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聚合力 城鄉協同促攻堅
——東源“百千萬工程”三年成效彰顯紅色動能
■東源縣城“顏值”日益提升。近年來,東源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契機,全力把縣城打造成為特色凸顯、富有活力、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濱江城市和品質健康生活首選地。
■東源縣仙塘鎮糖巢創客社區吸引了一批有志青年入駐創業,成為網紅打卡地。
■位于東源縣仙塘鎮觀塘村的東江壹號驛站
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東源縣首個集綜合性服務于一體的鎮級黨群服務中心——嘯仙故里黨群教育服務中心。
■6月28日,東源在仙塘鎮觀塘太空蓮農文旅基地舉辦“東江蓮韻·仙塘有約”首屆蓮產業文化節。該活動以蓮為媒,融合傳統文化展演、非遺技藝體驗與田園美學,為游客帶來一場蓮文化盛宴。
■5月25日,2025年東源縣(深圳)招商引資推介暨東源“創力量”創客公益基金啟動發布儀式在深圳舉行,現場簽約15個項目,投資總額約16.98億元,涵蓋高端制造、電子信息、現代農業、生態康養等領域。
■5月26日,在第二十一屆深圳文博會上,東源作為全國15個縣區之一獨立設展。 本報記者 歐陽柳 攝
■五一假期,萬綠湖風景區正式推出3條低空觀光航線,標志著粵東西北地區首個“湖泊+低空經濟”新質生產力應用場景落地。資料圖片
■6月22日,東源縣柳城鎮萬綠智慧無人農場,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及其團隊開展4種作業方式進行雜交稻制種機械化播插應用示范,屬國內首創。
■一大批龍頭型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在東源產業園區形成了規模集聚效應,該園區已成為東源產業建設“大會戰”的主戰場和主陣地。
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2023年,東源縣在廣東省“百千萬工程”中實現跨越式突破:成功入選首批省級典型縣,斬獲2023年省實施“百千萬工程”考核進位類縣市優秀等次;順天鎮及15個行政村躋身首批省級典型鎮村名單,同步入選省首批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試點、全國第二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標桿樣本。
2025年,在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會上,東源縣再獲殊榮,以扎實成效榮膺“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表現較好的縣(市、區)”好評,彰顯了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東源三年攻堅的核心密碼——黨旗領航筑根基。“百千萬工程”作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其成效落地的關鍵在黨。2023年以來,東源縣深入貫徹省委“1310”具體部署及市委“138”具體安排,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引擎,全力構建“黨建引領、改革賦能、科技創新、生態優先、產業融合”的五位一體推進體系。緊扣縣域戰略支點定位,以“強縣促鎮帶村”為抓手,推行分類指導、差異化發展策略,引導鎮村走“特色化+錯位化”發展路徑;聚焦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匯聚起建設“強富綠美”新縣域、擔當河源綠色崛起主力軍的磅礴力量。以“有序、有力、有效”為實施準則,推動“百千萬工程”在產業升級、城鄉融合、科技創新、“三農”發展等領域亮點頻現,交出了一份成績亮眼的發展答卷。
工業經濟:
“三擎聚力”創下工業發展新峰值
數據顯示,2024年東源GDP突破195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市5個縣中穩居第一,經濟綜合發展力排名全省第十,縣域經濟發展潛力躋身全省前五。今年一季度,東源GDP增速6.1%,多項指標增速排名全市前列。
在推動工業經濟發展的征程中,東源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地位,科學謀劃,精準發力,將工業平臺建設、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作為重要引擎,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和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
工業平臺建設:
“四高”戰略提升園區發展能級
