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天生就會懸浮術
——讀陳崇正《懸浮術》有感
■李藍鑫
《懸浮術》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思想實驗,機器人戰爭、人類之外的文明顯現,造物主編排劇本,無一不在叩問人類究竟是什么。小說借助這三次發問,帶領人類慢慢飄浮起來,我們于是領悟了主人公戴友彬所說:“飄浮,是我們每個人的追求,也是每個人人生的本質?!?/p>
長久以來,人類都在訓練機器讓它們更加像“人”,以便取代人的一部分工作,那人類最后會剩下什么是不可取代的?《懸浮術》從反面給出了一個答案:讓人類的肉體“自由”。就像一半機器一半人形的寇主管,或像“缸中之腦”畢春花,又或像戴大維一樣成為“虛擬鸚鵡螺”,肉體不代表人類,我們的飄浮從掙脫肉體開始。
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無人駕駛的汽車已行駛在現實的道路中,但頻發的事故也讓我們感到猶疑。是數據庫還不夠大,還是算法需要更加精密?《懸浮術》提供了另一個解決思路?!罢孳S進”公司窮盡數據和算法仍然無法降低無人汽車的事故率,最后是人的“直覺”幫助突破了技術瓶頸,恰恰是聽來不那么確定和理性的“直覺”才能夠處理那些突發情況。
除了肯定人的“直覺”,《懸浮術》還肯定了人的“情感”,雖然“直覺”和“情感”相較于邏輯或理性,更為不確定。當科技深嵌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類與人工智能獨立體的戰爭注定是貼身肉搏,不分你我。人工智能操縱的真躍進無人汽車輕快地吞噬著行人,一切通電的器物都向著人類進發,血肉之軀如何敵得過算法之思與鋼鐵之力,人的存在是如此脆弱。但哪怕已成“缸中之腦”,畢春花也不會忘記母親的本能。她以同歸于盡的方式,保護了女兒鐘秋婷。“一個人無法去制造或修改另一個人的生命感覺,這大概是人類活著的最好證據,是機器無法做到的那一部分”,人之獨特情感的外溢或恰恰彰顯著人之存在寶貴。
《懸浮術》不僅僅滿足于讓人類面臨機器人的挑戰,它還將另一個文明帶到人類面前,并讓我們在時空中飄浮。關于其他文明,我們總是習慣性向外眺望浩瀚的星海,在諸多小說和影視劇里,長相驚異的外星人已乘飛船和我們打過多次照面?!稇腋⌒g》讓固體文明從人類意想不到的地球內部顯現,且自始至終,固體人都未在小說中“現形”,他們通過一塊懸浮的石頭與人類交流。小說引導我們重新思索我們與時間和空間的關系:固體人處在另一個時間流速不同的世界,對他們來說,人類是氧氣環境中意外出現的菌群。那么,石頭和人類,或者從這里消失,在那里重新出現,或者懸浮,在另一種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方式中,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與這種“自然而然”相對應的是固體人所掌握的“人類過往時空剪輯術”,這項技術給人類的存在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我們通過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坐標來確認自己,屬于每個人的獨家經歷在這個坐標上延展。固體人卻能把一個人的存在和一群人的記憶都剪輯刪除,失去真實可靠的時空線的牽引,人類便在“剪輯”所帶來的時空空白里飄浮起來,面對著變動不居的當下。
初讀到這種虛幻的飄浮會讓讀者感到無所適從,但《懸浮術》接著展示了“飄浮”的魅力。戴友彬正在“懸浮”:處于瀕死狀態,他已遠離肉身所在的時空,但大腦卻高速創作著蓬勃的故事,不斷生成著一個個虛幻飄浮的時空。這些源源不斷地帶著生命體溫的“故事”,一個又一個虛構的時空,人類將它們作為籌碼與固體文明進行博弈,捍衛人之存在的尊嚴與對抗混沌世界的到來。
最后,《懸浮術》帶領讀者來到造物主面前,讓我們體會到了更根本更徹底的“懸浮”。故事之所以能成為籌碼,恰是因為造物主在采集生命故事。又或者,所謂“人類”不過是造物主諸多劇本里的一個。但造物主采集生命故事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創造“人類”這個劇本,答案在小說中是被懸置的,如此一來,人類存在的意義也被懸置。
或許,沒有答案,也是一種答案,這種“懸置”恰恰就是人的存在最動人之處。未來與未知誘惑著人類,機器人也好、固體文明也好,還是人類可能遇到的其他挑戰,它們的到來必然沖擊著過去和現在的凝固和確定之物,人類要不停地自問“人究竟為何”,我們因解開安全扣而懸浮。所謂“懸浮”是一種非確定,如此人類也保留了無限可能性。
不必害怕解開安全扣的瞬間,我們會飄浮起來,因為人類天生就會懸浮術。
下一篇:沒有了