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文學頻道

詩意的源頭

——《大海總在尋找自己的源頭》序

2024-04-28 12:43:31 來源:

■程增壽

海欽兄又要出版詩集了,依然以海之名,書名就叫《大海總在尋找自己的源頭》。

今年4月,海欽兄在微信里給我發了潮州一個生態園的定位,說晚上臨時被朋友邀約來這里吃飯,問我有沒有空一起。我答應了。我從潮州毗鄰的汕頭出發,他從廣東毗鄰的福建出發,實際上他比我先到。距離如此之近,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已經3年多沒見面了。再次見到海欽兄,他的神采依舊那么健朗、沉穩,仿佛近幾年事業上的波折絲毫沒有影響到他;談起詩歌、談起澳角的時候,他還是那么自然而然地熱情、澎湃。他那雙不大的眼睛里,蓄滿了光芒。

那一刻,我又想起澳角的山和海。

想起澳角,想起那個月牙形海灣夾峙的漁村,一個400年前“一只被風浪打斷肋骨的漁船”所延生的漁村。

想起澳角,想起澳角的海上龍、虎、獅、象四座島嶼,想起那座“海上動物園”。

想起澳角,想起馬頭山下鬼斧神工的海蝕洞,那是海水經年累月的杰作,五彩斑斕,詩意夢幻。

想起澳角,想起媽祖廟頂的瓷雕,飛禽走獸、花鳥蟲魚、人物故事,精美絕倫地訴說著閩南的鄉風民俗。

想起澳角,想起那脈當年滋養了創村漁民的清泉,還有那片泉水流經身旁的古榕樹林,以及落日余暉中,迎著海風兀自綻放橙色光芒的刺桐花……

想起澳角,更會想起那座小木屋——海源公司“執著于企業文化”七個大字正面映照著的小木屋。在小木屋里,或者在屋外三角梅掩映的石徑上,或者在寫滿澳角詩篇的詩歌長廊邊,經常有一個健朗的身影,或翻閱詩集,或品茶聽曲,或行吟作詩,那是閑下來的海欽兄。

海欽兄在自己的簡介里寫道:“寫詩,簽發公司文件,用的是同一支筆。”是啊,海欽兄是成功的企業家,也是一個“動不動就寫詩”的人。但他所寫,卻并非日記式的或者節氣時令式的套路作品,他所觸及的一物、一人、一事,都可能在他筆下及時流淌出來,并附著他的鮮明色彩。我常常好奇,作為“還沒讀完小學的全部課程,就一腳邁入生活的大學”的海欽兄,能做到隨時命題而作,且幾乎很多作品都旨意鮮明、情感自然,更重要的是都能流淌出樸實的詩意,這些詩意的源頭究竟在哪里?

海欽兄寫過數不清的關于大海的詩篇,他編著的作品集,名字幾乎都包含“海”字,如《心海濤聲》《讓大海反哺每一條河流》《看海的人》,包括《藍色血液》,實際上也是“海”的生動比喻……他的名字,他公司的名字,也都帶“海”字。而在我的印象中,海欽兄確實是最懂大海的人,至少,他最懂澳角的海。

他曾當面跟我們講述過少年時隨村里的老漁民出海捕魚的經歷,那些風浪、那些作業,他都能一一描述出動人的細節。更有甚者,他能為你娓娓道出澳角的歷史,尤其是與大海有關的歷史,而且,他以此創作出了長達400多行的長詩——《澳角的海》,受這首詩的觸動,我曾寫下7000多字的讀后感,進一步領略了海欽兄對于澳角的海的深情與厚意。

關于大海,海欽兄有這么一句自得的詩句:“大海養育了我,又折磨過我”。這句詩富有張力而真實,讀來倍感親切,一如海欽兄之為人:樸實而真摯,讓人一見就倍感親切。而最讓我們動容的,是他的另一句詩句:“讓大海反哺每一條河流”。這句話成了他去年(2022年)出版的詩集名字,而現在這本詩集名為“大海總在尋找自己的源頭”,巧妙地與之呼應,此二者,實為海欽兄最真實的愿景與心聲。大海總在尋找自己的源頭,而大海,恰是海欽兄詩意發生的浩瀚泉眼。生在海邊,長在海邊,創業在海邊,公司產品也是海產品……這一切,構成了海欽兄與大海融為一體并形成互文的真實鏡像。難怪很多人來澳角,必去海源公司后花園的小木屋;而一提起澳角,總繞不開海欽兄,繞不開海欽兄深情講述的那些故事。

海欽兄寫大海,也寫“阿婆的梅樹”:“一個老人,用自己的骨骼/為一朵朵梅花修筑一座座溫房/在這里,每當誕生一顆青梅/都在誕生一個年代”。這樣的詩句,是海欽兄用情深觸其中流淌出來的,卻為我們修筑起一座詩意的暖房,讓人印象分外深刻。這里的“阿婆”,實際上只是海欽兄采風時遇見的一位老人,之前素不相識。海欽兄葆有一顆悲憫之心,他曾經用精湛的攝影技術,為身邊遇見的許多老人留下讓人動容的身影。指著攝影集為我們介紹時,海欽兄神情肅穆地說,這些身影,如果不通過相機留下來,以后就見不到了,那是歷史的一部分啊!那一刻,我們明白了為什么海欽兄那么熟悉澳角的歷史。

