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全區之力造城建高地提效強產業 奮力打造城市高質量發展區域平臺
中共河源江東新區委員會 河源江東新區管理委員會
江東新區是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是河源實施都市經濟帶動戰略的主戰場、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組成部分和核心功能平臺。近年來,江東新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搶抓“雙區”建設、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等重大機遇,圍繞“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河源實施都市經濟帶動戰略主戰場”的戰略定位,以“三點三帶四組團”為戰略布局,加快打造城市高質量發展區域平臺,開發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產業發展提速增效、民生福祉不斷改善,一座產城融合的高質量發展新城正加速崛起。
回望過去,成績振奮人心
江東新區是河源城市擴容提質主戰場和主要代表,自成立以來,市委、市政府就對新區高看一眼、厚愛三分,把江東新區作為城市建設“頭號工程”傾力打造。新區黨委、管委會始終堅決貫徹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全力以赴謀發展、爭分奪秒搞建設,只爭朝夕干事業,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使命感狠抓各項工作落實。
“十三五”期間,江東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4%、高出全市3.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0%,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62.5%。2020年,新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穩中向好,GDP增長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2%,高出全市46.9個百分點。23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新區有15項排名前三名。
堅持規劃優先。江東新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就是堅持一張圖描繪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堅持“三點三帶四組團”功能布局,科學構建城市規劃體系。一是聚焦城市功能,以城東片區為核心,高標準建設城市起步區組團;二是聚焦樞紐門戶,以臨江高鐵新城片區為重心,高標準建設高鐵新城組團;三是聚焦產業高新集聚,加快高精尖產業抱團發展,高標準建設產業起步區組團;四是聚焦特色產業發展,高標準建設特色產業組團。
堅持產城融合。江東新區一體化推動業態高質量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密度投入城市開發建設。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新區投入35億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建成區從2平方公里拓展到8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67.7%。新區入選第三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綜合承載力大幅提升。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新區“十三五”時期累計落戶項目37個,投資額達605億元。大數據、高端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醫藥健康、新材料等主導產業加速集聚。
著力打造綜合立體交通。“十三五”時期,新區投入19.04億元,完成一批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河源通用機場、東江航道古竹港區碼頭項目前期工作積極推進;全力配合推進贛深高鐵,積極對接廣河客專、深河高鐵、惠河城軌規劃實施;贛深高鐵河源東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等高鐵新城基礎設施和市政配套設施建設全力推進,高鐵新城綜合體等產業項目加快建設。
不斷健全公共服務設施。“十三五”時期,新區投入9.02億元,建成河源高級中學、東岸學校、碧桂園學校、園區小學等學校,增加義務教育學位6600個、高中學位3000個;建成公立幼兒園7間、增加學位1995個,開辦普惠性幼兒園14間、增加學位4800個。深河人民醫院主體完工并進行門診試運營,衛生站“一村一站”實現全覆蓋,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績效考核連續5年排名全市第一。
連通生態水系,新區推進中小河流治理,治理河道51.83公里,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加快小型公共綠地、大型公園、濱河景觀建設,建設了一批規模適度、功能適用、景觀宜人的街頭游園,改造提升梧桐山公園、越王山景區,濱江生態景觀長廊建成開放。
展望未來,目標催人奮進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江東新區奮力打造“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平臺”、深入推進“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建設的關鍵階段,新區將認真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始終牢記市委、市政府囑托,勇于擔當,砥礪前行,推動新區高質量發展。
概括起來,江東新區將著力造城建高地,提效強產業。有了目標,就要有方案、有對策、有落實。新區將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以贛深高鐵開通為契機,圍繞“三點三帶四組團”戰略布局,聚焦打造“三個新城”,做好“四篇文章”,謀劃好古竹副中心建設。
