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縣通過“1+N+X”綜合幫扶工作體系多維度發動社會力量賦能“百千萬工程”
凝聚多方力量 共繪發展藍圖
■在省縱向幫扶工作隊的協調推動下,連平縣建成全市首個資源驛站。
■文/圖:本報記者 梁驅遠 劉永菲 通訊員 吳翩
幫扶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對于落實“百千萬工程”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連平縣積極搶抓我省實施新型幫扶協作政策機遇,用好“1+N+X”綜合幫扶工作體系,通過搭建1個組織體系、調動N類參與主體、實施X項改革舉措,激勵干部群眾投身“百千萬工程”,形成“黨建引領、政府主導、企業支持、群眾參與”的濃厚發展氛圍,在“百千萬工程”的實踐中書寫著新時代的連平答卷。
用好幫扶資源 激發區域發展新活力
屋頂安裝光伏板,一樓開設了一間茶館;驛站兩側安裝了新能源充電樁,可同時為6輛新能源汽車提供充電;地下部分則是污水處理設施,可治理周邊約300名群眾的生活污水。在連平縣元善鎮鄧村村,一座由集裝箱改造而成的資源驛站,成為觀察連平“1+N+X”綜合幫扶機制行之有效的窗口。
據項目運營方介紹,該資源驛站以治理農村生活污水為核心,把光伏儲能發電、新能源汽車充電、鄉村產業商貿運營和青年創業孵化等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有機融合,成為了當地群眾休閑消費新去處、鄉村風貌改善和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的新亮點。
如此“不拘一格”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正是在省縱向幫扶工作隊的協調推動下,由廣東省環境保護基金會聯同廣州資源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贈建設而成的。
由廣東能源集團科技研究院和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聯合設點成立的連平縣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創新示范基地,探索開展固碳微藻綠色低碳肥料技術試點、企事業單位綠色低碳改造、林業碳匯碳普惠開發等8個課題研究和成果示范應用,有效助推連平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在省直縱向幫扶連平縣工作隊與駐繡緞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通力合作下,繡緞鎮金溪村首批300公斤金溪西施蜜柚成功進入澳門市場,在南粵集團旗下聯豐食品超級市場的28家門店同步銷售……新一輪對口幫扶協作開展以來,連平縣認真落實好省、市單位和企業對縣的幫扶支持機制,拓展幫扶領域,健全幫扶機制,優化幫扶方式,深化產業合作、資源互補、人才交流,推動幫扶協作做深做實做出成效,進一步激發縣域內生發展動力,為連平縣高質量實施“百千萬工程”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連平縣還深化與深圳南山區市際橫向幫扶協作,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力。近年來,南山區在產業幫扶上縱深推進深圳南山(連平)產業園合作共建和連平(南山)產業共建創新中心建設,引進了一批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連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實現零的突破,大大增強了連平經濟“造血”功能;在民生幫扶上,南山區攜手連平縣成立南山—連平跨區域教育聯盟,大力支持連平建設縣第一小學教學樓、南山幼兒園、打造“三個課堂”等,有力提升了連平基礎教育水平。
據悉,自“1+N+X”綜合幫扶機制實施以來,各方主體在項目引進、政策指導、要素協調、資金扶持等方面持續發力,連平縣共引進幫扶項目13宗,投資總額46億元,籌措各類幫扶資金2.06億元,推動醫療人才下沉幫扶600多人次,新增優質公辦學前學位420個,創新性打造國道358沿線10公里“榕樹長廊”,示范帶動全縣種植榕樹3.3萬棵、打造榕樹林42片,在“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推進、實現全面突破的關鍵一年交出亮眼答卷。
多元主體協同 社會力量賦能發展
天未破曉,連平縣鶴湖種養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內,一只只胡須雞已在林間開始“晨練”。奔跑、跳躍、低空飛行……這群活力滿滿的胡須雞,是鶴湖村的“土招牌”,過去卻因為“身份模糊”難以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深圳技術大學駐連平縣師生團隊在了解情況后,一方面通過開發胡須雞微信小程序,打通線上銷售渠道,實現農產品供需的精準對接;一方面通過引入區塊鏈溯源技術,讓每只胡須雞都擁有專屬的“身份證”,實現從飼養到餐桌的數字化追蹤,讓消費者能夠認準各種雞的“身份”,從而放心購買。
