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國家高新區
經濟形勢持續向好 高質量發展開新篇
■河源高新區堅定信心向前沖,看準了就加快干,經濟穩定恢復,向好趨勢持續鞏固。
■以中興通訊、西可通信等為龍頭的電子信息企業,引領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圖為西可通信生產車間。
■位于河源高新區的河源巨恒光電是一家專業從事手機攝像頭保護玻璃研發、生產、銷售的高科技企業,也是三星、華為等多個手機品牌指定的代工廠。
■高新區將于今年底前完成會議展覽中心、體育綜合體、圖書綜合體主體工程封頂及東洲壩島水利景觀工程建設,力爭今年中央活力區初現雛形。圖為中央活力區設計效果圖。
■農夫山泉廣東萬綠湖有限公司是河源高新區食品飲料產業的龍頭企業,第二生產基地的投入使用,將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為激發更大的經濟活力作出新貢獻。
■深河金地創谷是河源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基地,為園區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
今年以來,河源高新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認真貫徹市委七屆九次、十次全會精神,以及去年4月、今年5月市委常委會高新區專題會議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要求,充分激發高新區作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主平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主陣地的作用,致力打造全市承接“雙區”產業延伸的牽引區和引領河源發展的產業新城、科技新城,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高新區“二次創業”全面提效破局、努力構筑新局有了積極開局。
河源高新區堅定信心往前沖,看準了就加快干,站在“兩個河源”建設及“示范區”“排頭兵”的最前列,在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上當好全市的“領頭羊”。今年,河源高新區強化大考意識,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加速企業產能恢復,把“兩難”變為“兩全”,把疫情對經濟的沖擊降到最小。
今年1月至8月,高新區經濟穩定恢復,向好趨勢持續鞏固,主要經濟指標降幅收窄、企穩回升,固定資產投資、出口貿易、稅收等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增長,為全市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截至8月底,高新區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304.9億元,總量占全市的39%,增速高于全市3.3個百分點;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65.1億元,同比增長0.9%,總量占全市的39.2%,增速高于全市6.3個百分點;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9.3億元,同比增長29.6%,增速高于全市29.5個百分點;完成稅收8.5億元,同比增長15.4%,增速高于全市22.8個百分點。
面對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沖擊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河源高新區經濟發展仍然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年初,河源高新區確定了年度107項重點工作任務及“四個十大”重點任務(即“十大產業項目”“十大城市建設工程”“十項科技創新行動”“十大民生實事”),明確了目標任務、工作要求、每季度完成時間節點,并落實責任領導和責任人,各項工作按照既定時間節點全力推進。
下一步,河源高新區將在繼續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努力形成到處“聽得見炮聲、看得見硝煙”的干事創業局面,推動“二次創業”全面提效破局、努力構筑新局,全力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產業篇
三大主導產業迸發強大發展活力
