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高新區

全力以赴拼經濟 創先爭優促發展

河源國家高新區交出2022年成績單

2023-01-31 09:57:51 來源:河源日報

5a5f1d1e0a34253d194efdfd7149d8fd_0131004_001_01_s.jpg

制圖/小小

核心提示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過去的2022年,河源國家高新區秉持擔當實干、創先爭優的勁頭,干成了一批大事,破解了一批難事,辦好了一批實事。

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2年,河源國家高新區堅持以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線,認真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全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入實施產業集群打造攻堅年、產業空間拓展突破年、管理服務質量提升年“三個年”活動,堅定落實上級下達的各項目標任務要求,全力推動落實高新區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及四個“十大”項目,取得了眾多難能可貴的成績。

2022年,河源國家高新區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140.1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74.7億元,占全市總量超1/3,對全市經濟增長支撐作用越加明顯。全年引進超億元項目35個,其中超10億元項目4個。新動工項目31個,新投產項目26個。高新技術企業總量116家,占全市1/3;21家企業獲評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占全市的44.6%。數據背后體現的是發展實效。去年,河源國家高新區被評為省級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園、省級節水標桿園區、科技部火炬中心火炬統計工作先進單位。在參加國家高新區排名的6年里,河源國家高新區實現了年年進位,總進位42名,進位名次位居全省第一,首次躋身全國國家高新區百強。

深入實施產業集群打造攻堅年行動

產業能級質量效益穩步提升

實現高質量發展,核心是產業。2022年,河源國家高新區堅守產業初心,抓住產業之魂,深入實施產業集群打造攻堅年行動,三大主導產業能級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為實現千億級國家高新區配足更強動力。

電子信息產業不僅是高新區的主導產業之一,也是河源致力打造的千億級產業集群。2022年,河源國家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分別實現產值和增加值368.5億元、91.9億元,同比增長5.8%、9.0%,不僅推動龍頭企業增資擴產、新進項目建設提速,而且抓住產業機遇拓展新能源電子信息新賽道,實現質和效的穩健提升。高新區緊扣三個有力抓手壯大電子信息產業。一是推動龍頭企業增資擴產,中興通訊、廣東美晨、卓翼科技等智能通訊終端龍頭企業加大設備投資力度及擴大產能,西可增加大疆無人機業務,中光電增加芯片儲存量,企業積極抓住機遇呈現發展活力。二是推動補鏈強鏈項目提速提質,新引進了皓吉達精密電子、玖鑫材料、合壹新能等電子信息產業補鏈強鏈項目,推動艾佛光通、華德高科等上游模組優質零配件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大大提升產業鏈關鍵核心競爭力。三是拓展新能源電子信息相關產業賽道,引進3家A股上市公司,以其為龍頭構建新能源電子產業格局,吸引布局一批關聯企業,帶動園區電子信息產業從消費電子領域延伸至新能源電子信息產業領域。

好生態、好水源、好產品、好效益,這是河源食品飲料和水經濟發展的注解。作為打造這一百億級產業集群的主陣地、主力軍,2022年,河源國家高新區抓住機遇、全力以赴、全面推動,取得了產業新突破。去年,高新區力促農夫山泉、今麥郎、飯飯得等項目達產滿產、增資擴產。今麥郎投產擴能站穩華南市場,去年產值翻番達4億元,今年增產線、增人員努力實現年產值5億元。高新區加快水經濟產業園建設,成功收回批而未供用地1400畝,加快投資超30億元的農夫山泉三期建設;新引進德盛食品、龐度包裝等企業。全年食品飲料和水經濟產業產值和增加值分別為44.3億元、18.4億元,同比增長12.4%、15.0%。

機械與模具產業是河源定下要實現的百億級產業集群,也是河源國家高新區著力壯大的主導產業之一。2022年,河源國家高新區支持龍記集團、華益盛等模具頭部企業發展,推動其投入超億元用于增資擴產和技術升級,推動部分訂單下滑的模具企業穩住生產并企穩回升,引導模具企業拓展涉新能源車業務的模具后加工零配件等業務,進一步推動智能裝備產業和園區現有模具精密制造產業相互配套,形成機電結合、機電一體。全年機械與模具產業產值和增加值分別為36.7億元、9.9億元。

