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小美扮靚鄉村大美
——東源“三美”家庭建設賦能“百千萬工程”紀實
■入選省第一批“百千萬工程”典型村榜單的東源縣順天鎮金史村。 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春節期間格?;ㄅ?,吸引了四方游客紛至沓來。去年11月,該村被省婦聯評為“美麗庭院”特色村。
■在東源縣仙塘鎮的糖巢創客社區一家小酒館,村民與游客坐在一起聊天。糖巢創客社區已成為年輕人時尚潮玩的聚集地、全市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地標和鄉村創客創業的圓夢之地。
■位于東源縣曾田鎮池田村的嘉寶果產業示范基地。目前,該鎮依托嘉寶果獨特優勢,以發展庭院經濟為切入點,推動嘉寶果產業規?;?、特色化發展。
■綠色已成為東源縣葉潭鎮山下村最美最亮麗的底色
核心提示
村莊增綠變美,村民腰包更鼓,鄰里關系和諧……在推動“百千萬工程”過程中,東源縣立足生態資源稟賦與鄉村發展實際,在全市率先開展“綠美”“富美”“和美”家庭建設(簡稱“三美”家庭建設),通過黨建引領、試點先行、機制創新、政策激勵等方式,在全縣范圍內掀起“三美”家庭建設熱潮,并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示范帶動一個個“小家美”向一片片“鄉村美”嬗變,推動“百千萬工程”在東源的廣袤鄉村結出豐碩成果。
截至目前,東源已發動全縣21個鄉鎮287個村居、2萬多名黨員群眾參與“三美”家庭建設,評選出“三美”家庭示范村106個、“三美”家庭1241戶,包括“綠美”一美家庭484戶、“富美”一美家庭171戶、“和美”一美家庭421戶,以及“綠富美”兩美家庭12戶、“綠和美”兩美家庭90戶、“富和美”兩美家庭16戶、“綠富和”三美家庭47戶。
成效篇
鄉村“景”更綠 生態成為鄉村最美底色
在東源縣葉潭鎮山下村,村民劉華的庭院是“綠美”家庭的鮮活樣板。這座被花卉苗木裝點的庭院里,不同品種的綠植高低錯落,四季花開不敗,形成“門前見綠、院內見花”的立體景觀。
而這樣的“微景觀”,正是東源縣“綠美”家庭建設的縮影——以“凈化、綠化、美化、亮化”為標準,引導農戶從整治庭院衛生、種植鄉土綠植入手,將自家小院打造成生態節點。
山下村的生態文章不止于庭院。村里320棵百年紅錐樹構成的古樹群,如今正蛻變為集科普、研學、休閑功能于一體的紅錐樹公園。這些見證鄉村變遷的“活文物”,在“綠美”家庭建設中被賦予新使命:通過“認養認管”機制,村民主動參與古樹保護;依托古樹資源開發的生態旅游線路,更讓“綠美”從庭院延伸至全村——游客漫步公園,既能感受古樹滄桑,又可體驗“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的田園生活,生態價值與旅游經濟在此實現雙向奔赴。
據統計,自“三美”家庭建設工作開展以來,山下村累計種植苗木511棵、鋪設草皮150捆,20戶“綠美”家庭示范戶成為鄉村綠化“活標桿”。這種“庭院綠美—村莊增綠—生態增值”的遞進模式,正以葉潭鎮山下村為起點,向東源縣21個鄉鎮的106個試點村居擴散,讓綠色成為鄉村最美底色。
群眾“包”更鼓 激活共同富裕新動能
在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富美”家庭戶阮萬里的故事頗具代表性。作為“粵菜師傅”培訓基地承包人,他不僅通過技能培訓提升村集體經濟收入,而且帶動3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這個曾經的省級貧困村,如今因“富美”家庭的示范引領,正走出一條“紅色文化+綠色生態+特色產業”的融合發展之路——修繕后的聞嘯軒學堂成為紅色教育陣地,現代化民宿與網紅咖啡廳吸引都市游客,“紅綠交融”的發展模式讓村民“錢袋子”逐漸鼓起來。
東源縣的“富美”實踐,始終緊扣“先富帶后富”的核心邏輯。在葉潭鎮,鎮級“富鎮強村公司”通過“村村抱團”盤活資源:首屆柚子采摘節上,200箱特色柚子通過文旅推介銷往高校,首單9600元的銷售額背后,是“富美”家庭與村集體的利益聯結機制——公司將收益按比例反哺參與種植的農戶,形成“家庭創業—產業集聚—集體增收”的良性循環。
目前,該縣共評選出246戶“富美”家庭(包含一美、兩美、三美家庭),他們中既有返鄉創業的鄉親,也有扎根鄉土的“土專家”,成為帶動群眾增收的“引擎”。
從義合鎮下屯村的“粵菜師傅”到葉潭鎮的柚子產業,“富美”家庭的價值不僅在于個體致富,更在于構建起“政府引導、鄉賢帶動、群眾參與”的共富鏈條。通過整合“粵菜師傅”“南粵家政”等培訓資源,東源縣為“富美”家庭賦能;依托電商平臺與文旅活動,將家庭產業納入縣域經濟版圖,讓“小家”的致富能量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動能。
鄰里“情”更深 涵養文明和諧新風尚
在東源縣葉潭鎮山下村“和美”家庭代表李碧霞家的客廳里,“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的獎牌格外醒目。這個家庭用“孝老愛親、鄰里互助”的家風,成為村民眼中的文明標桿。
