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文學頻道

再見,是重逢也是告別

——評燕茈散文集《再見花樹下》

2024-03-31 13:57:20 來源:

■雁城雪

1ff92046944eaeb1416c2c304436adff_hyrbs0331003_002_01_s.jpg

《再見花樹下》

bcb13e41f75add3e026bec0039b2afbd_hyrbs0331003_002_02_s.jpg

作者:燕茈

中國書籍出版社 出版

作者簡介

燕茈,河源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北京文學》《散文》《美文》等刊,有作品被《小說選刊》選載。出版散文集《花樹下的舊時光》《再見花樹下》。

再見,一語雙關,它可以是下次再見,也是再次相見。花樹下,是一個客家小村莊,是作者燕茈出生、長大的地方。當我讀完散文集《再見花樹下》,想象著“再見”與“花樹下”的相遇,我讀出了重逢之意,也感知了告別之情。

每個人都有故鄉,那是我們成長的起點,是游子心之所系。對于一個文學愛好者來說,故鄉被賦予了另一種內涵,那是文學永恒的精神母題。魯迅的紹興、胡適的績溪、老舍的北京、郁達夫的杭州、沈從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東北鄉、威廉·??思{的約克納帕法縣,比比皆是。作家們在文學作品中都呈現出對故鄉的無限眷戀,這既是文學作品的地理坐標,更是作家的精神原鄉。作家的起步,多是從生活經驗入手的,這就離不開故鄉的人事,那是極為鮮活的一手素材。隨著技藝的成熟,部分作家在寫作題材上會選擇轉場。在我身邊,大量作者在孜孜不倦地書寫自己的故鄉,這似乎成了作者到作家成長的必然路徑。燕茈早年書寫了關于花樹下的大量作品,結集出版了《花樹下的舊時光》,那是一次緬懷,一次告慰。如今,四年過去了,她依然將目光聚焦在花樹下,捧出了第二部散文集《再見花樹下》。她在成長的沃土上辛勤耕耘,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故鄉,對每個人來說,大多是愛恨交織的。愛,是因為成長的恩典。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成長的過程必然包含著挫折、失敗、沮喪與失意。孩子和成人對故鄉往往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孩子對故鄉過于熟悉,所以無端地生出許多怨恨來,他們更喜歡外面的世界,喜歡那些想象中的高遠與詩意。燕茈一路告別,從花樹下走出,一路走進河源市區,后來又到深圳發展。歷經千帆的成人傾向于“美不美,家鄉水;好不好,家鄉人”以及落葉歸根的夙愿。燕茈在外打拼多年,隨著閱歷的增長和與社會的必然碰撞,她的心境早已不再是當初的模樣。她開始回望故鄉,再次走進故鄉,如《此愛》中所說“此愛永生,菜刀往下切,愛往下走”;《客家娘酒》中,“看到了愛和希望在延續”;《紅星路101號》的同事之情;《炊煙易冷》中“這么多溫情脈脈的瞬間,全在我小肚雞腸的怨懟中隱匿了多年”的幡然悔悟……她再次回到花樹下,故鄉已經破敗——這似乎是偏遠鄉村的必然結局,也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此番前來,是作家與故鄉物理距離上的重逢。她深知,城鎮化的發展,自己與故鄉必然面臨心理距離上的告別。以后的重逢,也許只能在夢中實現了。

寫作是輸出,閱讀是輸入,燕茈很注重文學素養的吸收。浩瀚書海,如何去粗取精,她將目光鎖定在傳統經典中,尤其喜歡《紅樓夢》這部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和中國古代社會百態的史詩性著作,她從中吸取了不少文學的養分。她不光讀《紅樓夢》,還寫下了諸多閱讀筆記,收入在第三輯《紅樓筆記》中,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分析賈母、賈寶玉、王熙鳳、薛寶釵、林黛玉等人的人物形象、心理動機。

由此可見,燕茈的閱讀是認真的,不是那種浮于表面的走馬觀花,而是沉下去、靜下來,透出一股摧枯拉朽的“鉆”勁。世上之事,唯怕“認真”,是認真,讓她對《紅樓夢》有了更深的了解,完成了寫作路上的一次成長。隨著時間的推移,閱讀的記憶必然淡忘。如三毛所說: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為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上,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品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誠哉,斯言。吸入的文學素養在燕茈的腦海里產生了如同化學反應般的神奇變化,她產生了新的靈感,從而寫下了更多佳作。在閱讀與寫作之間,在輸入與輸出之間,是文學的“重逢”與“告別”。在一次次重逢與告別中,燕茈在全國各大文學期刊頻頻亮相,捧出了兩部散文集。我看到了一個文學愛好者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長過程,一個成熟的作家不僅僅只有童年和故鄉,更有對世界、對社會、對自身成長的感知。

    上一篇:春天里(組詩)
    下一篇:沒有了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