河源高新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電子信息、精密制造、食品飲料三大產業集群,產業規模和科技含量居全市前列。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進一步提速。河源高新區經過16年的快速發展,已落戶以手機為主的電子信息企業及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約80家,主要分為手機整機、手機核心部件、手機配套產品、通訊設備等,其中以生產手機整機為主的重點代表企業有西可通信、美晨通訊、沃特沃德、溢旭電子等;以生產手機顯示屏、手機玻璃等核心部件為主的重點代表企業有中光電通訊、巨恒光電、雄華光學、力友顯示等;以生產手機主板、攝像頭馬達、攝像頭線圈、手機電池等核心部件為主的重點代表企業有沃圖電子、友華微機電、皓吉達通訊、礪劍特電等;以生產手機耳機、喇叭、充電器等手機配套產品為主的重點代表企業有豐達音響、可立新電子等;以生產服務器、交換機等通訊設備產品為主的重點代表企業有中興通訊、普天通訊等。手機產業鏈不斷完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相繼入駐,培育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截至2019年底,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總產值396.9億元,占園區產值的75.3%。
河源高新區擁有全省唯一的“省級手機生產基地”“廣東省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提供產業配套硬件支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天津大學精密儀器院士工作站等一批科技創新平臺的落戶,為電子信息產業向高端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技術保障;高新區移動智能終端產業聯盟的成立,增強了電子信息產業上、中、下游的聯系,促進不同企業的合作和產業融合發展。
高新區加強對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規劃,依托中興通訊等龍頭骨干企業,積極承接“雙區”產業外溢和5G技術應用,完善電子信息產業鏈。園區也被國家電子信息產業聯合會授予“中國電子信息行業首批重點推介產業園區”稱號。
高端裝備精密制造業不斷發展壯大。深河國際模具城首批20家高端模具企業2018年抱團落地,目前90%已竣工投產。高新區正推進已竣工模具企業加速投產、全面上規,加快華益盛、金三維等模具企業建設,繼續引進一批技術含量高、競爭能力強、產出效益大的模具企業,正推動產業向汽車零配件和醫療器械鏈條延伸,力爭3-5年內形成超500億元精密制造產業規模,未來建立產業生態完備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食品飲料產業進一步做優做強。高新區形成了以農夫山泉、今麥郎為龍頭的食品飲料產業,發展潛力較大。農夫山泉廣東萬綠湖有限公司是河源高新區食品飲料產業的龍頭企業,也是把河源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標桿企業。農夫山泉廣東第二生產基地的投入使用,將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為激發更大的經濟活力作出新貢獻。為了做優食品飲料產業,河源高新區全力推動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利用豐富水資源、集中供氣等優勢發展條件,繼續引進一批品牌優、效益好、規模大的食品飲料企業,推動農夫山泉廣東第二生產基地、今麥郎、飯飯得、百家鮮等食品飲料項目加快建設、竣工投產。
河源高新區要堅決扛起引領全市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任,積極承接大灣區特別是深圳產業延伸、企業轉移,大力集聚高端創新資源,重點圍繞電子信息、精密制造、醫療配套、汽車零配件等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建鏈補鏈穩鏈強鏈,推動產業集聚發展。要大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實施一批引領型重大項目和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優先布局相關重大產業項目,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工業互聯網與智慧城市融合,完成大數據產業規劃,加快深河A區大數據智能產業園建設,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
環境篇
產城融合文章描繪美好生活愿景
看準了就加快干,河源高新區強力推進產城融合發展。今年,高新區城市濱水公園建成開放,立即成為河源市民的網紅打卡點,成為大家休閑運動的好去處,市民群眾對此贊不絕口。城市濱水公園建成開放,市人民醫院深河門診部和大塘小學投入使用,一批污水廠、應急池、污水管網等環保基礎設施完工,成功創建“國家級綠色園區”,是河源高新區推進產城融合的縮影。
市委市政府要求高新區要打造成全市承接“雙區”產業延伸的牽引區和引領河源發展的產業新城、科技新城,成為支撐河源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功能平臺。以此定位為指引,河源高新區完成了城市詳規修編、城市設計,謀劃實施了一大批產業、城市功能項目,每年抓好年度“十大城市建設工程”,完成了濱江大道、城市濱水公園、興業大道南段、模具城市政道路、市人民醫院深河門診部等項目建設,企業和居民的滿意度空前提高。