而村民劉美花入圍“廣東好人”候選人,則讓“和美”的內涵從家庭延伸至社會——愛國守法、團結友善、熱心公益,這些抽象的道德準則,正通過一個個“和美”家庭的具體實踐,轉化為可觸摸的文明風尚。
東源縣將“和美”家庭建設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通過完善村規民約、開展移風易俗專項行動,構建起“德治為基、法治為綱、自治為要”的治理體系。義合鎮獲評省級“美麗庭院”示范村,2戶省級、9戶市級示范戶的掛牌,不僅是榮譽表彰,更是一種治理機制創新——通過設立“文明積分”“紅黑榜”,將家庭文明表現與公共資源分配掛鉤,激勵群眾見賢思齊。數據顯示,全縣共評選出574戶“和美”家庭(包含一美、兩美、三美家庭),他們主動參與矛盾調解、環境整治等公共事務,成為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
從“小家和睦”到“鄰里和諧”,東源縣的“和美”實踐展現出強大的輻射效應。在葉潭鎮山下村,由“和美”家庭牽頭成立的“鄉賢理事會”,成功協調解決多起土地糾紛;在義合鎮,“和美”家庭示范戶發起的“互助志愿服務隊”,定期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這些細微而持續的努力,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落地生根,形成“一家帶一巷、一巷帶一村”的文明擴散效應。
措施篇
強化“四大舉措” 解鎖三美聯建的“東源密碼”
東源縣“三美”家庭建設的成效,得益于一套環環相扣的工作機制。
以黨建為引領,構建“市、縣、鄉、村”四級聯動體系:市級統籌試點工作,縣級出臺“1+2+N”政策包(1個總體方案+2個實施細則+N個部門配套措施),鄉鎮成立專項領導小組,村“兩委”通過三級黨建網格發動群眾。葉潭鎮山下村7名黨員率先獲評“三美”家庭,義合鎮下屯村20名黨員帶動89戶群眾參與,展現出“黨建紅”引領“生態綠”“文明藍”的獨特優勢。
試點先行的策略讓建設少走彎路。選擇山下村、下屯村作為首批試點,通過“村民自薦—村委初評—實地考評—公示認定”的規范程序,首批20戶示范戶成為“活教材”。將“山下模式”的生態治理經驗與“下屯模式”的產業融合路徑提煉為可復制的經驗做法,目前已在全縣評選出1241戶“三美”家庭,其中47戶“綠富和三美”全部達標,形成“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應。
為激發群眾參與熱情,東源縣創新激勵機制:對“綠美”家庭贈送樹苗、圍欄等物資,對“富美”家庭提供創業貼息貸款,對“和美”家庭給予積分兌換公共服務等禮遇。葉潭鎮對積極主動建設“綠美”家庭的農戶,直接獎勵“四小園”建設材料,進一步提高群眾參與率;義合鎮設立“三美”家庭表彰大會,讓先進典型走上舞臺中央,形成“爭先進、學典型”的濃厚氛圍。
始終堅持“建設為民”的初心,東源縣將群眾需求貫穿建設全過程。在山下村開發農文旅綜合體時,通過村民議事會收集群眾意見,最終形成“八角樓民宿—紅錐樹公園—柚子場—電站”的環形線路,既保留鄉村肌理,又滿足游客體驗需求。這種“村里的事大家商量著辦”的理念,讓建設工作從“政府獨唱”變為“群眾合唱”,真正實現“鄉村美不美,村民說了算”。
展望篇
深化“五篇文章” 實現“小美”到“大美”升級躍遷
站在新起點,東源縣正以“擴面、提質、創新、宣傳、機制”為主線,推動“三美”家庭建設工作向縱深發展。
“擴面”即從試點村向全市推廣,總結提煉先進經驗和亮點做法,在全市推廣應用典型模式,實現“三美”家庭建設全覆蓋;“提質”則聚焦“一美”向“多美”升級,引導家庭在生態、經濟、文明等維度協同發展,培育更多“三美”復合型家庭;“創新”側重基層首創精神,鼓勵各鄉鎮各村居探索新思路、新機制,推動建設工作向縱深推進;“宣傳”將通過短視頻大賽、主題宣講等形式,讓典型案例走出東源、走向全省乃至全國;“機制”則致力于構建長效化格局,健全完善“市縣鎮村”四級聯動建設機制,統籌推進“三美”家庭建設、人居環境提升、基礎設施提升、綠美生態提升、村集體經濟發展、基層黨組織提升“六大行動”,凝心聚力推動“百千萬工程”提質增效。
從庭院到鄉村,從生態到文明,東源縣“三美”家庭建設的生動實踐,是“百千萬工程”在基層落地的成功縮影。通過將家庭建設與鄉村發展緊密結合,東源縣不僅讓鄉村實現了從“環境美”到“生活美”、從“外在美”到“內涵美”的躍升,更探索出一條以家庭文明引領鄉村振興的特色路徑。
展望未來,隨著“五篇文章”的深入書寫,東源必將在“百千萬工程”的宏大畫卷中,描繪出更加絢爛的鄉村振興圖景,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可借鑒的“東源經驗”。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田紅秀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傅澤彪 陳振敏 修碩
■攝影(除署名外):本報記者 楊堅 ■稿件統籌: 李成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