他是一個生活的有心人,他用影像和詩句記錄著日常生活的點滴,也記錄旅途中的風景。他常被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吸引,流出詩情,留下詩篇:在周莊,“揣著你的呼吸前行/擁有今生最初和最后的心跳/我分離出詩人的影子/流放在無眠的周莊”;他在“云水謠夜歌”,“我們大聲地朗誦詩歌,語詞全部落 水/溪水頃刻嘩嘩作響/一個紅發藍眼的歐洲女人坐在河岸發呆/千年古榕看著微笑”;他用“趁著夜色/我要把武夷山的溪流折疊起來/托心帆帶回大海”深情表白武夷山……

他更是一個樂于擔當的深情人!他的擔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過去幾年艱難的歲月中,他寧可自己負債,也不輕易讓廠里的工人下崗。他說,我不能因為自己的困難,讓那么多普通家庭受難!很多年來,他主動承辦了多次不同檔次和級別的筆會、活動,他總是用一種大海一般廣博的胸懷,接納著大家的到來,又用浪花一般純潔的笑容,感染著每一個到來的人……如此種種,都成了“讓大海反哺每一條河流”這個經典詩句的生動注腳!于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文朋詩友留下了長達幾十萬字的詩文,這些作品,無不是作者主動獻給澳角、獻給小木屋、獻給海欽兄的回敬禮物。

人間多情,在海欽兄的筆下,真就處處留下了一個多情的人間。他的詩,寫給大海,寫給老人,寫給詩人,也寫給小孩,寫給親友……讀完《我能不心動嗎》全詩,我們才恍然:這是他在好友林茶居的婚禮上的“心動”,是為好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祝愿!人間所遇,觸景動容,于是,常常流淌為海欽兄筆下真摯的文字和樸實的詩意。

連續很多年的春節和中秋節,親友們總會收到海欽兄的短信,后來是微信。他習慣在每年的這兩個最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用寫詩的方式向親友發送問候,內容卻并非我們司空見慣的寒暄。

每逢節日必寫詩,這是很多“寫詩人”的習慣,但在我的閱讀印象中,有太多的人年年在自我重復:春節總離不開年夜飯、春晚和煙花,中秋節總忘不了嫦娥和蘇軾。年年節節,他們總在用舊瓶裝舊酒。但海欽兄很多年來所寫的這些節日詩,卻幾無重復。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海欽兄與時俱進:無論是春節還是中秋節,除了略微用節日的氣氛切入或點染之外,他詩寫的絕大部分內容都是當年、當季的社會時事乃至國際新聞。如此一來,年年春節詩,事事不一樣;歲歲中秋節,句句不相同。他比很多人更自覺地避開了這類作品的自我同質化。他的眼睛雖然不大,但目光足夠深邃,視界足夠寬廣,他時刻關注著澳角之外的社會,分秒感受著時代的脈搏,所以他能夠把自己公司的海產品暢銷遠洋。在很多人手機里被當作消遣的新聞碎片,在海欽兄的節日詩中,卻鮮活成新奇的詩句,新聞時事,成了海欽兄詩意的汩汩之泉。

后來很多詩歌,已經很少直接用“愛”字表達情意了。海欽兄在自己的詩篇中,卻從不忌諱直接示“愛”,貌似笨拙,實則真切。

在這本詩集的同名詩《大海總在尋找自己的源頭》中,他說“從今以后,用大海的寬度去愛/我是無垠之人,一呼一吸/融入身心,成為命數”。“用大海的寬度去愛”“成為命數”,如果掐頭去尾這樣組合起來,我們瞬間就明白了:海欽兄真就是這么一個“無垠之人”。

流連澳角海蝕洞,他感慨“這里的每一塊石頭都與大海一樣的古老/在我們出生前/它就有著不動聲色,澎湃的愛/如眼前的夕陽/寂寞無聲地愛著大海”(《澳角海蝕洞》)。石頭的愛,“不動聲色”而“澎湃”,實際上,這讓我想起海欽兄的本色——他也是這樣一個不動聲色而澎湃的人。不動聲色如山,澎湃如海,一如我為他的長詩《澳角的海》寫的讀后感篇名:“山海之間,浪花奏出和聲”。我想,石頭見海欽兄,亦作如是想。

在青草苑,“此刻,我與你靜默對視/從這里打聽水脈的源頭/我的人生從此拓展/拓展大海愛的寬度”(《青草苑情思》)。從“用大海的寬度去愛”到“拓展大海愛的寬度”,海欽兄完成了一個神一般的遞進,大海的寬度那般的愛已經足夠讓人無盡神往,“拓展大海愛的寬度”,“無垠之人”升華成“無垠之愛”。

愛是詩意的同義詞。我想,無論是大海、山川,還是人間、世界,之所以能激流海欽兄的詩意泉眼,其更深處的源頭,是愛。如果不是愛,“大海”不會成為他文字里的常客;如果不是愛,一顆青梅如何“誕生一個年代”?如果不是愛,山川不會讓他獲得皈依領受;如果不是愛,時代風云怎會入眼來?如果不是 愛,大海又何必“總在尋找自己的源頭”……

詩意的源頭,是愛。無垠之愛,是詩意無盡的源頭。

    上一篇:靜謐的甘泉湖(外一章)
    下一篇:沒有了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