東源縣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用地、高水平育企”的“四高”戰略推動工業平臺發展。規劃構建“一核多園”格局,新增工業用地1950畝,入園企業達192家;系統升級基礎設施,創新運營模式,落地28個產業轉移項目;通過組合拳盤活低效資源,依托產業共建模式開展招商;建立企業培育庫,強化科技賦能,構建產業生態體系,形成三大主導產業格局,加速構建“3+2+N”產業集群升級版。
招商引資:
創新模式激發經濟發展活力
東源縣創新招商引資模式,以“三箭齊發”策略拓展引資渠道。2024年以來,引進多個高質量項目,總投資額超過63億元。深化飛地招商,推動8個項目進駐反向飛地;實施“雙鏈長”制開展鏈條招商,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外向招商助力企業斬獲外貿訂單。此外,設立15億元產業投資母基金,以投帶引,有力推動主導產業壯大,規上工業總產值持續增長,縣域經濟實力顯著躍升。
項目建設:
攻堅突破夯實產業發展根基
東源縣堅持“項目為王”,深入開展工業項目“百日攻堅”與“百千萬工程”項目建設大比拼行動。2023年—2024年,通過開展集中簽約、動工、竣工投產等系列活動,累計引進42個工業項目,投資總額103.2億元。其中2024年新簽約16個超億元制造業項目,投資總額達35.1億元。同時,河源東源產業園區三期(啟動區)等多個在建項目加速推進,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東源提出,今年堅定不移實施“大產業、大平臺、大招商、大企業、大環境”五大提升行動,重點建好補強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人才鏈、資金鏈,力爭全年引進超億元制造業項目18個以上,先進材料產業年產值突破100億元、高端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產業年產值分別達17億元、15億元,促進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化、鏈條化發展,為東源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注入新活力。
三農發展:產業興鄉村美農村活力迸發
近年來,東源縣以“百千萬工程”為統領,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三農”領域發展取得亮眼成效。2023年,全縣農業總產值為54.3億元,同比增長10.4%;2024年達到58.77億元,同比增長8.6%,連續兩年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一,繪就出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新畫卷。
筑牢農業根基
夯實糧食安全底線
東源縣嚴守耕地紅線,構建縣、鎮、村、村民小組“四級責任田制”,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確保糧食面積、產量“雙穩定”。科技賦能水產養殖,太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其年產量比傳統養殖方式高出近10倍,帶動300多戶農戶參與合作養殖。東源縣榮獲全省首批“廣東省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縣”稱號。推進畜禽規模化轉型,東瑞船塘現代農業綜合體等項目建成投產,2024年生豬出欄52.87萬頭,家禽出欄1132.96萬羽。
激活產業動能
構建現代農業體系
東源縣建成3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及1個油茶跨縣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2024年板栗、茶葉、絲苗米三大產業總產值達21.3億元。茶產業每年投入3000萬元提質增效,“康禾茶”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東源仙湖茶”獲多項榮譽。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培育省級標桿合作社20家、省級標桿家庭農場12家,農業龍頭企業162家。打造多層次農業品牌矩陣,認證綠色食品21個、有機產品29個,“東源手信”2024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
深化農村改革
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東源縣推進“小田并大田”改革,順天鎮沙溪村調出林斑面積1662畝,新增長期穩定利用耕地2765畝,吸引10余個產業項目入駐,總投資達70億元。創新聯農帶農機制,曾田鎮嘉寶果庭院經濟為池田村集體經濟增收24.3萬元,為農戶增收超300萬元,全縣培育富鎮強村公司27家,2024年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115.88萬元,2023年、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連續兩年村均超過39萬元。
美化農村環境
繪就和美鄉村畫卷
