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綠色發展的和平路子
■和平福和文體廣場,年輕人在踢球。
■位于和平縣大壩鎮的腐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內企業生產車間
■和平縣黃石坳省級自然保護區
核心提示
市第八次黨代會和市委八屆二次全會賦予了和平堅持穩字當頭,實現又穩又好發展和推動“產城融合”“城園互動”的新使命、新任務。
面對新挑戰、新使命,今年以來,和平縣委召開8次常委會會議、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和全縣干部大會,開展12次專題調研,深入學習領會省、市有關會議精神實質,準確把握其深刻內涵,結合縣第十四次黨代會和縣委十四屆二次全會確定的發展目標,自覺對標對表新部署、新任務、新要求,及時校準發展偏差,尤其是圍繞省委深化“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加快培育“五大產業”、大力實施“七大行動”工作重點,優化提出了建設獼猴桃、百香果、優質稻、茶葉、油茶、黃豆等“六個萬畝”農業種植基地,打造鋼鐵、腐竹、食品飲料、新材料、新醫藥、可穿戴飾品等“六個十億級”產業集群,培育文化旅游、商貿流通、倉儲物流、農機服務、電子商務、數字經濟等“六大服務業”,推動一產接二連三,打造“產城融合”“城園互動”和平樣板,努力探索走出一條適合和平的綠色發展道路。
生態環境新優化
貫穿整個和平縣城的“和平河”,之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遭遇污染等問題。如今的和平河水面波光粼粼,鳥兒回歸、魚兒重現、生物多樣、水清岸綠。從和平縣環境監測站2022年1月7日監測結果看,和平河水質達Ⅲ類水管理目標要求。
2021年11月,和平縣委書記鄧卓文在巡河時,發現和平河縣城段河道堵塞嚴重、橡膠壩毀壞等問題,要求相關職能部門立即整改。縣水務局為此組織開展了為期35天的河道清淤和橡膠壩修復工作,共清理河長3.8公里,修復橡膠壩2座。通過對河道清淤及橡膠壩修復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河道水域環境,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和凈化水平,極大程度提升了縣城一河兩岸的面貌,也提高了人民群眾幸福感。
近年來,和平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推進治氣、治水、治土、治廢行動,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100%。
深入推進河長制,加強水資源管理保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達標率和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均排在全市前列。
全面落實林長制,穩步實施桉樹林退出改造工程和林業生態工程,持續開展新一輪綠化和平大行動,去年完成森林碳匯林撫育6.6萬畝、森林撫育9.4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5.5%,生態美麗宜居城市名片更加亮麗。
積極鞏固第一輪和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成果,有力整改指出的問題和交辦的案件,全部辦結2021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的信訪舉報案件,成為全市首個辦結率100%的縣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推進縣城供水管網黃峰斗發電站應急輸水管工程,推進燈光球場升級改造工程,解決縣城供水難、停車難問題。
鄉村振興新突破
初夏時節,適合到水背村走一走。小河里漲滿了水,水清岸綠、魚翔淺底。干凈的村道穿過整個村莊,沿途的農家小樓錯落有致,房前屋后草木茂盛、綠意盎然。大壩鎮水背村是和平縣近年來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
據悉,和平縣主要通過“五大行動”擦亮底色,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村莊清潔“春季戰役”專項行動,保持村莊干凈整潔。大力推進棄用危舊泥磚房清拆掃尾攻堅行動,已累計拆除危破舊泥磚房3萬余棟358萬平方米,今年需完成應拆泥磚房40萬平方米。有序開展“五清”專項行動,全縣141條河流得到有效治理。有效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動,全縣216個行政村、1516個自然村建立并完善垃圾收運處理體系,今年投入1000萬元提升改造鎮級垃圾中轉站和村級垃圾收集點。穩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已完成戶廁摸排81729戶、公廁摸排283座。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振興。和平縣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打造美好生活圖景。和平縣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實現一縣四園:獼猴桃省級現代產業園建成使用,實現總增收3644.25萬元;腐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快建設,完成投資1.9億元;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已成功入選,計劃總投資2.29億元;省級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正在建設深加工生產線。同時,大力推動獼猴桃、百香果、油茶、茶葉、花卉、黃豆、生豬及肉雞養殖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初步形成以下車、青州兩鎮為核心的萬畝獼猴桃種植示范基地,以貝墩、合水兩鎮為核心的萬畝黃豆種植示范基地,以合水鎮為核心的萬畝油茶種植示范基地,以彭寨鎮馬塘片為核心的萬畝優質稻種植示范基地,以青州、熱水兩鎮為核心的萬畝茶葉種植示范基地,以大壩鎮為核心的萬畝百香果種植示范基地(“六個萬畝”農業產業基地)為支撐的特色農業產業基地發展格局。
此外,和平縣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多措并舉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確保今年年底前216個行政村100%實現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
和平縣通過四大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穩定現行幫扶政策機制。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為580戶脫貧戶發放扶貧小額信貸資金2780.29萬元,共貼息217.85萬元。創新就業幫扶機制,每年與深圳福田聯合舉辦招聘會,3479名脫貧人員實現穩定就業。
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2022年,全縣原建檔立卡脫貧戶共4821戶12329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943元;防止返貧監測對象43戶171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864元。在堅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的基礎上,今年力爭重點關注脫貧戶實現10%的增收。
健全扶貧資產管理機制。全縣形成扶貧資產的項目共有1179個,投入資金3.45億元,共完成1179項扶貧資產登記確權,并對收益分紅類的扶貧項目定期開展風險評估。
實施駐鎮幫鎮扶村機制。全縣164名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員、41名駐村第一書記積極對脫貧人口開展返貧幫扶監測工作,走村串戶走訪和座談,圍繞年度重點工作任務,認真做好鎮、村發展謀劃。
產城融合新樣板
和平縣堅持規劃先行,聘請第三方編制《和平縣打造“產城融合”“城園互動”樣板三年行動計劃》,高質量高標準完成高鐵新區核心區、福和產業轉移園三期等多個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空間布局得到優化。
去年,在新一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周期里,和平縣迎來“開門紅”,取得了全省第三的歷史最好成績。今年以來,和平縣深入推進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創建工作,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突出補短板、強弱項,大力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十大專項整治提升行動”,城市“六亂”得到明顯改善,市容環境干凈、整潔、有序。
根據2021年和平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成績反饋情況,和平縣委、縣政府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實地測評失分嚴重項目,確定了10個方面的整治重點,包括交通秩序整治,“三線”整治,“門前三包”及“牛皮癬”整治,城鄉結合部、背街小巷整治,農貿市場整治,戶外廣告整治,建筑工地整治,城市河道環境整治,老舊小區整治,校園及周邊環境整治等,動員引導全縣上下圍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的突出問題,立即行動起來,利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集中打一場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為該縣成功創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街巷四通八達,被稱為城市的“毛細血管”,因為年代久遠、缺乏規劃等一系列原因,存在著衛生環境較差、交通擁堵、停車混亂、路面破損、違章搭建等問題。同時,這里也是居民區、商業店鋪等較為集中的區域。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不僅關系著一座城市的顏值,也直接影響著宜居度和人們的幸福感。今年以來,和平縣改造升級一批背街小巷、城市公廁,新建成3個農貿市場,中心市場升級改造也即將完成,西門橋重建通車,和平河完成清淤蓄水,城市美化綠化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回首過去,美麗和平展新顏。展望未來,和平大地正以青綠執筆描繪美麗新畫卷。
■組稿:本報記者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
■攝影: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