城市建設加速蝶變。河源高新區與央企、大型民企合作總投資約70億元的22個項目陸續動工。 今年以來,河源高新區以年度“十大城市建設工程”為抓手,認真謀劃、爭取和實施更多更好的發展項目,加快補足園區城市功能短板,集聚園區人氣,提升園區常住人口規模,推動產城融合加快發展。
抓好城市品質提升。在中心城區三江六岸城市功能生態廊道的規劃指引下,按照現代都市建設標準,突出濱江生態景觀功能廊道、兩縱兩橫4條主干道路兩側重點區塊、重要片區和城市節點,完成高新區段5公里城市功能廊道和重點碧道建設,繼續完善城市濱水公園建設,建成濱水公園中段、東洲壩島生態公園和活力區濱江岸線。
抓好中央活力區建設。突出活力區科技新城功能,按照“一次規劃設計、先景觀后建筑、分期滾動開發”的節奏,9月建設完成活力區中央公園、人工湖,年底前建設完成會議展覽中心、體育綜合體、圖書綜合體主體工程及東洲壩島水利景觀工程,力爭全年完成工程總量的50%以上,完成基礎設施投入20億元以上,年底前啟動新一代電子信息創新中心、金融商務中心、餐飲街區、購物綜合體建設,力爭今年活力區初現雛形,成為高新區現代城市要素的聚集高地、產城融合示范的展示平臺、吸納人氣的城市客廳。
加快園區擴容提質。力爭全年清理、盤活、收回低效用地、閑置廠房15萬平方米以上。以市場化模式加快模具城統建廠房、深河統建廠房、大數據智能產業園、南山產業園建設,增加產業承載空間。利用產業園區新一輪規劃調整機遇,謀劃及早啟動新片區擴園。
加快“路網”建設,提升交通水平。完成70%以上道路提檔升級,重點完成“兩縱”(濱江大道、興業大道)“兩橫”(科技大道、龍記大道)主干道提升工程,加快21條次干道和支路市政路改造提升工程,打通6條斷頭路。
做好經營城市文章,建立園區滾動發展造血機制。提升園區定位和戰略,引導發展預期和投資追捧;提升規劃和城市設計,以規劃引領區域熱度和地塊價值,以城市設計和高標準城建升級城市品質和產城開發價值。做好土地文章,把控好開發節奏,土地收儲先行,功能配套建設跟進,土地出讓開發要把控好時序,力爭將土地價值發揮最大化。
服務篇
深化改革措施提升營商環境水平
改善營商環境,優化政務服務。河源高新區一直致力于打造與灣區一致的營商環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放管服”改革,于2017年成立綜合執法局,2018年成立行政審批局,實行“一支隊伍管執法”“一枚公章管審批”,為企業、群眾提供高效便利的政務服務。
全面深化政務服務改革。廣東政務服務網河源高新區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全面推動高新區共計239項政務服務事項進駐廣東政務服務網,其中145項已實現在線申辦,179項實現“一次辦”,大幅提高園區企業和群眾辦事便利度。開發建設高新區12345政府服務熱線系統平臺,實現投訴服務高新區事項協同處理,有效確保人員管理和訴求件協調處置更加高效優化。
推進相對集中許可權改革。大力精簡行政審批流程,全面完善行政審批事項清單,規范行政審批流程,進一步明確審批辦理依據、條件、時限、標準等要素,并重新編制新一批辦事指南和業務手冊,不斷提升企業和群眾到園區辦事的便利度。不斷壓縮行政審批時限,全面試行“容缺受理、承諾制信任”審批,通過開辟一條綠色通道,實現對缺少或存在缺陷與瑕疵的材料,在申請人作出信用承諾的基礎上,實行先行受理。
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出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的十條措施(試行)》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全方位為企業解決招工、融資、治安、科技創新、政策扶持、開拓市場等問題,讓投資者享受優惠的地價、電價、水價及最大的政策支持。出臺《扶持大型骨干企業發展實施方案》,重點對當年產值達5億元以上、生產銷售收入達50億元以上、進出口達1億美元以上的企業,按其增長幅度給予一定資金扶持,增強企業發展信心,鼓勵企業加大投資,不斷壯大外貿規模。
協調推進銀企合作,加強與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對接,搭建銀企對接平臺,為企業提供“抗疫貸”,推動工商銀行等銀行將更多信用貸款投向高新區企業,如中光電獲得工商銀行河源分行3000萬元的信用貸款。今年以來,高新區內各企業獲得金融機構融資超10億元。協調推出貸款優惠政策,推動深圳對口幫扶產業園區項目貸款實行優惠利率,對重點產業項目銀行貸款利息給予最高50%補貼,單一項目貼息補助每年度不超過500萬元。
用好“共享用工”企業余缺調劑平臺,推動該平臺實現常態化運作,有效解決企業“潮汐用工”和招工難、用工難問題,降低企業用工成本,增加待崗員工收入和企業經濟收入。
領導深入一線掛鉤服務。全面實施領導掛鉤服務制度,協調解決企業建設、經營中出現的問題,抓實抓細服務企業各項工作。
組稿/攝影:本報記者 鄧燕琴 通訊員 聶燕民 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