東源縣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入選2022年度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建設143處村莊公共休閑綠地、176條綠化景觀路、39個古樹公園。創建典型示范村,打造224個美麗宜居村、38個特色精品村。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東江創谷”示范帶建成一批節點項目,“詩畫田園”示范帶入選2022年度“廣東十大鄉村振興示范帶”,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文旅融合:從單點突破邁向矩陣式發展
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東源縣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文旅產業發展的紅色引擎,依托豐富資源,推動文旅產業融合創新,實現爆發式增長。2024年萬綠湖風景區獲評國家5A級旅游景區,黃龍巖畬族風情旅游區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年游客接待量突破236萬人次,低空飛行、精品民宿、民俗展演等多元業態競相綻放,走出了一條“生態打底、文化鑄魂、產業融合”的振興之路。
文化賦能 激活資源優勢
東源以“紅、綠、特、古”四色文化為脈絡發展文旅產業。義合鎮下屯村依托“紅色+綠色+古色”三色融合發展模式,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線路,今年格桑花花期單日接待游客超過1.5萬人次,帶動周邊餐飲、住宿等產業發展。萬綠湖憑借優質水體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洗肺勝地”,兩個國家濕地公園和兩個國家森林公園構成生態旅游核心矩陣。汶水塘捕魚節、“追龍”民俗、“藍大將軍出巡節”等非遺活動吸引眾多游客,其中“藍大將軍出巡節”現場簽約4個特色農文旅產業項目。仙塘鎮南園古村通過“古建活化+文化體驗”模式,連續舉辦3屆“古新融合”文化藝術盛宴,吸引游客數萬人次。
創新發展 提升產業能級
萬綠湖獲評國家5A級旅游景區后,開啟了“生態+新質生產力”時代,5月1日粵東西北地區首個“湖泊+低空經濟”新質生產力應用場景落地啟用,未來將建設6個飛行基地,構建低空經濟產業帶。同時,深挖活化“十二花神”文化IP,推出系列短視頻及旅拍、舞蹈等大賽,并打造14個系列文創產品,首批產品迅速售罄。
體旅融合 激發市場活力
東源以體育賽事為紐帶,點燃鄉村振興引擎。近3年開展徒步活動20多場、騎行活動3場,“穿越萬綠湖”等大型活動吸引1.5萬人次參加,撬動旅游消費750余萬元。籃球運動成為“流量密碼”,去年春節河源首屆河美共贏籃球聯賽規模達14個分賽區、338場賽事,聯賽期間東源累計接待游客3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550萬元,“籃球+文旅”模式被省體育局列為典型案例。
全域融合 推動協調發展
東源許多鄉鎮文旅產業實現從單點突破到矩陣式發展。義合鎮立足資源優勢,擘畫“一點雙圈三線”高質量發展藍圖,以蘇家圍·東江畫廊等景區為“雙翼”,發展農文旅體新業態。東源縣仙塘鎮糖巢創客社區吸引19個創新項目入駐,涵蓋電商、文創等業態,年輕創客帶動100余名村民就業。仙塘鎮在龍利村等地打造“漁江營火”等4個郊野經濟新業態,培育江畔小院等城郊休閑項目。
低空經濟:構建全產業鏈立體發展新格局
東源縣聚焦低空經濟發展,以黨建為引領,以場景創新為戰略支點,錨定萬綠湖低空文旅體驗、柳城智慧農場應用、仙塘無人機培訓基地三大核心抓手,構建“水陸空協同”的立體發展布局,推動行業部門在服務企業、引育人才、助推發展中精準發力,全面撬動低空經濟全產業鏈加速成型,在經濟發展、產業融合、人才培育、基層治理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在低空文旅體驗領域,萬綠湖風景區于五一假期推出粵東西北首個“湖泊+低空經濟”應用場景,3條低空觀光航線搭載“萬綠壹號”“萬綠貳號”直升機首飛告捷。五一假期,該項目帶動景區接待游客18.7萬人次(同比增長31%),旅游收入達6000萬元,其中低空觀光直接收入50萬元,同步拉動周邊旅游消費鏈增長。東源縣聯合14家低空領域頭部企業組建專業運營公司,以萬綠湖低空星艦基地為核心,規劃在6個鎮布局樞紐站點。未來,將拓展農特物流、應急救援等多元場景,打造全域協同的低空經濟產業生態圈。
柳城萬綠智慧無人農場作為全省最大的水稻無人智慧農場,通過“無人農場+水稻芯片”雙輪驅動,實現農業生產全流程無人化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72.9%。植保無人機單日作業面積達500畝(為人工效率100倍),2000畝稻田撒肥任務4天完成;多光譜無人機1小時即可完成2000畝農田長勢分析,智能監測體系實現精準變量施肥。2024年該農場服務全市3.8萬畝農田,成為“低空經濟+現代農業”的標桿案例。
仙塘河源暢飛無人機飛行基地作為人才孵化核心載體,已完成三批學員專業培訓,為執法巡檢、農業植保等領域輸送專業人才。該基地配備飛行訓練區、模擬中心等功能模塊,未來將深化政校企合作,拓展競技賽事、科普教育等多元場景,構建“人才—產業”良性互哺機制。