打造“三個新城”,具體來講,就是高標準建設江東濱江新城,新區將規劃10平方公里,打造三江六岸交匯的城市客廳,實現“擁江發展”。推動一批城市基礎和功能性配套設施項目建設,打造河源城市綜合服務中心和展現新區顏值、氣質的重要城市窗口。
高標準建設高鐵新城,規劃面積26平方公里,積極發展樞紐經濟,放大高鐵效應,吸引要素聚集,促進金融、商務、旅游、康養、居住等業態快速發展,將建設成為交通樞紐、中央商務區、未來行政服務中心,“十四五”時期計劃每年開發1.2平方公里,打造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平臺。
高標準建設科技產業新城(深河科技園),規劃面積22.5平方公里,突出產城融合、以產為主,計劃用15到20年的時間,打造1000億元產值的產城融合科技新城。
以“三個新城”“四篇文章”支撐起河源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地,推動“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建設。可以預見的是,通過不懈努力,江東新區的未來,將代表河源未來城市發展的溫度和高度、厚度和速度。
其次,立足做好“四篇文章”,撬動高質量發展。統籌做好城市、江岸、功能、產業“四篇文章”,推動新區的“規劃圖”變成“施工圖”、“時間表”變成“進度表”,加快建設都市核心區。
圍繞“高規劃、大建設、精管理”,做好城市文章。堅持規劃引領,高標準編制實施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空間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加快城市開發建設,圍繞“三點三帶四組團”戰略發展布局,高標準推進片區開發;全面建設智慧江東,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圍繞“暢交通、美生態、搭平臺”,做好江岸文章。以“三江六岸”為紐帶,發揮新區江岸線長、濱江資源優的優勢,推進城市起步區濱江功能帶規劃建設和產業園區濱江配套用地(首期)控規落地實施,推動沿江地塊建設東塔等4棟超百米高層建筑,打造沿江天際線,展示江東魅力風景線。推動中駿世界城商業綜合體年內對外營業,加快文博新城、科創城、生態環保城市會客廳等項目建設,培育“碧道+”產業群落,大力發展總部經濟、金融服務、科教培訓、文化創意等高端現代服務業,打造水陸聯動的濱江都市經濟帶。
圍繞“補短板、提品質、強輻射”,做好功能文章。建設綜合交通體系,加快S230(江竹大道)、S514、東環路改造等項目建設,推動東江東路貫通至柏埔河,新河紫路、江東十一路、建設大道東段、職院南路東段、師范西路、古竹旅游大道等道路建成通車,加快與中心城區其它組團的快速連通。推動3座人行天橋、城東水質凈化廠等城市基礎和市青少年宮、東江東岸碧道工程(紫金橋至勝利大橋段)等城市功能類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全域核心區域5G網絡全覆蓋。推進智慧江東建設,加快智慧城市綜合指揮中心建設與運營。著力補齊教育和醫療短板,加快文化和商貿科創發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圍繞“擴園區、精招商、促集聚”,做好產業文章。堅持“項目為王、產業至上”理念,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項目建設,推動產業集聚。構建現代招商體系,建立招商顧問、咨詢評估、聯審聯動等機制,緊密對接深圳都市圈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金融業等主導產業的上下游、“左鄰右里”,著力引進一批“雙區”產業轉移項目。瞄準上市公司,積極借助央企和省屬國企平臺力量,吸引更多“雙區”優質企業到新區設立區域總部、研發副中心和生產基地,爭取引進一批龍頭企業特別是“鏈主”企業,引進培育一批“瞪羚”“獨角獸”企業。深入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六大工程”,充分發揮“雙區”驅動效應,依托深河科技園、阿里巴巴廣東云計算數據中心、中國聯通云數據中心等項目,引進和落戶一批高質量高效益產業項目。依托凱中精密制造、碩貝德電子、鉑科新材料等項目,大力引進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業,加快形成汽車零部件產業化、規模化發展趨勢。與此同時,加大征地拆遷力度,大力收儲土地,抓好省、市重點項目建設,推動在建項目加快建設,促進系列經貿活動項目落地建設,拓展有效投資空間;完善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推動產業園提質增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大數據、高端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醫藥健康、新材料等主導產業,推動產業鏈建鏈、補鏈、強鏈,促進產業集聚。
此外,扎實推進“五個舉措”,保障高質量發展。堅持黨建引領,突出要素保障,為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推動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建設邁上新臺階。總的來說,就是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深入推進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統籌加強要素保障,持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努力打造優質營商環境。
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江東新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加快打造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平臺,奮力推動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建設,為推動“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作出新區貢獻,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特刊策劃、統籌:趙鋒
□組稿:本報記者 張平 特約記者 俞俊翔 通訊員 陳敏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