抓經濟發展必須抓招商引資,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大招商、招好商。河源國家高新區全體上下擰成一股繩、鼓足勁,全面提升招商引資工作效率、質量和水平,成立全市首個招商公司并組建3個小分隊,深入實施產業精準招商,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機制,以必勝的決心干出一番成績來。去年,高新區全年新落戶億元以上工業項目35個,其中超10億元項目4個,合同總投資額超113億元,全面投產后年總產值可達238億元以上;全年引進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領域的科技孵化項目20個,推動部分優質項目到加速器中試廠房實現產業化。一方面,落戶項目經濟效益顯著提升,項目的投資強度、產出強度、稅收強度均明顯高于相關指標門檻。另一方面,項目質量大大提升,已落戶的項目不乏主板上市企業及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如禾望電氣是國內風能發電逆變器領域的龍頭企業,京泉華電子是國內磁性元器件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此外,產業項目的強鏈補鏈效應更明顯,已落戶投產的興承豪科技、富博機電項目是園區龍頭企業中興通訊的核心供應商,龐度包裝是今麥郎的核心供應商;合壹新能、宜加新能源、強芯新能源等項目突出了鋁電池新能源板塊產業鏈招商的落地見效。

河源國家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突破,高新技術企業在園區經濟發展中凸顯主導作用。2022年,高新區高質量完成科技創新主體培育工作,超額完成市下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任務,高企認定通過41家,存量增至116家,增長19.6%;15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成功入庫,增長10.3%。同時,河源國家高新區大力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計劃,推動21家企業獲評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5家企業通過創新型中小企業認定,推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進一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人才高地打造逐顯成效,全年引進“雁歸源”人才476人、候鳥型人才151人,引進或柔性引進博士、碩士研究生等高學歷人才101人,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才35人,高技能人才44人。

深入實施產業空間拓展突破年行動

發展空間拓展全方位展開

2022年,河源國家高新區深入實施產業空間拓展突破年行動,推進跨江融合發展工作,不斷挖潛和盤活土地資源,開發新量、拓展增量、挖潛存量、提升質量,多點發力,為項目落地和產業發展提供空間保障。

一是跨江融合發展全面推進。去年,河源國家高新區成立跨江融合發展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實行集中力量、掛圖作戰、每周調度,推動跨江融合發展取得實質性、突破性成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目前,已完成跨江融合發展區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產業規劃等工作;確定跨江發展空間融合發展區的首期開發面積為1.31平方公里,征地拆遷、勘察施工和施工圖設計等各項工作緊鑼密鼓開展。產業融合發展區引進落戶首個項目。

二是產業園區用地整治成效突出。河源國家高新區高質量開展產業園區用地整治提升行動,第一年度完成整治提升用地2679畝,完成率約134%,排名全市第二,提升園區用地綜合利用水平。

三是強化盤活閑置土地和廠房。高新區通過招商盤活引進禾望電氣、快裕達新材料等項目5個,盤活閑置土地面積和廠房1072畝,進一步提升園區集約節約用地水平。

四是重點產業平臺建設取得突破。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產業園項目一期已動工,建成高標準統建廠房后,將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電子信息產業項目。村集體生產生活用地合作共建產業廠房工作已選取羅塘村7萬平方米留用地作為試點開發,把留用地轉為產業空間用地。

深入實施管理服務質量提升年行動

產業高質量發展環境提升

打造高質量營商環境,奮進高質量發展征程。2022年,河源國家高新區深入實施管理服務質量提升年行動,出政策、建機制、優服務,既提升軟實力,也打造硬環境,提供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環境的內生動力。

一是政務服務水平持續提升。縱深推進政務服務改革,全面壓縮審批時間,精簡政務服務審批流程,實行工作日“中午不停歇”服務。持續深化開辦企業“一網通辦”“一窗通辦”“跨域通辦”,實現發改立項等事項1個工作日內完成。實施為新建工業企業購買6項免費服務的優惠政策,為企業節省建設成本736萬元。