上述案例是基層一線引入社會力量助推“百千萬工程”高效率落實的生動注腳。近年來,連平縣以落實百校聯百縣“雙百行動”為契機,大力引導、支持結對對象深圳技術大學與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幫扶地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助力“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
在“奔赴連平,來南國桃源約會吧”2025廣東·連平桃花旅游文化周開幕式上,深圳技術大學以1元將16個“桃嘟嘟”知識產權轉讓給上坪鎮,助力上坪實現從賣桃子、賣服務到賣文化三級跳,為游客獻上了一場桃花盛宴,短短7天吸引游客約50萬人次,帶動消費1.75億元;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瞄準連平縣草莓產業信息化建設痛點,自主研發“百果易” 智能病蟲害識別系統等信息化平臺,為當地每畝種植收入增加了約600元,有效助力連平縣草莓產業增產增收……高校與縣域的雙向奔赴,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實現了高校與縣域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中的相互成就。
在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形成共贏格局的過程中,少不了企業的身影。搶抓央企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機遇,連平縣與中鐵廣投公司建立深度合作,共同謀劃推動一批公益性項目和微利性項目,助力當地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典型鎮村培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工作加速推進。
巧用外力,形成合力,連平縣“百千萬朋友圈”持續擴大。今年,連平縣廣泛發動企業通過“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方式與縣、鎮(村)結對共建,有力推動社會幫扶資源優化配置。截至目前,共有6家民營企業參與幫扶25個村(居),投入幫扶資金2051.46萬元,幫扶19450人。
黨群聯動聚力 共建共享煥新顏
除了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百千萬工程”,一直以來,連平縣還把動員群眾力量作為推動“百千萬工程”提質增效的重要舉措,結合正在開展的農房風貌管控提升工作,以“1+N+X”綜合幫扶機制為紐帶,不斷強化黨建引領,推動形成人人關心支持參與“百千萬工程”的良好局面。
行走在連平縣忠信鎮水滣村,柏油道路干凈整潔,米黃色外墻與朱紅腰線勾勒出統一的村落肌理,5800平方米的綠美公園里,村民在涼亭下閑話家常。這個4900人的村莊僅用60天就實現了美麗蝶變,而其蝶變密碼就在于“上下一心”。村黨支部書記黃運忠介紹:“我們采取‘領導干部包村、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白天走訪調研,晚上共商方案,以‘一戶一策’的方式穩步推進。”
在這場美麗變革中,黨員干部始終沖鋒在前。村“兩委”成員主動放棄休假,累計走訪農戶60余戶,以“自費先改”的實際行動作出表率。當看到黨員干部的房屋率先煥新,觀望的村民逐漸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鐵皮棚拆除、庭院美化、外立面改造等工程快速推進,163處鐵皮棚順利拆除,120處農房、80處圍墻完成改造,實現了從“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轉變。
為解決資金問題,水滣村通過探索“政府補貼、集體投入、村民出資、鄉親捐贈”的資金籌措方式,委托鎮屬強村公司進行實施,聘請本地鄉村工匠40名,號召廣大鄉親、村民共同參與水潺村農房風貌提升和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更令人欣喜的是,173戶村民自愿騰讓宅基地和閑置土地14400平方米,用于建設公共綠地和停車場,展現出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風。
據悉,在廣泛發動群眾和社會力量參與“百千萬工程”的實踐中,連平縣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層治理機制:依托村民理事會、同齡會等自治組織,創新“榕樹下協商”“鄰里夜訪”等議事形式,讓田間地頭成為民主協商的議事廳;完善“鄉親+”模式,通過懇談會、建設座談會凝聚鄉親力量,累計發動鄉親認捐綠化資金1200萬元,動員協調村民騰挪出讓閑置土地90.5畝,打造出綿延10公里的特色“榕樹長廊”。
如今的連平鄉村,黨員干部的“紅馬甲”與村民的勞作身影交相輝映,政府主導與群眾智慧深度融合,正書寫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這種上下同欲、黨群同心的生動實踐,不僅讓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更讓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深植根于百姓心田。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