合同投資總額9.6億元;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家(長豐環保、金龍礦業、利暉針織)。下半年,在和平藥廠、和盛食品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擴產投產的帶動下,預計該縣經濟將逐步走出低谷,經濟運行可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踐行人民至上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國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成效顯著,入選“中國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縣婦幼保健院新院、縣疾控中心公共衛生實驗大樓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醫療衛生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近年來,和平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民生情懷,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筑牢民生保障的溫暖底線。
和平人到廣州省級醫院、贛州區域醫療中心、河源市區醫院就醫,需要花費至少1個小時的車程,增加了百姓的醫療成本和救治風險。為了讓和平百姓能在家門口好看病、看好病,實現“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鎮”的目標,自2017年以來,和平縣緊緊抓住省、國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的重大機遇,先試先行。經過3年多的探索實踐,和平縣醫共體總醫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為主導的外部治理機制、分工協作的內部運行機制以及利益分配機制,以縣人民醫院為核心,橫向以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縱向以17間鄉鎮衛生院為成員,以251間村衛生站為基礎組建成一個醫共體。
心懷“國之大者”,著眼“為民小事”。和平縣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落到實處,托起“一老一小”穩穩的幸福: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扎實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就業再就業工作有序推進;著力健全學校綜合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校長職級制、教師“縣管校聘”改革逐步鋪開;新改擴建一批中小學校及幼兒園,學位得到有效保障;建立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護理制度,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全面加強黨的建設 發揮戰斗堡壘作用
和平縣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認真履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激發全縣黨員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和干勁,凝聚起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
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鮮紅的黨旗;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共產黨員的身影。面對今年以來發生的風險挑戰,和平縣的黨員干部與廣大群眾一道并肩戰斗。
特別是今年面對歷史之最的“龍舟水”(5月21日至6月22日,和平縣錄得總降雨量為822.8毫米,較常年偏多182.7%,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1位),和平縣17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受災人口約5.15萬人,可統計的直接經濟損失約7.67億元,災情之多、范圍之廣、損失之大,均為歷史罕見。
和平縣嚴格執行“縣領導聯系鎮、鎮領導聯系村、村干部聯系組、黨員聯系戶”的四級網格機制,夯實基層防汛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31名縣領導同志全部進駐所掛鉤鄉鎮、靠前指揮,強化協同作戰,細化工作措施,保障各項防御工作落實到位。同時,和平縣鄉鎮領導干部進駐村居,發動8000多名黨員干部奮戰在防汛救災一線,積極開展“敲門行動”,做好危房隱患排查、人員轉移安置、生活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同時,通過組建“黨員突擊隊”、設立“黨員先鋒崗”、開展“黨員聯系戶”等方式,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強大工作優勢,將網格化管理與防汛工作有機融合,以網格化管理推動防汛責任落實,織牢織密河道、水庫、堤壩“安全網”。
藍圖繪就,重任在肩。和平縣將匯聚起56萬和平兒女的澎湃力量,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組稿:本報記者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
■攝影: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