在基層治理中,仙塘鎮落地“5G-A”低空智慧指揮平臺,通過AI大模型實現“兩違”治理精準預警;全縣正在構建低空基礎設施網絡,在交通接駁、應急救援、政務監管等領域實現治理效能躍升,為縣域智慧化轉型提供“低空經濟解決方案”。
“三美”家庭:
庭院“三美”描繪鄉村振興新圖景
在實施“百千萬工程”進程中,東源通過黨建引領、試點先行、機制創新、政策激勵等方式,創新開展“綠美”“富美”“和美”家庭建設,實現鄉村生態、經濟、文明多維提升,成效斐然。
鄉村“景”更綠
生態底色愈發亮麗
東源縣以“凈化、綠化、美化、亮化”為標準推進“綠美”家庭建設,引導農戶打造庭院“微景觀”。如葉潭鎮山下村村民劉華的庭院,花卉苗木錯落有致,形成“門前見綠、院內見花”的立體景觀。山下村將320棵百年紅錐樹打造成集科普、研學、休閑于一體的紅錐樹公園,并依托古樹資源開發生態旅游線路,實現生態價值與旅游經濟雙向奔赴。
自“三美”家庭建設開展以來,這種“庭院綠美—村莊增綠—生態增殖”的遞進模式,正從葉潭鎮山下村向東源縣21個鄉鎮的106個試點村居擴散,讓綠色成為鄉村最美底色。
群眾“包”更鼓
共富動能持續激活
“富美”家庭建設緊扣“先富帶后富”核心邏輯,涌現出眾多典型。義合鎮下屯村“富美”家庭戶阮萬里作為“粵菜師傅”培訓基地承包人,帶動3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該村走出“紅色文化+綠色生態+特色產業”融合發展之路,村民“錢袋子”逐漸鼓起來。
在葉潭鎮,鎮級“富鎮強村公司”通過“村村抱團”的發展方式盤活資源。在首屆柚子采摘節上,200箱特色柚子銷往高校,公司將收益按比例反哺參與種植的農戶,形成良性循環。目前,東源縣共評選出246戶“富美”家庭,他們通過整合培訓資源、依托電商平臺與文旅活動,構建起“政府引導、鄉親帶動、群眾參與”的共富鏈條,讓“小家”致富能量轉化為鄉村振興強大動能。
鄰里“情”更深
文明風尚日益濃厚
“和美”家庭建設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培育出良好家風民風。葉潭鎮山下村“和美”家庭代表李碧霞家以“孝老愛親、鄰里互助”成為文明標桿,村民劉美花入圍“廣東好人”候選人,讓“和美”內涵從家庭延伸至社會。
東源縣通過完善村規民約、開展移風易俗專項行動,建立“文明積分”“紅黑榜”等機制,激勵群眾見賢思齊。全縣共評選出574戶“和美”家庭,他們主動參與矛盾調解、環境整治等公共事務。
截至目前,東源已發動全縣21個鄉鎮287個村(居)共2萬多名黨員、群眾參與“三美”家庭建設,評選出“三美”家庭示范村106個、“三美”家庭1241戶。從庭院到鄉村,從生態到文明,東源縣“三美”家庭建設讓鄉村實現從“環境美”到“生活美”、從“外在美”到“內涵美”的躍升。
平安建設:
首創治理新范式平安賦能促發展
東源縣以黨建引領為根本,以高水平平安建設護航高質量發展,創新“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在基層治理、矛盾化解、多元共治等方面成效顯著,繪就了安定祥和、生機勃勃的發展畫卷。
在基層治理創新上,東源縣首創“大樹頭+”鄉村治理模式,將古樹周邊打造成接訪調解、凝聚民智、政策宣講的陣地。縣委、縣政府構建制度保障體系,縣領導帶頭踐行“一線工作法”,主動接訪、約訪群眾。自開展“大樹頭”接訪活動以來,全縣領導干部累計接訪、約訪群眾1029批、2782人次,推動辦結案件1921宗,實現矛盾糾紛源頭化解。
“信訪超市”的打造成為矛盾化解新標桿。東源縣以“資源集成化、流程標準化、服務便民化”為突破口,建立“多部門常駐+輪駐+隨駐”動態進駐機制,配套“三個一”工作體系,構建全流程閉環管理模式。近3年來,累計化解11宗重大影響案件,涉及補償金額650萬元,“啃”下69件信訪積案“骨頭案”。同時,成立東源縣工業園矛盾糾紛調解中心,成功化解涉企糾紛數百起,全縣網格事件按期辦結率常年保持在99%以上。
“一融多聯”模式構建起多元共治新格局。中心融合方面,綜治中心整合司法、信訪、民生服務等部門資源,近3年來,各鄉鎮綜治中心累計排查受理矛盾糾紛5124宗,成功調處4920宗,調處率達96%。部門聯動打破“信息壁壘”,構建跨領域協同作戰機制,打通多種信息渠道,實現“小事網格化解、大事部門聯動”。網格聯防深耕綜合網格管理服務體系,今年以來,全縣累計上傳辦結綜合網格事件2.9萬多宗,代辦群眾事務900余件。
平安建設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碩果累累。東源縣探索“平安直聯+普法”新模式,各鎮創新治理方式,如藍口鎮構建“1+6+N”聯動治理體系,葉潭鎮設立“黨員先鋒調解室”,雙江鎮雙江村推行“村規民約積分制”。良好的平安法治環境推動經濟蓬勃發展,仙塘鎮糖巢創客社區日均吸引游客約2500人次,2024年超過128萬人次游客涌入東源縣各鄉村及景點,帶來綜合收入2.27億元,實現了平安建設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田紅秀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陳振敏 傅澤彪 修碩
■攝影(除署名外):本報記者 楊堅 ■稿件統籌: 李成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