二是健全在產企業服務工作機制。制定專門工作方案,成立企業服務辦公室,收集72家在產企業共133個訴求事項,辦結事項126個,涉及員工子女上學、城市管理、企業招用工、融資等方面,解決在產企業反映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進一步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開發建設“企業訴求”小程序,推動涉企服務信息化、智慧化,企業訴求快速響應機制入選2022年度市深改優秀案例。

三是完善網格化服務機制和企業服務督辦機制。堅持黨建引領,制定黨建+網格化工作方案,將全區劃分為14個網格,每個網格建立“五個一”(即一個掛鉤領導、一個負責人、一個專班、一個聯絡員、一支隊伍)組織架構,統籌開展好疫情防控、安全生產、企業服務等工作,形成了黨員干部職工扎根基層、服務企業的良好氛圍,有效提升干部熟悉產業發展、服務企業、推動發展的能力。實施“三二一”高效閉環管理制度(即新落戶未動工工業項目表、在建項目情況表、在產企業訴求分解匯總表三張項目管理臺賬表;落戶動工專班、在建竣工專班兩個服務專班;每周一召開會商督辦會),建立工業企業服務首問負責制和首席解答專員機制,對涉企事項全過程閉環管理。在每周一召開的會商督辦會上,黨工委、管委會會商督辦落戶企業、在建企業、在產企業遇到的各類問題,強化對項目企業落戶、動工、竣工、投產的服務和管理。

四是完善“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高新區黨政主要領導召開“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座談會,集中解決在產企業員工“上學難”“看病難”“出行難”問題,已解決企業訴求35宗,逐步解決20宗。

五是助企紓困行動有力開展。加大惠企政策宣貫力度,組織83家企業累計申報政策扶持資金2.71億元,充分發揮政策紅利的激勵作用。結合企業招用工需求,充分利用“線上+線下”途徑發布招聘信息,全年協助企業招聘員工超2萬人。組織召開政銀企座談會7次,協助14家企業融資12.25億元。

六是宜業宜居環境深入打造。系統實施幸福園區工程,建成由濱水、江灘、白鷺島公園組成的十里東江彩帶,推動鄰里中心商業化運營,建成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站點3個,體育館、圖書館等公益類設施場館即將啟動招商運營。繼續提升教育醫療服務水平,深河門診部開設夜診服務并引入博士專家坐診。探索智慧園區建設,建立智慧管理與應急指揮工作體系,實現園區攝像頭全覆蓋,園區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

七是園區大局保持平安穩定。疫情防控方面,高新區毫不松懈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的各項防控措施,3年間未發生規模性疫情,在去年底準備“愛心抗疫包”2萬份發放至企業,統籌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實現疫情平穩過渡。安全生產方面,高新區嚴格落實國家、省、市部署要求,推行網格化日常排查和第三方公司專業排查,集中開展分租式廠房、老舊廠房、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自建房安全、燃氣和餐飲行業專項治理行動。

八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高新區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基礎有效夯實,一是持續強化理論學習,全面落實“第一議題”“三會一課”等制度,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組織開展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34次,推動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和指導實踐。二是持續強化隊伍建設,堅持以績為準導向提拔任用干部,大力實施“頭雁工程”和“先鋒黨員成長計劃”,組建黨建指導員隊伍。三是持續強化陣地作用,全面推進黨支部規范化建設,建立非公企業黨組織68個,黨的組織與工作覆蓋率達100%。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和濱水公園黨群驛站,累計服務群眾3萬余人次。四是持續強化黨風廉政建設和機關作風建設,深化廉政風險防范和管控機制建設,全面深入排查廉政風險點68個,優化完善14項管理制度以及3項議事規則,強化反腐倡廉宣傳教育,不斷提升黨員干部職工的紀律意識和規矩意識。

■組稿:本報記者 鄧燕琴 特約記者 聶燕民 張立 李曉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